阿根廷武力收复马岛,结果却被英国按在地上摩擦

红小岩谈古论今 2022-06-16 11:19:36

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它不过是个弹丸之地,人口只有3400人左右,也没什么经济价值,却是个有争议的著名群岛,40年前,阿根廷与英国为它大动干戈,写下当代军事史精彩的一页。

阿根廷这个相对落后的南美国家,为何会与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开打呢?

我们知道,英国是欧洲的老牌殖民国家,19世纪时期更是号称日不落帝国。因此他们在海外的殖民地非常多。早在1833年,英国军队就已经登陆马岛,对这里宣示了主权,将其称之为“福克斯群岛”。

而阿根廷,在19世纪以前,长期都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到了1816年,才勉强宣布独立,而此后的阿根廷,又处于长达半个世纪的内乱之中。所以说当时的阿根廷,压根就不具备和英国争夺马岛控制权的实力,只能口嗨,声称对马岛拥有主权,马岛实际一直在英国的掌控中。

阿根廷一直觉得自己委屈,明明是自己的家门口,怎么成了人家的地盘?自己是正义的一方,绝对不能一直口嗨下去!而且马岛距离英国本土隔着一个大西洋,远超万里,英国要维护这个这万里之外的土地,成本何其高昂?英国人不可能一直占着,咱一步一步地试探。

阿根廷政府时不时地对外释放了要收复马岛的消息,他们想看看英国那边会有什么样的态度。结果英国当局似乎有点儿后知后觉,压根就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其实和许多国家的领土、领海争议一样,马岛对英、阿两国的价值不高,但意义重大。英国有感于“鞭长莫及”、维持成本高昂,一度也有意将群岛送给阿根廷,但岛上的居民大部分为威尔士人、苏格兰人后裔,他们坚决反对并入相对落后的阿根廷,英国当局也只能作罢,但与阿根廷保持着外交磋商,阿根廷若是继续努力,说不定可以和平地将马岛收复。

可到了1982年,形势巨变!

阿根廷军事执政团面对国内经济凋敝、示威抗议四起的困局,决定铤而走险,以“收复失土”的口号来挽回人心。4月2日,阿根廷大军发起“罗萨里奥行动”武力登陆福克兰群岛,岛上的英国海军陆战队奋勇抵抗,但寡不敌众,很快就遭到压制,首府与最大港口史坦利港相继失陷,英国总督雷克斯·亨特意识到不妙,领兵撤退。隔天,阿军攻占邻近的南乔治亚岛。

果然不出阿根廷军头总统加尔铁里所料,对于马岛的收复,阿根廷全国民众欢欣鼓舞,走上街头感恩加尔铁里的英明领导。而英国这边当然只能起身应战,“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接受军方建议,发起“共同作战”,在短短几天之内组成一支由127艘船舰组成的远征军,包括两艘航空母舰竞技神号与无敌号、核动力潜舰征服者号,连豪华邮轮伊丽莎白女王二号都被征用,舰队浩浩荡荡开往1万3000公里外的战区。这是二战1945年之后,英国陆海空三军首次同步部署。

当时西欧主要国家都支持英国,大部分欧洲国家暂停与阿根廷的军事合作。拉美各国则大多同情阿根廷,但智利却因比高海峡小岛主权争议,仍对阿根廷保持军事警戒,迫使阿根廷将大部分精锐部队留在本土,这对后来的战局影响甚大。最重要的“第三者”当然还是美国,阿根廷指望美国保持中立,结果华盛顿在调停失败之后,全力支援英国,并且从军火、通讯到情报都对英国有求必应。

4月25日,受到大部分发达国家支持的英国牛刀小试,夺回南乔治亚岛。

5月2日,英军潜舰征服者号击沉阿军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号,造成阿军323人阵亡,从此阿军大部分舰艇都不敢出港。

5月4日,阿军战机还以颜色,以一枚“飞鱼”导弹击沉英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导致20名英国官兵丧生。阿国空军在整场战争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击沉多达7艘英军船舰,只是自身也折损20%至30%战机。

上图:被击沉的英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

英军尽管损失超乎预期,但仍在5月21日对东福克兰岛北岸发起登陆战,4000名部队一路挺进,岛上阿军大部分是缺乏训练、装备补给不足的志愿军,数量上3比1的优势对他们帮助不大。英军没有空中优势、没有空中近接支援、没有直升机运送,在恶劣的天候中,行经崎岖的地形与阿军布设的地雷区,一路与阿军激战,迈向90公里外的史坦利港。

6月上旬,英军包围史坦利港,攻占周边高地,城内阿军如同瓮中之鳖,援助断绝,突围无路。1982年6月14日,阿军指挥官梅南德兹准将投降,马岛战争74天结束,阿军阵亡649人、英军阵亡255人、3名岛民罹难。梅南德兹与1万1400名阿军战俘被遣送回国。当然了,这和一战、二战时期是没法比的,但是在二战以后,这种规模的战争已经相当可怕了。

上图:1982年,福克兰战争,被英国远征军俘虏的阿根廷官兵。

这场战争让阿根廷军事执政团灰头土脸、名声扫地,原本就因无能、贪腐而岌岌可危的政权,终于末日降临。军头总统加尔铁里在阿军投降4天后被逐出总统府,阿根廷因祸得福,正式展开民主化进程。铁娘子撒切尔则是名声大振,后来又做了8年英国首相。

至于马岛,它仍是英国的海外领地,也仍是阿根廷人等待收复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完)

0 阅读: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