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谈到中国近代文学,一定会提到鲁迅,同时也会因为鲁迅而带出另外一位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家,就是沈从文。
沈从文,很多爱好文学的人对他一定不陌生,在1980年以后,他的很多小说被介绍出来,也有改编成了电影,像《边城》,他的《边城》很早就流传在台湾,并且有好几个版本。
沈从文和鲁迅的出身一点也不一样,我在以前也提到,大部分五四时期的有名作家都有留洋的经历,鲁迅从日本回来,老舍从英国回来,每一个作家他的背后都有一个身份,像徐志摩也是,留学于英国,朱自清后来也留学英国。他们都有一个外国新思想的启蒙背景。
沈从文非常不同,沈从文是从湖南西边的一个叫“湘西”出来的一个大兵。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就是跟着军队走,很意外地就有人教他识字,他就买了一本字典,他说,他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字典。
可是,沈从文的精彩在哪里?他的精彩在于他没有受到任何学校教育和其它正规教育,而他却看到了很多社会现象。
他从湘西一路走来,我们知道,那时的兵是到处行军的,所以,他看到了中国社会很多很多的社会现状,他比鲁迅、比徐志摩、比朱自清看到了更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当时鲁迅在北京,后来来到广州。朱自清和徐志摩,他们大部分的活动地点在上海,或是在北京或是在南京,他们基本上都是在大都市。只有沈从文看到了生活在乡下的最腐败的政治,看到了人民的悲惨到了什么程度。
我最想推荐给大家的是沈从文的一本书,是他的自传——《沈从文传》。
他讲他小时候是怎么样长大,怎样看到人民的一些悲惨的现况。
我记得他写他小时候,在湘西,听说发生了“辛亥革命”,当时人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辛亥革命”,因为老百姓根本没有读过书,一个遥远的事件发生了,那个乡下里面都在懵懂的时候,来了一群土匪,他们来到这里,就把当时还是一个做县官的人给杀了,他们的势力蛮大的,杀了人后就把钱给抢跑了,人就不见了。
我们知道中国很大的,抓土匪也抓不到,最后就来了一个新官,清朝政府又派来了一个县官,当时的政府也属“青黄不接”的时代,那么新来的官就要负责抓到杀人的人,只有抓到了凶犯,才能对上面交差。
上哪儿抓呀?无奈,他就把所有的男人都抓到了庙里,女人和孩子不算,能有五六十人吧,他也想了一个办法,算是一种赌吧,他就让每个人丢一种东西,分阴阳两个,丢了阳的就可以走掉,丢了阴的就要杀掉,没有别的办法,自认倒霉。
大家都非常高兴,也认真地丢,有的丢完后自己都不敢看,生怕丢出一个“阴”来,那小命就完了……
沈从文用非常细腻的手笔,写出了人民的愚昧。
对他们自己面对的死亡,面对这么一个不公正的司法审判,完全没有感觉,这与鲁迅所写的“阿Q”完全一样。
被放走的人当然很高兴自己的运气,可是那些丢到“阴”被杀头的人,却要回到家里嘱托一些家事,比如,你要如何照顾这一些鸡,如何照顾好孩子……然后就被砍头了。
当你读到这些时,你就会了解中国近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种历史我们过去只知道是列强割据、政治腐败……
其实不止这些,可见老百姓完全愚昧无知到这种程度,对待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么没有反抗性,那么地逆来顺受!
我想鲁迅和沈从文一样,他们用了不同的方法呈现出这个民族、这个社会、这个国家的问题。
我觉得沈从文的方法更强烈,他是轻描淡写地写这个世界,他并没有为这些老百姓讲不平的话,但是,当你读完以后心里非常地痛苦,这些善良的农民怎么会接受命运这样的安排!
他还讲到小时候,他常常跑到河滩上,就看到河边一摊一摊的尸体,那些杀来杀去的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人,他们最好的游戏就是拿小石头打尸体,看哪个人能丢打到眼睛,哪个人能打到鼻子。
他一直是用这种看起来完全冷酷的方法,解读近代史最惨烈的一幕,这种画面是我永远也忘不掉的画面。
我感到,如果这些人没有自觉,这个民族不会有药可救,他的小说就是从这样的基础来谈的。我们以后还要谈更多的沈从文的优秀小说。
在沈从文的家乡,有这么多民族,有苗族、土家族、壮族,这些民族围绕在湘西这一地带,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关联,沈从文在这样的文化地域长大,根本没有人教育他要读书学文化什么的。
但是,如果让我选择前三名小说,我一定选择《从文自传》,很少有自传这么地好看。
他好看的原因是,他写的他总是在逃学,如果一个人写他如何读书、如何在学校学习,我想一定不好看,而写逃学就很好玩儿,他们怎样去游泳、怎样去骗老师、怎样躲过父母的跟踪……
他这样地调皮,老师常常会用朱砂在他的手掌心划一个圆圈,这样,你一游泳这朱砂就会被水冲掉,就会被老师责罚。
而沈从文写道:他们都可以把一只手举在水上面,不被老师发现……
所以从小我就喜欢读他的书,觉得很快乐。其实小孩子都很厌烦教科书,也很厌烦学校的八股教育,但是他们都不敢讲,他自己写出了一个他自己追求的生命现象。
他说,我虽然没有在学校里读那小小的书,可是我到大自然里读了一本大大的书。我觉得这是一句非常了不起的话。
其实给予孩子最基本的教育不一定是文字的、书本的,其实是大自然。
在大自然里,他看到了花的开放,水果的生长,水果的名字,草的名字,还看到了牛的交配,看到了最低层人的生活状况,他懂得了生命的状态。
所以,读他的书的时候的那种快乐,会让你觉得我们的学校教育太枯燥了,缺乏了生命里本能的各种经验。
所以沈从文的这本书影响非常大,他提供了所有从事教育的人一个最大的反省,我们的教育不应该脱离了生活教育,应该把孩子们带到生活里,让他们学习生活经验。
如果读了一大堆的书,只是为了考试用的,这个小孩将来一定会出问题,他根本不懂得怎么应和生命中的许多事情,如危机、困难……
所以沈从文在荒山野外到处跑的那种故事,里面充满了非常有趣味的东西,当然,他看起来是轻描淡写,但是,他又是在写他处在一个大时代变迁动乱当中,他所看到的种种现象。
比如说,他的生活时间刚好是清末民初辛亥革命,这辛亥革命在历史上是有一定的讲法,武昌起义,同盟会、尽忠会,都是慷慨激昂的一面,而他在湘西看到的是一群没有被启蒙的老百姓无知和愚昧。
他们常常随便地就被人杀害了,也不晓得哪一边是清朝、哪一边是革命党,他们被夹在中间,被这边也杀被那边也杀。
在这样一个“三不管”的地带里面,今天来一批土匪,把百姓的粮食抢了,第二天又来一些说是清朝的官吏,又把百姓的东西抢走一批,所以老百姓永远也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官、谁是土匪。
最后,小说让你觉得官和土匪没有多少差别,都是来剥削老百姓的,百姓就最惨,就想法自己组织一些武装,不管你是官还是土匪,只要你们来抢我们的粮食,我们就和你们斗。
有一点像社会混乱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老百姓处于的那种状态。
他的写作非常有生命力,自己想办法救生存,在那样的政治混乱时期为自己走出一条活来。
他后来从军了,因为他家里没有土地,自己也没有其它技能,只有去当兵,最起码能吃饱,他跟着部队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跑,他看到了当时的动乱局面,所以,他的短篇小说写得极好,有一篇叫《丈夫》,朋友有机会看一下,短短的。
这篇《丈夫》的小说是写湖南湘江地区,那里有很多的“吊脚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河边的违章建筑,因为水涨潮时会淹起来,所以就把木头盖的小房子,架起来,高高的,就叫“吊脚楼”。
这当然就是穷人的房子,我们知道,如果稍稍有点能力就会有土地,那你没有土地,就只好把房子盖到河边。
后来,这样的“吊脚楼”就发展成水手们的妓院,很多船上上下下都在这里停靠、卸货,很多穷人家的女人都在这里做妓女,就是和水手作性的交易来赚一点钱维持生活,当时所有行走在河上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那些女人白白的,早就将脸上的汗毛拔掉来招待他们。
沈从文就在这里写道,一个从乡下来的丈夫到这里来找他的女人,这里的妓女并不是纯粹的妓女,她们是有丈夫的,有孩子的,就是因为乡下过不下去了,为了养活他们,她的丈夫固定时间会来到这里,把他女人赚的钱或粮食带回家里。
这个丈夫来了,她就问他,家里怎么样,小孩还好吗?鸡有没有生蛋呢?就聊一些家常,这时就发现有一个大呼小叫的人,就是常常来找他的女人的那个嫖客,喝醉了酒,东倒西歪,女人就赶快让自己的丈夫躲一躲,然后她就是“办事情”,也就是和那个嫖客发生性的交易,那个丈夫就在船上等。
我们看到沈从文小说,当你读到最后你都会很难过,他没有讲谁痛苦,他只让你看到一个现象。
等到那个嫖客走了以后,那个女人高高兴兴地叫他丈夫说,你又可以多带一点钱回去了。
我常和我的朋友们说,读沈从文的书比读鲁迅的书的痛苦还要强烈。他让你看到最可怜的一批人,他们连报怨都不会,就是觉得我能用这种方法过日子就好了,她和他都不觉得这是生命里最大的侮辱。
沈从文到了80几岁的时候还好几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很可惜他没有得到,而觉得他却比许许多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更具备强烈的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