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仪晚年再回故宫,路上碰到一个白发老头,脸色瞬间变了

历史迷小贺说 2024-09-17 21:58:41
前言

爱新觉罗·溥仪绝对是个历史性的人物,作为华夏历史上终结帝制的最后一位君主,伴随着紫禁城那扇沉重宫门的缓缓合上,他的辉煌岁月也悄然落幕。

清朝覆灭后,溥仪的命运几经波折,曾被囚禁于高墙之内,历经风霜洗礼。直至1959年的曙光降临,他才重获自由之身,成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岁月流转,1960年,溥仪以一名普通访客的身份重返紫禁城,昔日的宫殿如今成了他眼中的风景。

漫步其间,儿时的欢声笑语、斗蛐蛐的趣事仿佛穿越时空,再次回响在耳畔。然而,眼前的景象与记忆中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溥仪心中不免生出几分物换星移的感慨。

就在此时,一位老者的出现打破了这份宁静。老者的面容让溥仪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悸动,他的脸色瞬间失去了血色,显得格外苍白。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同行的众人感到十分不解,他们难以想象,是什么让这位历经风雨的前皇帝如此失态。

那么,这位老者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与溥仪之间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以至于让这位曾经的帝王在故地重逢时,竟会如此惊慌失措?

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

在溥仪刚出生的时候,清朝已步入风雨飘摇之境,内部慈禧太后独揽大权,朝政纷乱,外部则面临西方列强的强势威胁。

而因前任皇帝光绪早逝,未留子嗣承继大统,慈禧太后遂将目光投向了年幼的溥仪,于他三岁稚龄之时,便将其推上了皇位,成为储君。

自那年起,溥仪便在慈禧太后的庇护下,于紫禁城中成长,1909年,随着慈禧太后的鼎力支持,溥仪正式登基,成为清朝历史上第十二位,也是最后一位皇帝,然而,他的帝王生涯却异常短暂,仅维持了三年光景。

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清王朝终难逃覆灭的命运,溥仪也在历史的洪流中被迫退位。那时的他,尚年幼无知,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继续生活在紫禁城这一小朝廷之中,尽管清王朝已不复存在。

退位后的溥仪,虽失去了皇帝的实权,但在紫禁城内仍享受着由民国政府提供的优渥生活,仿佛皇帝的日子并未真正结束。

直到他年满十八,那段在紫禁城内骑自行车,偶然窥见城外世界的片段,成为了许多人记忆中的经典。

影片中,他试图更清晰地看清外面的世界,却被侍卫无情地关上了门,太监的话语更是让他瞬间愣住——“门内您是皇上,门外则不然。”

1924年11月5日,这一天,冯玉祥在北京发动政变后,作出了将溥仪逐出紫禁城的决定。当日下午四时左右,溥仪及其后妃、亲属在严密的监视与保护下,交出了象征权力的印物,收拾起个人物品,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座曾是他们家的紫禁城。

紫禁城的尘埃落定后,溥仪收拾行囊,踏上了前往天津的征途,在那里找到了一个临时的避风港。

尽管身处异地,但他心中的那份对紫禁城的眷恋却如同野草般疯长,渴望有朝一日能重返那片熟悉的土地,再次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权力的龙椅上。

这份渴望,最终将他推向了与日本人合作的边缘。日本人以虚假的愿景为诱饵,声称能够帮他重振帝业。然而,当溥仪踏入东北,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时,他才恍然大悟,自己不过是日本人手中的一枚棋子。

无论是在清朝的辉煌时期,还是在伪满政权的阴影下,溥仪虽被尊称为“皇上”,但实际上却如同提线木偶,任人摆布。他的手中从未真正掌握过权力,只是被不同的势力当作工具使用。

1945年,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伪满洲国也走到了尽头。溥仪作为伪满政府的首脑,自然难逃战犯的罪名。同年8月,苏联的入侵彻底终结了伪满洲国的历史,而溥仪也被关押在沈阳的监狱中。直到1959年12月4日,他才在我国最高法院的特赦下重获新生,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公民。

昔日的皇宫已成为游人络绎不绝的景点,而溥仪的生活也翻开了新的篇章。他找到了新的工作,重新组建了家庭。然而,当同事提出重返故宫时,他的内心却充满了矛盾与挣扎。最终,在同事的激励下,他鼓起勇气踏入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站在故宫的大门前,溥仪不禁感慨万千:“这里曾是我儿时的乐园,如今却成了我需购票进入的景区。”

他漫步在宫中的每一个角落,回忆着过去的点点滴滴。而当他偶然遇到故人鹿钟麟时,心中更是泛起了层层涟漪,复杂的情绪难以言表。

西北军五虎将之一的鹿钟麟

可能有人会好奇,溥仪和鹿钟麟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一个是末代皇帝,一个事西北军将领,怎么可能有联系?

但实际上,还真有,因为在溥仪离开紫禁城时,正好是鹿钟麟“赶”他离开的。

1884年,鹿钟麟出生在河北定州,他的家族——鹿家,在当地享有盛誉,尤其是家族中有一位显赫人物鹿传霖,曾官至清朝军机大臣,为家族增光添彩。

由于家族内部的特殊安排,四岁的鹿钟麟被过继给了膝下无子的伯父,并开始在家族私塾中接受启蒙教育。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06年,年轻的鹿钟麟怀揣着满腔热血,投身于北洋第六镇,这支由袁世凯亲自统领的精锐部队。

两年后,凭借着伯父的引荐,他转至奉天的北洋第一混成旅,与日后的名将冯玉祥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军旅生涯的洗礼。

在新军的环境中,鹿钟麟不仅锤炼了军事技能,更深受革命思潮的影响。他与冯玉祥、施从云、王金铭等人志同道合,共同创立了旨在推动社会进步的“武学研究会”,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16年初,军事局势风云变幻,第四混成旅在叙府遭遇挫败,其第二团转隶冯玉祥麾下的第十六混成旅。鹿钟麟作为该团的一员,从此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仕途也随之步步高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玉祥的部队不断壮大,1921年,第十六混成旅扩编为北洋陆军第十一师,鹿钟麟更是被委以重任,出任炮兵团长。次年,冯玉祥在北京南苑担任陆军检阅使,鹿钟麟也晋升为第二十二步兵旅旅长,成为军中举足轻重的将领。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正当吴佩孚的直军准备向奉军发动致命一击时,冯玉祥却突然倒戈相向,率部回师北京。鹿钟麟率领的22旅在这场政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迅速占领了北京城的各大要地,为政变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彻底清除旧势力的残余,11月4日的内阁会议上做出了将末代皇帝溥仪驱逐出宫的决定。

次日清晨,鹿钟麟亲自执行这一任务,他在神武门偶遇清室内务府大臣绍英,并明确传达了驱逐令。尽管鹿钟麟与溥仪之间有着一层微妙的师生关系(其父鹿传霖曾为溥仪师),但他依然坚持原则,公事公办。

面对鹿钟麟的坚决态度,溥仪试图以两位老太妃为挡箭牌拖延时间。然而,鹿钟麟并未被其伎俩所迷惑,他果断采取强硬措施,以武力相要挟迫使溥仪等人迅速离宫。

岁月如梭几十年后的一天,在故宫的门前溥仪与鹿钟麟意外重逢。那一刻溥仪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当年鹿钟麟在景山上布防炮兵的情景,那份恐惧与不安再次涌上心头。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鹿钟麟并未再现当年的威严与冷酷,而是以一位老友的身份微笑着向他伸出了手,两人相视一笑过往的恩怨仿佛在这一刻烟消云散,而鹿钟麟也向溥仪说明当年景山上根本没有什么大炮。

他们开始热情地交谈起来共同回忆着那些逝去的岁月。从曾经的风华正茂到如今的耄耋之年两人都感慨万千。他们意识到尽管世界在不断地变化,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记忆却是永恒不变的。

那为什么鹿钟麟会出现在这里呢?

1949年,随着天津的解放,鹿钟麟积极参与到当地的居民工作中,协助新成立的人民政府,继续为广大民众提供必要的服务。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鹿钟麟选择留在国内,先后担任了国防委员等多个职务,并且热情地参与到国家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活动中,为国家的初期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到了1959年,为了响应周总理的号召,鹿钟麟全身心地投入到撰写回忆录的工作中。他先后完成了《冯玉祥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始末》等10余篇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章,为后世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对于研究那段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时间来到1961年,一个颇具历史意义的场景在北京上演。溥仪,这位曾经的皇帝,再次与当年将他逐出紫禁城的冯玉祥将军的部下鹿钟麟,以及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英勇战士熊秉坤,在中新社举办的座谈会上意外相遇。

三人相见甚欢,高兴地攀肩合影,这一幕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象征着新时代的和谐与进步。

结语

该怎么形容溥仪的一生呢?两度登基却又目睹两朝覆灭,最终命运转折,沦为战犯之身。

不知道在晚年,立于故宫巍峨城墙之下,目光中会不会有难以言喻的“不甘”与深刻的“自省”。

诚然,人生路上,溥仪的抉择与行动,无论对错,皆已镌刻于历史长河之中,无法抹去,亦无需回避。

对于溥仪的所作所为,周总理曾说过:“你初登大宝之时,尚是懵懂孩童,那时的风雨飘摇,自不应由你稚嫩的肩膀来承担。然而,在伪满洲国的阴霾之下,你作为成年人所扮演的角色,却是无法回避的责任所在。”

正如周总理所说,清朝的所作所为和溥仪或许没有什么关系,但伪满政府的行为和他脱不了干系。

而在新中国成立,溥仪被特赦后,他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弥补之前做过的错事。

1964年,溥仪以全新的身份——全国政协委员,踏入了全国政协四届一次会议的殿堂。这代表着国家对他的认可,代表着一个新身份的开始。

参考资料:

《清代皇帝传略》之宣统帝溥仪.中华文史网

溥仪: 《我的前半生》

1961年溥仪与清皇室两大“仇人”合影.凤凰网

曾亲自将溥仪驱逐出宫 鹿钟麟在天津安度晚年

西北军名将鹿钟麟.文化中国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