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1月25日发表文章报道了贵州《女企业家讨工程款陷寻衅滋事被批捕》。随着舆情发酵,该事件发酵至“以刑化债”的质疑。
水城区2024年1月27日凌晨三点,发布了《情况通报》。情况通报指该新闻事件为不实报道。
在该通报发出后,采访该新闻的记者郝成通过头条,发布了针对水城区官方通报的回应。并列出了相关“证据”。在该记者所列“证据”中,在采访过程中,向相关部门针对报道内容发出了采访请求但未获实质性回复。
对于水城区所称付款已达89.82%,郝成列出了一张表格,表格的统计数据显示马某所建设工程竣工核算价合计:30068.57万元。已支付工程款:12008.21万元。欠付:22202.29万元
(记者郝成头条)
水城区通报的数目与记者郝成所披露的数据相差甚远。就已通过司法判决确认的,尚有近5千万未履行。究竟谁在说谎?是记者的“失实报道”,还是水城区的通报失真?这可能还有待六盘水市当地对记者披露的情况,作出情况说明。
记者郝成在短文中披露了涉事欠债方水城区玉舍森林开发有限公司制定的还款计划。和
(来源:记者郝成)
相关项目未审计的《情况说明》。
鉴于涉事方的水城区和报道该新闻的记者,目前对该事件相关内容各执一词。且该事件中有关涉事公司未按贷款约定用途使用贷款,通过关联公司转移贷款。涉嫌骗贷。该案已属刑事案件范畴。水城区在通报中,对这一情况只字未提。真相是什么?在目前的舆论情况下,涉事的水城区应对公众的质疑进行全方位而非选择性的回复。特别是记者郝成披露的这一新情况。
为了真正的取信于民,建议贵州省和不受影响的第三方(如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介入该事件的调查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欠债还钱的问题。更事关依法治国这一大政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