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通常于每年公历12月21至23日交节.以下是关于冬至的详细介绍:
气候特点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之后白昼逐渐变长. 冬至标志着太阳的往返运动进入新循环,北半球接收太阳辐射量最少,但因夏半时地面积蓄热量可作补充,气温还不是最低,不过此后气温会不断下降,进入“数九寒天”,我国大部分地区也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
物候现象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结,蚯蚓阴曲阳伸,冬至阴至极,蚯蚓感阴而蜷缩;二候麋角解,麋角后生为阴,冬至阴至极而衰,麋感阴气衰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动,冬至后阳光回归,泉水能在冰封下温润流淌.
传统习俗
祭祀:冬至是重要的传统祭祖节日,古代皇帝会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向父母尊长祭拜,该习俗传承至今.
饮食: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曾用羊肉等做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受冻百姓,后逐渐形成冬至吃饺子的传统 ;南方则有吃汤圆、冬至团等习俗,寓意团圆.
数九:从冬至日起算,每九天为一“九”,数到“九九”八十一天的惊蛰节气,“九尽桃花开”,寒气已尽,春意来临,期间还产生了《九九词》《九九歌》等歌谣.
其他: 汉朝时流行冬至日儿媳妇向公婆献鞋袜的风俗,寓意“迎福践长”;在一些地方还有冬至宴、晒太阳等习俗.
农事活动
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需做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要加强冬作物管理,做好清沟排水等工作;南部沿海地区要做好水稻秧苗防寒工作.
文化意义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古人认为冬至过后阳气开始上升,是吉祥的好日子,曾被定为一年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