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败李世民,准备3个月攻取长安,如果不是病故,唐朝可能没了

日知录吖 2024-10-10 14:10:36

大唐初叶,犹如蹒跚学步的稚子,虽已紧握关中、河东等战略要地,宛如手中紧握的珍贵饼干,但在其四周,却狼群环伺,虎视眈眈:关东王世充如猛虎下山,山西刘武周似狡狐潜伏,河北窦建德犹巨龙盘踞,陇西薛举更自称“西秦霸王”,气焰嚣张,加之夏州梁师都等势力,构成了一幅“群狼环伺,肉少狼多”的严峻图景。

关中之地,得天独厚,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乃天然的避风港湾。

然李渊深知,欲成霸业,仅凭此弹丸之地,无异于井底之蛙,难窥天际。

自古以来,秦始皇横扫六合,汉高祖逐鹿中原,无不是以广袤的疆域为基,方能稳固江山,坐享万世之尊。

言及陇西,不得不提那位自封为“西秦霸王”的薛举。此人本河东一介布衣,后因时势所迫,迁居兰州,凭借其超凡的胆识与卓越的领导力,迅速在当地崛起,成为一方霸主。

大业十三年,陇西遭遇罕见饥荒,薛举父子趁势而起,高举义旗,自封为王,其势之盛,宛如饿狼出林,誓要在这片土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饿狼传说”。

薛举之野心,昭然若揭,他本欲趁李渊立足未稳之际,直捣长安,不料李渊先声夺人,抢先一步入驻长安,并顺势称帝,建立大唐。

自此,两雄并立,针锋相对,彼此间的眼神交流,都充满了火药味,大战一触即发。

武德元年,夏日炎炎,如同蒸笼,唐军与薛举之军在高墌城下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此时,李世民,这位日后的“天可汗”,亲率大军,披挂上阵,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誓要给予薛举以迎头痛击。

李世民深知薛举军粮草不济,遂采用“以逸待劳,耗敌于无形”之策,深沟高垒,坚守不战,意图以时间换空间,逐步消磨薛军斗志。

然天有不测风云,李世民突遭疾病侵袭,军中顿时人心惶惶。刘文静、殷开山二将,皆为李渊麾下元勋,见主帅病倒,心急如焚,遂不顾一切,决定主动出击,以彰显唐军之威。

岂料,此举正中薛举下怀,他迅速调集精锐铁骑,自背后突袭,浅水原之战,唐军大败,八位行军总管尽皆被俘,李世民亦只得率领残部,仓皇撤回长安,一时之间,大唐上下,阴霾密布。

然“失败乃成功之母”,李世民虽遭挫败,却并未因此消沉。不久之后,薛举暴毙,其子薛仁杲继位。

李世民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战机,决定卷土重来,誓要一雪前耻,将陇西之地纳入大唐版图。

再次出征,李世民依旧采取“持久战”策略,但此次他更加谨慎,步步为营,同时加紧训练新兵,静待薛仁杲露出破绽。

而薛仁杲则急于求成,围困泾州城久攻不下,士气日渐低落。

此时,一位忠勇无双的将领刘感挺身而出,他孤身犯险,将薛军缺粮的消息传递回长安,为李世民的反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

李世民闻讯大喜,立即集结兵力,准备发动总攻。在浅水原,两军再次交锋,李世民身先士卒,亲率数十名骁骑冲入敌阵,其英勇之姿,犹如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唐军将士见主帅如此英勇,无不奋勇向前,一鼓作气,将宗罗睺所部击溃。

关键时刻,李世民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他仅率2000骑兵,追击薛仁杲至折墌城下!

此举无疑于火中取栗,但李世民却胸有成竹,他深知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唯有如此,方能彻底摧毁薛军的抵抗意志。

果然,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唐军势如破竹,薛仁杲大败投降,陇西之地,终归大唐所有。

此役之后,李世民之名,响彻四海,威震八方。

有人问及他当时何以敢行此险招,李世民微微一笑,言道:“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吾此举,正是要让薛仁杲摸不着头脑,方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再者,吾大唐将士,皆乃忠勇之士,只要吾身先士卒,他们自会紧随其后,奋勇杀敌。”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叹服其英明神武,王者风范尽显无遗。

至于西凉之地,亦是命运多舛。然大唐岂会轻易放过?

安兴贵者,一介外交奇才,以三寸不烂之舌,轻描淡写间便使李轨束手就擒。

自此,西凉亦归大唐所有,版图再扩。李世民凯旋而归,被封为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等职,荣耀加身。然他心中所念,唯有那尚未一统的天下。

自此以后,李世民之名,更加显赫于世。每至一处,皆有“秦王威武”之声四起。

而他,却总是淡然处之,继续为大唐帝国的繁荣昌盛而殚精竭虑。

在他的心中,那浩瀚的天下,才是他最终要征服的舞台。

他深知,只有不断前行,方能成就一番不朽的伟业;只有心怀天下,方能成为真正的王者。

2 阅读: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