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长江流域实施十年禁渔法令以来,长江流域水域中的鱼类数量都在逐渐回升,其中就包括我国四大家鱼之一的鱤鱼。
鱤鱼在古代被称为黄鳝、太湖鱼等,体型较大,最长可达到2米,甚至在2012年河南某水库就捕获过一条2.5米的巨型鱤鱼。
近些年被发现的巨型鱤鱼数量也在逐渐增多,这说明随着长江流域禁渔政策的实施,水域生态环境也日趋改善,水域生物数量得以恢复。
然而在这一趋势中却出现了一条意外“插曲”,那就是在安徽安庆河道中出现了一条巨型鱤鱼尸体,全身上下都挂着巨型鱼钩。
锚鱼严重伤害鱼类生态。这条巨型鱤鱼在安庆河道中被发现后经过网传迅速在网上引起了大量网友的热议,然而大家热议的不是这条巨型鱤鱼本身,而是导致这条巨大鱼羹尸体的原因。
经调查,有人认为这应该是当地的“锚山道士”所为。
那么这位“锚山道士”又是谁?
其实“锚山道士”是指当地许多垂钓爱好者。
在这条巨型鱤鱼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巨型鱼钩,而这些鱼钩就是“锚钩”,这种大型鱼钩通常会用来捕捉体型较大的鱼类。
相较于普通鱼钩,锚钩的挂钩数量更多,更具攻击性,如果被鱼类误食,则会导致鱼类全身多处受伤,甚至导致鱼类当场死亡。
尽管锚钩在我国近年来逐渐被禁止使用,但仍有各种各样的锚钩悄然在水域中出现,造成对鱼类的严重伤害。
而且锚钩最具威胁的时候往往是在鱼类繁殖的时候,这个时候,鱼类都会有一些群体性动作,比如洄游、迁徙等,都会有大量鱼类同时经过。
因此,这个时候如果水域中出现锚钩,很容易导致大量鱼类误食锚钩,全身受伤甚至死亡。
在我国,锚鱼这种捕捞方式逐渐被禁止,这也是因为这种捕捞方式不符合人道捕捞方式,且对水域生态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我国在2019年出台的新《禁止使用渔具名单》中,就明确规定禁止使用大型锚钩。
而根据2021年发布的《禁止使用渔具管理规定》,在长江流域中,除了禁止使用大型锚钩,还规定禁止使用任何种类的锚钩。
锚鱼行为引发公众愤怒。“锚山道士”之所以有了这个名字,主要是因为许多垂钓爱好者在用鱼钩垂钓的时候,都会将钩放置在水域中呼唤鱼儿上钩,但水域中的鱼类通常是见到鲤鱼头上钩,看到泥鳅尾上钩,因此众多垂钓爱好者就戏称垂钓为“上山道士”,钩子为“道士帽”,所以用鱼钩捕捞的行为也被称为“道士帽上山”。
然而这其实应该是纯粹的休闲垂钓行为,而不是用来捕捞的行为,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许多人将休闲垂钓进行变味,有人将道士帽换成了锚钩,更有人在“道士帽”的外圈套上了钓丝线,这样一来就让牺牲的鱼类无法再继续游动,导致鱼儿慢慢窒息而亡。
可以说这些人将休闲垂钓变为残忍捕捞行为,这引得当地众多环保志愿者感到愤怒,纷纷呼吁管理人员加强对这种行为的管理。
在这条巨型鱤鱼出现之前,安庆市的城北水域就曾有过多次有类似巨型鱤鱼的情况被发现,而且每次发现的都是大型亲鱼,发现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锚钩和道士帽,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行为的猖獗和数量之多。
而且这种行为不仅在安庆市城北水域中出现,在沿长江流域的众多城市中都曾发生过类似情况。
这种行为不仅对水域生态造成了伤害,而且还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上交通都受到了影响,因此大家呼吁这种行为应该被制止。
于是安庆市政府就成立了调查小组,对附近水域的锚钩进行了清理,并表示会加强对附近水域的管理。
然而在清理完成不久后,锚钩就再次出现。
这种现象引起了许多环保志愿者的注意,他们为周围水域植树并进行卫生清理活动,认为这种行为不应该因为一条鱼的尸体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
于是安庆市政府就成立了调查小组,对水域的锚钩进行了清理,并表示会加强对水域的管理。
但是,清理完成还没过多久,水域里又再次出现了巨鱤鱼死亡的现象,这种现象对当地的居民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并且对水域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禁用锚钩刻不容缓。不仅如此,锚鱼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许多垂钓爱好者在使用大型锚钩的时候,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钩子刺入皮肤或者伤害到其他部位,引起出血或者感染等问题。
而且这些锚钩一般情况下都是非常锋利的,如果不小心碰到还会割伤皮肤,甚至导致流血等问题,比起普通的鱼钩,锚钩所造成的这些危险更大。
此外,使用锚钩还会对水域环境造成污染,因为锚钩一般都是由金属制成的材料,使用后如果不及时清理,将会对水域中的生态环境造成伤害。
总之,锚鱼是一种非常伤害鱼类的捕捞方式,不仅对水域生态造成影响,同时也可能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应该禁用大型锚钩。
那么,禁用锚钩又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大型锚钩的管控,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发现锚钩的个人或者团队加强监管,确保不再出现大型锚钩。
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大型锚钩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大型锚钩的认识,增强对大型锚钩的不支持和不参与意识。
最后,我们还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使用大型锚钩的行为进行惩罚,形成震慑效应。
结语锚钩的禁用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确保水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益发展的时代中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和谐共生。
不仅是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更是保护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