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不需要太努力,爱需要更智慧。
我发现父母有个共性的苦恼:明明是对孩子关心,但是在孩子那里,往往被解读为要求和命令,变得烦躁呢?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晚上十二点了,孩子仍然没有休息的意思。妈妈忍不住对孩子说:早点休息吧,不然身体受不了。
孩子的反应是,一脸不耐烦地说:知道了!周末也不能好好玩,整天就知道催催催。
妈妈的好心提醒,变成了无情的催促。
我这年做青少年心理咨询,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对12~20岁的孩子说同样的话,如果是朋友说的,他们会觉得好温暖被关心,但若是父母说出来的,在他们听来就变味了,就会觉得很烦躁。
究其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生理方面的,一个是精神层面的。
第一个是青春期孩子生理发育特点决定的。
青春期孩子最大的矛盾是,他们的身体和生活还是小孩,但是思想却想要做大人。虽然我的生活还依赖父母照顾,但我的思想和人格跟你们平等的。但跟朋友同学是平辈的,就是平等的。
当父母说“照顾好自己,好好吃饭,早点睡觉,不要打太久游戏”这样的话时,孩子立刻会体验到不是关心,而是作为长辈的要求和控制。如果我熬夜玩手机,父母是有期待的,是不允许的。
他们跟朋友是平辈交往时听到这样的话,自然就会感觉到温暖和关心了。
所以他感受到压迫控制时,就只好切断和父母的连接,不让爸妈看到他真实的样子。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常常对孩子说这些话后,孩子不是开放的,而是关起门来进入另外一个手机世界里。这也提醒我们做父母的,对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需要开始有节奏的放手,在思想上尊重和鼓励孩子做决定,慢慢的在生活中放手。
第二个原因,在家庭关系当中,谁承接情绪,谁才是大人。
很多父母在表达关心时,本质上是在传递焦虑。而且你希望你的焦虑被孩子接住。
比如说你会问孩子下课没有,上班没有,天气好了要出去运动。如果收不到孩子的回复,就会满世界找他,几个十几个电话打过去了……父母觉得我是关心你呀,你怎么不理我呢?你怎么就不理解呢?你应该回复我呀。
其实换位感受一下,你是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觉得是关心还是控制?
再感受下,如果是你的闺蜜好友问你在干嘛,你的感受是什么?很可能是觉得放松,会觉得很开心,是因为你觉得他们是纯粹找他玩。
所以,我们父母跟孩子聊,多数是在担心和焦虑他们过得好不好,如果过得不好,我得赶快帮一帮管一管。
明白了孩子为啥会误解父母的关心后,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唯——有——放——手。
就是你每一次关心孩子的时候,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一种纯粹的关心和好奇,还是带着担忧焦虑,带着“你要听话”“你要按我说的做”的控制感。当你能放下这些担心和焦虑,你的关心才会开始真正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
这个放下真的很难。所以你要开始真正的关注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学习成长的过程,就是帮助我们放下这些担心焦虑的过程。
与此同时,当你能够看到担心焦虑的那一瞬间,变化就已经开始。其实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对自己的生命有100%的决定权。而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在父母一次次放手的过程中完成的。父母之爱是唯一一种为了分离而存在的爱。放手是每一个爸爸妈妈终身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