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这里,汇山川灵秀于一湖,朋友把臂,恋人欢颜,家人相拥,满园欢声笑语。
这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太原建设的最早的公园之一,曾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
这里,是太原人悠闲的写照,集满城钟爱于一身,从牙牙学语的稚童,到满头银发的老人,每个人都有不可分割的故事;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太原人拿出相册,总能找到一张这里的照片。
这里是哪?没错,这里就是“迎泽公园”。
(迎泽公园)
“龙须沟”变身大公园迎泽公园的诞生可以说是“纯属巧合”。
在老太原的历史上,这里原来只是南门外一片低洼的河滩。据有关资料,在清朝光绪十二年夏末的一天,太原西山上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风骤起,霎时间飞沙走石,暴雨倾盆,这场雨一直下了四个多时辰,一直下得汾水暴涨,肆虐的汾河冲垮了沿岸的堤坝,直冲向古老的太原城门,城内顿时成了一片水乡泽国。
等到暴雨停歇,洪水逐渐退去,人们发现,城南一带的积水长期停滞不退,更由于城墙阻隔,水位比城外还高。于是,人们只好开墙泄洪。这样,迎泽门外的一片低洼地就成了泄洪的好地方。洪水泄尽,迎泽门外就留下了一片湖泊。
1952年,太原市政府决定在迎泽大街南侧建设一个新公园。1954年,因为地处古太原迎泽门外,同迎泽大街、迎泽大桥一样,新公园定名为“迎泽公园”。全市人民义务劳动,引排污水、挖湖堆山、叠墙铺路、植树栽花。
1955年从上游把汾河水引进黑龙潭,经过西海子,再通过迎泽大街铺900米长,内径50厘米的水泥管引进迎泽湖,然后经过今山西医科大学退到东干渠,终于“要把迎泽湖水搞成活的”。
迎泽公园在湖中修建了七孔桥,以七孔桥为界分为南、北湖。1957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这天,迎泽公园正式售票对外开放,是当时全国少有的城市大型公园。
从收费到免费开放据老人们讲述,60年代,每年太原市都在公园筹办焰火晚会和各种文化活动,有舞会、晋剧、电影、相声、曲艺、音乐、水上音乐荷灯晚会、划船比赛、象棋比赛以及联欢晚会演出。游园活动人山人海,盛况空前,每年都有举办,直到70年代初。
70时代,公园二次挖湖砌岸、修墙铺路,迎泽湖深度由1.1米加深到1.5米,把原来4000多米长的土坡湖岸砌成了3米高的片石湖堰,配以自然山石点缀;在北湖中心利用湖中土方堆成湖心岛,在岛上建小亭1座,定名为湖心亭。
80致90年代,公园内先后建设旱冰场、牡丹园、月季园、鱼展馆、花展馆、网球场、水榭、船码头、木香院、假山亭、花窖等,增添了大量的游乐设施,公园景观进一步丰富,功能更加齐全。
2002年,公园再次改建,改造新增园林绿地6处,种植园林植物10万余株,布置花卉11万盆(株),新增补栽草坪2.09公顷。10余个工程50多个项目的建设,公园面貌发生了巨大的质变。并建设了11个集散广场,以及改造并新建了5个出入口,还对原有的10座公厕进行了改造……同时提出免费开放。
2002年7月1日,迎泽公园正式免费开放,免费开放使公园由过去的封闭式售票经营转变为开放式管理,公益性更强,游客量比过去增长了3-5倍。游客从四面八方都可以进出公园,公园一下子挤满了休闲、健身的人群。
“上午逛服装城,下午游迎泽公园,晚上逛柳巷”,在那个年代,是大多数太原市民生活的一个标志,也是外地游客观光旅游的一大景点。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2017年,迎泽公园在完成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升级改造后对市民进行开放。投资11.1亿元,历时近两年时间,使得新迎泽公园呈现出一片明清风格,古色古香,有一种江南园林的感觉,新建了大批的园林景观,新增的北门水榭、湖心岛、观澜阁、梨园唱和、书画馆、园亭、扇形亭、环形廊架等,让这座有着65 年历史的公园焕发出新的光彩。
夏日夜晚的迎泽公园,微风徐徐。一座座仿古建筑在灯光的映照下金碧辉煌,人们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仙境中。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今日的迎泽公园,从暴雨淤积到满园秀色,迎泽公园伴随着太原人童年的欢乐,成长的记忆,这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情感,更是一抹永远的嫩绿。
迎泽公园在一代代太原人的打造下,成为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也是太原人有梦、追梦的奋斗历程,是太原这座城市崛起、蝶变的一个缩影。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积极调整产品供给与服务;完善产品设计思路和服务;适应新需求、把握新趋势、切换新赛道。
疫情即将过去,期望每一位“旅游人”,以自律和诚信为引导,助力旅游市场有序恢复;我们要置身于新时代、新形势下的旅游行业大格局中,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更好地服务旅游者,在变革中开创新篇、行稳致远。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现在改的小家子烂气!就是以前乡下土财主的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