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朝鲜半岛,战火不断。
美军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展开了激烈交锋。
上甘岭战役,就是其中最为惨烈的一幕。
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
在临时指挥部里,眉头紧锁。
面前摊开着一张详细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作战符号。
窗外,朝鲜的秋风携带着阵阵凉意。
就在几天前,范弗里特信心满满地向他的上司——美远东司令克拉克保证。
只需2个营的兵力,5天时间,就能在这次“摊牌行动”中,彻底夺取志愿军的五圣山阵地。
然而,现实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夺不回来,你干脆回家放羊去此刻,是1951年10月18日的凌晨。
范弗里特一边听着前线传来的战报,一边盯着眼前的地图,心中焦虑不安。
整整4天过去了。
他投入的兵力,远远超过了原本预计的2个营。
可是连五圣山阵地前的两个小高地,都没能拿下来。
回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军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
可如今,在这个远离故土的东方战场上,他们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范弗里特清楚地意识到。
今天是他向克拉克承诺的第五天,也是最后的机会。
他必须在这一天打开局面,取得实质性的战果。
否则,不仅是他个人的威信将受到严重打击,整个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士气,也会大受影响。
窗外,东方的天空开始泛白。
范弗里特站起身来,深吸一口气。
他知道,接下来的24小时将是至关重要的。
必须调动一切可用的资源,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
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却隐隐有一种不安:
对面的中国志愿军,似乎比他们想象中的更加顽强。
急了眼的范弗里特,一下子把兵力加到了两个团。
美军的炮弹,像雨点一样砸向志愿军阵地。
志愿军45师的将士们拼命抵抗。
他们的武器不如美军,但心里装的是家园和亲人。
可是,敌我力量相差太大了,苦战一天后,45师失去了所有外围阵地。
这个消息传到了志愿军指挥部。
45师师长王近山听后,眼里闪过一丝痛苦。
但他很快,就对3兵团司令员秦基伟说:
“你今晚一定给我把两个山头夺回来,夺不回来,你干脆回家放羊去。”
全连只有16个人了45师,此时只剩下6个完整的连队了。
但就是这些残兵,在当晚发起了反击。
6连攻打0号阵地时,全连只有16个人了。
可这16个人,一个个都像是钢铁铸成的。
上甘岭的夜,黑得让人心慌。
6连的战士,在向0号阵地发起冲锋,可敌人的火力太猛了。
连长万福来的心里直打鼓,全连就剩16个人了,而前面的阵地上还有好几个地堡,不停地朝他们射击。
万福来咬了咬牙,把剩下的战士分成3个爆破组。
“弟兄们,咱们得炸了这几个地堡!”
他喊道,战士们用力点点头。
爆破组的战士们,像豹子一样冲了出去。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炸毁了地堡,可自己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等战斗结束,万福来身边只剩下5个人了:
2营参谋长张广生、6连指导员冯玉庆、2营部通信员黄继光,还有6连的两个通信员吴三羊和肖登良。
万福来看着身边仅剩的几个人,心里一阵发苦。
他曾经带领过百十号人,现在却成了“光杆司令”。
可是,敌人的火力还在不停地扫射,阵地必须拿下来。
万福来深吸一口气,说:
“咱们分两路上,我和冯指导员各带一个通信员去爆破。”
话音刚落,就见黄继光站了出来:
“有我在,绝不能让连长和指导员上去。”
万福来愣住了。
黄继光才多大?
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脸上还带着稚气。
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此刻却要替他们去面对死亡。
战场上,没有多少时间让人思考。
万福来拍了拍黄继光的肩膀,点了点头。
黄继光二话不说,拿起炸药包就往前冲。
夜色中,黄继光的身影渐渐模糊。
万福来和其他几个战士紧张地看着,听着枪声在夜空中炸响。
没人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他们都明白,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看到黄继光了。
黑夜中,黄继光和吴三羊、肖登良组成了最后一个爆破组。
三个年轻人,肩上扛着整个连队的希望,向0号阵地摸去。
月光下,0号阵地的轮廓若隐若现。
三个小碉堡,一个大碉堡,随时准备喷吐致命的火舌。
黄继光深吸一口气,对两个战友使了个眼色。
他们交替掩护,一个冲锋,两个压制敌人火力。
砰!
第一个小碉堡被炸翻了。
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
可是战争从不眷顾任何人。
一声闷响,吴三羊倒下了,再也没能站起来。
紧接着,肖登良也中弹了,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
黄继光咬紧牙关,强忍着疼痛。
他的身上已经多处负伤,左腿更是被打断了。
可他不能停下,不能放弃。
为了战友,为了胜利,他必须继续前进。
他匍匐在地上,用手肘和膝盖往前爬。
每动一下,断骨摩擦的剧痛就让他冷汗直流。
可他的眼神,始终盯着那个最后的大碉堡,那里是敌人最后的据点。
终于,他爬到了碉堡前。
敌人的子弹在他耳边呼啸,泥土被打得四处飞溅。
黄继光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力气集中在右臂。
他要把最后一颗手雷扔进去!
手雷划过一道弧线,精准地落在碉堡顶上。轰隆一声巨响,火光冲天。
黄继光屏住呼吸,等待硝烟散去。
可是,当烟雾散尽,他的心一下子沉到了谷底。
碉堡太结实了,只炸塌了一角。
敌人的机枪又开始喷吐火舌,子弹像雨点一样落下来。
黄继光躺在地上,大口喘着气。
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
在这生与死的一刻,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
他看了看伤痕累累的身体,又抬头望了望那个顽固的碉堡。
黄继光的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敌人的机枪仍在不停地扫射,子弹擦着黄继光的头皮飞过。
但他的眼中只有那个射孔,那个喷吐着死亡的洞口。
突然,黄继光猛地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身体堵住了射孔。
枪声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阵令人心惊的寂静。
张广生、万福来和冯玉庆看到这一幕,心都揪了起来。
他们早就准备好了,就等这一刻。
三人像是离弦的箭,端着机枪冲向地堡。
“冲啊!”
万福来大吼,机枪的怒吼声响起,子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
地堡里的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打得七零八落。
很快,最后一个敌人倒下了。
这个顽固的堡垒,终于被攻下了。
万福来冲进地堡,看到的是黄继光的身体还挡在射孔上,一动不动。
等战友们找到他时,他的胸口全是弹孔,被火药烧得黑黑的。
为了更多人的生外面,天色渐渐亮了。
10月20日的黎明,被鲜血染红。
志愿军的战士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他们终于夺回了两个高地。
范弗里特站在远处的山头,望着这一切,脸色阴沉。
上甘岭战役已经打了整整六天。
他投入了大量兵力,可却连一寸土地都没能得到。
他引以为傲的美国军队,在这些中国军人面前,竟显得如此无力。
黄继光用生命换来了胜利,他的故事很快在战场上传开了。
像黄继光这样的英雄,还有很多。
有些人连遗体都找不到了,永远地留在了上甘岭的土里。
这场仗打得很苦。
但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时候,志愿军的战士们显出了惊人的勇气。
他们不是神,也会怕,也会痛。
可是一想到身后是祖国和家人,他们就咬紧牙关顶了上去。
战场上,到处是牺牲战友的遗体。
有的人还保持着冲锋的姿势,有的人手里还紧紧攥着枪。
是什么,让这些中国军人如此顽强?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弹雨中前进?
也许,答案就藏在那句“谁不想生,但为了更多人的生,义无反顾“的誓言中。
这些年轻的生命,他们何尝不懂得生命的可贵?
他们何尝不眷恋家乡的温暖?
可是,为了更多人能够安居乐业,为了祖国的和平,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自我。
他们,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最可爱的人。
当我们享受着今天的幸福生活时。
请别忘了那些曾经在上甘岭,在长津湖,在无数战场上奋战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