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记者 薛昊悦 王嘉楠
以纯白为底色,用中英文标题围合成一个取景框,中间以参数化的方式独立勾勒出浙江11个地市的地图轮廓,地图轮廓下方又延展成对话框符号——这是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南特设计联合学院院长袁由敏的最新作品《社长访谈县委书记》一书的封面设计。
从业三十多年,袁由敏做过大量展览、书籍、标识、形象的视觉设计,更主持过G20峰会整体形象设计、杭州第19届亚运会会徽设计等国家级项目,多元的设计实践中,他始终坚持“无为”的主张。
“最好的设计是没有设计,我希望真实视觉转译作者的初衷,让阅读回归到文本本身。所以我在本书设计中大量留白,尽可能少用元素和色彩,以此最大限度传递书的核心内容和价值。”袁由敏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受到设计邀请时,被《社长访谈县委书记》的选题和内容打动了。“在沟通过程中对视觉符号与文本价值传递方面,与姜社长之间‘心有灵犀’的体验着实难能可贵。”
“无为”和“有为”
袁由敏坦言,近年来传统纸媒式微,数字技术高歌猛进,纸质书的视觉设计,他做得越来越少了,但对纸张和印刷文字的情感从未消散。“也因为如此,我对纸质书的视觉设计也比较谨慎。”
“接到这本书设计邀请,我内心充满了好奇。融媒体时代,一位省级党报集团的社长,工作那么繁忙,为什么要做大规模访谈这样一件事情?他的初衷是什么?”袁由敏在详细了解了书本内容,接受邀请后研究了大量访谈类书籍,决定要做点不一样的。
访谈、县域治理、浙江、系统化、强统揽,是袁由敏拎出来的几个关键词,有什么合适的视觉符号,能让这些不同的模块在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下面去运转?他想到了地图。
“浙江11个地市,各有特点,读者在看到这个封面时,能一眼看到自己所在县市区的版图,产生与书本的联结。”个性之外,还有共性,11块小拼图延伸出一个对话框,与“访谈”呼应,它们的边界呈锯齿形,彼此吻合,合围成浙江的省域版图,体现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而书名的非常规排列形式,构成了“取景框”的抽象符号,“让读者聚焦浙江如何统筹县域治理,各地的特色又是什么。”袁由敏说。
《社长访谈县委书记》书籍视觉设计者袁由敏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受访时,袁由敏特意提到一个小插曲。为了准确定位作者的表达意图,他根据前期调研梳理了一批配色、排版、设计语言各异的方案,供姜军社长参考,最后得到的反馈让他再次有了“心有灵犀”的感觉。 “60页的pdf,几十款设计方案里,姜社长圈注的封面风格、内页设计、配色方案等恰恰就是我最心仪的,设计师跟作者间这样的对话,真的很重要。”袁由敏说。
整体看来,《社长访谈县委书记》的封面简洁大气,配色冷静理性;在布局上,除了线性勾勒版图轮廓,其他大部分均是留白,“无为”的设计理念贯穿始终。采访中,袁由敏提到《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给人便利,‘无’也能发挥它的作用,回到设计上,‘有为’是指对书本体的设计,运用符号、排版、字体、印刷等综合手段来呈现这本书应有的样貌;‘无为’是指设计不能成为书本的中心,而是要助力内容,准确传达作者的理念。”
好设计,也是一种公教
设计必须真实地服务社会,是袁由敏这些年一直坚持的。在他眼里,设计师跟艺术家是不一样的。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主动向社会发问;而设计师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回答社会提问,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到做一本书,设计者需要帮助作者最大化地体现文本的核心价值。
在设计师的身份之外,袁由敏更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中国美院任教多年,他认为,好的设计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公共教育,“通过设计,把好的内容文本转译出来,可以覆盖到更大的人群。”
这种想法源于袁由敏过去几年做展览的经历。作为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执行馆长,近年来他参与了浙江省美展、十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展等多个大型展览。“以前我上课的时候,一个班只有20到25个学生,讲4、5个小时的课,能接收到信息的就这么多人。但是借由一个好的选题,通过恰如其分的设计,把作品向全社会展出,可能有5000人、5万人甚至50万人看,它的社会影响力是不一样的。”袁由敏认为,一本好书的社会意义就在于此。
“书籍是工业复制品,能够批量印刷和推广。《社长访谈县委书记》这本书,从姜社长的独特视角出发,系统呈现了浙江12位县委书记的理政思路,给人以启发,给人以思考。在书籍传递过程中可能有50个、500个县委书记会看,从而影响更多县域,它的社会意义可能是核弹级的。”袁由敏说。
袁由敏希望通过设计,最大限度地传递出本书的核心价值观。让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把握住文本的独特视角,再结合自己的时代感,创造出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未来,“好的设计让更多人看到,从社会美育传播角度来说也很重要,这也有我的私心。”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