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极度缺山的国家:面积769万平方公里,为何95%土地无人问津?

观图文读历史 2024-11-18 22:40:55

澳大利亚被誉为“矿车上的国度”和“羊群上的国度”,展示了它的丰富资源,国土面积位列全球第六,坐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广袤的牧场,似乎注定成为经济强国。

可是繁荣的表象之下,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隐忧:地广人稀,究竟是上天的馈赠,还是发展的枷锁?

这个看似“躺赢”的国家,实则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因位置独特、资源丰富而备受关注,769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却仅有2600万左右的人口,与中国一个上海市的人口规模相当。

人均GDP高达7.6万澳元,傲视全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然而这片看似富饶的土地,却有着大片无人居住的“荒原”。

超过95%的土地未被开发利用,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的狭长地带,形成奇特的人口分布格局,繁荣与荒凉并存,富饶与贫瘠交织,澳大利亚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

这种反差,引发了人们的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澳大利亚如此地广人稀?土地面积真的决定了发展上限吗?澳大利亚的发展模式,又能给其他国家带来哪些启示?

澳大利亚的地理环境,与其说是优势,不如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恶劣的气候和特殊的地形,也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空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在澳大利亚似乎并不适用,与美国等拥有大型山脉的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地形相对平坦,缺少能够拦截湿润气流的山脉。

澳大利亚的雨水明显比全球平均水平少,平均年降雨量大约是467毫米,干燥的天气让好多地方土地变得很荒凉,庄稼都长不出来。

美国则凭借阿帕拉契山脉、落基山脉等大型山脉的阻挡,使得东部和西部地区雨量充沛,孕育出广阔的肥沃土地,澳大利亚在地理位置上显然存在一些不利条件。

降雨量的不足,也直接影响了土壤的质量,澳大利亚的土地多为红土和沙质,吸水能力不强。

即使偶尔降雨,水分也很快流失,无法滋养植物生长,这种干旱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形成了恶性循环,使得大片土地无法耕种,成为无人居住的荒原。

通常认为,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发展,在澳大利亚,广阔的平原却成为发展的阻碍,由于缺乏降水,这些平原大部分是干旱的荒漠,无法进行农业生产,也难以供人类居住。

这与“平原土地面积决定发展上限”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澳大利亚的案例告诉我们,地理环境的复杂性远超人们的想象,简单的理论模型往往无法解释现实的复杂情况。

美国的中部大平原可是农业界的明星地带,种的大豆等农产品多得都能出口到世界各地,而澳大利亚虽然也拥有广阔的平原,却由于缺水而无法利用,形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这种“平原的悖论”,凸显了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澳大利亚矿藏众多,有“矿车上的国度”之称,不过这些矿藏的分布可是很不均匀的。

皮尔巴拉郡在西边,那地方铁矿石多到不行,地盘大小跟日本差不多,可人却少得可怜,才一万来人,跟日本上亿的居民数比起来,差别可大了,这种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在资源丰富的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则极度缺乏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发展差距。

这种“靠山吃山”的模式,使得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过于依赖资源出口,一旦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或需求下降,就会对国家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同时资源开采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澳大利亚面临的长期挑战。

澳大利亚的地广人稀,并非仅仅是地理环境造成的,历史因素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殖民历史和环境保护政策,共同塑造了澳大利亚独特的人口分布格局和发展模式。

17世纪,欧洲航海家发现了澳大利亚,但直到19世纪初,英国才开始在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地区建立殖民地,最初这里被用作流放罪犯的地方,后来随着自由移民的到来,东南沿海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人口和经济中心。

殖民者为了争夺资源,将原住民驱赶到环境恶劣的内陆地区,加剧了人口分布的不均衡,这些问题从历史流传至今,对澳大利亚的社会构成和进步方式有着持续的影响。

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澳大利亚原有的生态平衡,也为其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成为殖民者的首选之地。

而内陆地区则气候干旱,环境恶劣,被视为“荒原”,这种人为的划分,导致了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极度不均衡。

澳大利亚政府看中了环保的重要性,把不少土地划成了保护区,对土地开发设了门槛,这虽然保护了澳大利亚独特的物种多样性,但也客观上限制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加剧了人口分布的失衡。

例如澳大利亚拥有12000种植物,其中9000种为其独有;拥有650种鸟类,其中450种为其独有,为了守护这些珍贵的动物,政府实施了严格的环保政策,对人们的活动做出了限制。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虽然值得称赞,但也需要权衡利弊,澳大利亚政府得想方设法在呵护自然的同时,既要推动经济繁荣,还得合理安排人口分布。

袋鼠在澳大利亚数量众多,甚至超过了人口数量,对生态平衡造成一定影响,政府为了平衡生态,允许在规定范围内合法捕捉袋鼠。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的共同作用,澳大利亚的人口增长相对缓慢,广袤的土地,却只有2600万左右的人口,人口密度极低,这使得澳大利亚在劳动力供应方面面临挑战,也限制了其经济发展的潜力,与其他国家相比,澳大利亚的人口结构也相对老龄化,这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面对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双重制约,澳大利亚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经济发展道路,一方面它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源出口国;另一方面,它也积极发展旅游业等其他产业,努力实现经济多元化。

澳大利亚坐拥各种丰富的矿产,如铁矿石、煤炭、黄金和铝土矿等,这些资源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也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成为澳大利亚重要的经济支柱,澳大利亚出口的铁矿石全球最多,中国跟它是大客户关系,由于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开采成本低,品质高,且靠近港口,便于运输,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这种“坐在矿车上”的经济模式,为澳大利亚带来了巨额财富,但也使其经济结构过于依赖资源出口,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澳大利亚的经济走势跟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紧密相连,因为它挺依赖出口资源。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大增,也带动了澳大利亚矿业的繁荣,澳大利亚正努力转向,不再单一依赖资源出口,而是大力推广旅游业。

澳大利亚因它那别具一格的自然美景和丰富的人文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悉尼歌剧院、大堡礁、大洋路、阿瑟港监狱等著名景点,成为澳大利亚旅游业的金字招牌,政府也大力推广旅游业,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前来体验澳大利亚的独特魅力。

旅游业不仅带来了经济收益,还提供了众多工作机会,景点多,既有美丽的大自然,也有不少文化古迹,既有现代化的都市,也有原始的自然风貌,这种多样性,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也使得澳大利亚旅游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大堡礁是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吸引了大量的潜水爱好者;塔斯马尼亚岛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生态环境,适合进行自然探险活动。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独特的自然环境,是澳大利亚面临的永恒课题,发展经济得动用资源、开发土地,可保护环境就得约束行动、保住生态平衡。

澳大利亚的经验告诉我们,国土面积并非决定国家发展的唯一因素,一个国家的成长路径,受地理条件、过往文化以及经济方针等多种元素的作用。

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澳大利亚的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如何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面对的挑战,澳大利亚前景不赖,既有困难也有希望,它能否克服自身的劣势,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幸运国度”,让我们拭目以待。[浮云]

参考来源:

新京报 文明杂志 北澳之北的蛮荒奥秘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