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追悼会上,83岁的宋庆龄勃然大怒:我辞职不干了,回家养老

观今品古 2024-11-15 12:09:05

前言

1976年1月9日清晨,宋庆龄如往常一样收听新闻播报,当收音机中传来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时,泪水不受控制地从她的眼眶滑落。

宋庆龄一生都严于律己、注重言行,却在参加了周总理的追悼会后,罕见发怒:“我不干了!我辞职!我回上海养老!”

而宋庆龄向来是言出必行,回去后,她迅速定了专机,收拾了行李,直接返回了上海。

那么,宋庆龄究竟因何事而大发雷霆呢?

给病重的周总理送鸽子蛋

很长一段时间,毛主席与宋庆龄之间常常会互赠礼物,表达关怀与敬意。这天,毛主席收到了一份来自宋庆龄的“礼物”——高级鸭绒大枕头。

这份“礼物”的宋庆龄亲自上街购买的,原来,毛主席有这样一个独特的生活习惯,那就是喜欢在床上阅读、办公。

毛主席的木板床上,一侧是休息的区域,另一侧则堆满了书籍,像是一个微型图书馆。

至于睡衣、枕头这些日常用品,毛主席总是缝缝补补,舍不得更换,这些物品见证了岁月的痕迹,也承载了毛主席生活的简朴。

所以,宋庆龄这才给毛主席挑选了这样一份“礼物”,她希望毛主席能在办公、休息时,更舒服一些。

毛主席却是个几乎从不收礼的人,初见这份礼物时,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决定将其送回。

不久之后,毛主席意识到,这样做似乎有些不妥,于是,他最终还是留下了这个枕头。

结果,主毛主席只用了短短两天,就将这个新枕头收了起来,他还是更习惯自己的那个荞麦枕头。

毛主席的简朴生活,让宋庆龄深感敬佩与理解,转眼间,寒冬腊月,毛主席特意为宋庆龄送去了一些山东大白菜。

宋庆龄对鸽子情有独钟,因为鸽子象征着和平与美好。她的周围,鸽子图案、鸽子形状的物品随处可见。

在来往送礼时,宋庆龄尤为喜欢送友人鸽子蛋,在周总理病重之际,宋庆龄便多次差人给总理送去了鸽子蛋。

等到1976年1月之时,总理的病情已经恶化到无法进食任何食物,只有鸽子蛋还能勉强送服入口。

可这寒冬腊月,也不是鸽子们下蛋的季节,这可怎么办?这可把宋庆龄给愁坏了。

但宋庆龄并未放弃,在鸽舍里细细搜寻,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共计找到了5枚鸽子蛋。

宋庆龄立刻命隋永清将其送到了总理那里,可当隋永清抵达时,不仅没有看到邓颖超,就连秘书赵炜也不在。

两人都不在,莫不是总理......一想到这,隋永清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好的预感,3天后,周总理便逝世了。

“国之瑰宝”与“患难朋友”

几十年来,宋庆龄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那就是每天清晨,她都会坐在收音机旁,收听广播。

1976年1月9日,宋庆龄如往常一样收听新闻播报,当收音机中传来周总理逝世的消息时,泪水不受控制地从她的眼眶滑落。

这一刻,她才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挚友周恩来总理,真的远去了,她常常独自坐在角落里,泪水涟涟,哀叹道:

“国家少了一个好帮手,少了一个好帮手啊!”

回顾往昔,那一桩桩、一件件、一幕幕都好似发生在昨天......

1924年,孙中山与共产党人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周恩来就任政治部主任,宋庆龄也就是在这一年结识的周恩来。

“他当时很年轻,但俨然已经是一位革命立场坚定的领导人了。”这是宋庆龄对周恩来的第一印象。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也不再藏着掖着,他的“反共”面目直接暴露无遗,与孙中山先生的遗愿背道而驰。

此时,宋庆龄却坚定地站在了共产党的这一边,即使是处在革命低潮之际,她的心也从未动摇。

实际上,在“白色恐怖”时期,宋庆龄的处境异常艰难,暗地里,不知有多少双数不清的眼睛在盯着她。

可她仍旧坚持斗争,积极地与共产党联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大批中共中央重要文件藏在自己的住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停止内战,一切抗日”,中共代表前往庐山与蒋介石谈判。

在去往的途中,周总理专程前去看望了宋庆龄:“夫人,您进来身体好吗?毛泽东及其他同志都问候您!”

听到这话,宋庆龄更是止不住地激动,她的心早就与共产党紧密相连了,对于共产党的方针和路线,宋庆龄是大力支持的。

没多久,日军大举入侵上海,周总理特意发来了电报,请她尽快撤离,宋庆龄只好离开了上海,几经辗转来到了香港。

在这里,宋庆龄积极地争取国际友人、海外华侨的援助,并在此成立了中国福利基金会,为抗战募集捐款,筹集了各种必需物资。

1942年,宋庆龄特地在自己住处举办了一个茶餐会,来欢送董必武等人返回延安。

这时,壁炉架上的两株金色稻穗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宋庆龄便将其取了下来,同大家说:

“这两株稻穗,是我在农民兄弟家里拜访时带回来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这稻穗在几亿的农民心中,不比那金子还要宝贵吗?”

周总理十分赞同宋庆龄的这番话,他接过这两株稻穗,继续说道:

“孙夫人说得对,年年五谷丰登,人人都有饭吃,百姓才能有好日子过,中国会有这么一天的!等将来革命胜利了,人民坐了天下,这稻穗定要画在中国的国徽上!”

周总理与宋庆龄的这番话,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后来,这一愿景变成了现实——在国徽的设计上,真的画上了象征农民阶级的谷穗。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和宋庆龄共同投身于祖国的伟大建设事业中。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周总理总是注重征询和汲取宋庆龄的意见。

他们的深厚友谊不仅体现在革命事业上,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如果宋庆龄有参加外事活动时,周总理总会提前命人安排宋庆龄的住所;同样的,宋庆龄对周总理也十分关心,每次见面,总会给周总理带些礼品过来。

大多数情况下,周总理在得空时,总会去看望宋庆龄,不过宋庆龄却不再像之前那样请总理在家中吃饭。

对此,宋庆龄表示,他是国家的总理,每天必然有不少的事务需要处理,来看望自己都是百忙之中抽出的时间。

因此,她不希望自己去过多地打扰到总理的工作,希望他能在闲暇之余,多多休息。

周总理追悼会上,宋庆龄勃然大怒

宋庆龄,这位一生秉持严于律己、注重言行的女性,却在参加了周总理的追悼会后,勃然大怒,这是怎么回事?

1976年1月10日,北京医院内,宋庆龄缓缓步入,她的目光落在周总理那苍老而消瘦的面容上,心中止不住地悲痛。

回到家后,宋庆龄久久没能从悲伤中缓过神来,就在这时,秘书走了进来,带来了一则令人不悦的消息——“高层”对她今日的遗体告别行为提出了批评。

宋庆龄被“高层”指责在今天的遗体告别时,应独自前往,不应该带着他人前去。(“他人”指的是宋庆龄的两个养女:隋永清、隋永洁)

这一指责,让宋庆龄感到前所未有的不被尊重。她认为,若有何不满,直接与她沟通即可,何必通过秘书转达?

更何况,隋永清、隋永洁姐妹俩是在总理的关爱下长大的,为何不能参与这最后的告别?

不过,宋庆龄并未将这些不满直接宣泄出来,只是在房间里对着身边人发了几句牢骚,随即又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15日,宋庆龄不顾病体,坚持参加了周总理的追悼会,想要送这位挚友最后一程。

岂料,宋庆龄再次听到了“高层”对她批评的话语,这一刻,即便是平日里最为优雅、谦和的宋庆龄,也无法再保持冷静:

“我就是‘总理帮’,那又怎么样?我不干了!我辞职!我回上海养老!”

而宋庆龄向来是言出必行,回去后,她迅速定了专机,收拾了行李,在她83岁生日这天,直接返回了上海。

回到上海后,宋庆龄将自己封闭在家中,拒绝见任何人。在整理物品时,那些旧物再次勾起了宋庆龄的回忆,让她不禁唏嘘长叹。

1976年,对于全国人民来说,都是难以忘怀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大事,周总理去世后,朱老总、毛主席也相继离世。

此时的宋庆龄,身体已经十分虚弱,连拄着拐杖站立都变得异常艰难。最终,她只能坐在椅子上,参加了毛主席的这场追悼会。

1977年,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宋庆龄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亲笔撰写了一篇怀念周总理的长文;

另一件则是在少年宫举办了纪念周恩来总理的活动,以此传承周总理的精神与风范,让年轻一代也能感受到周总理的魅力。

那段日子里,邓颖超时常前往探望宋庆龄,每一次相见,让宋庆龄仿佛又回到了与周总理并肩的岁月。

岁月无情,时光匆匆,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的病情突然恶化,尽管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她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享年88岁。

宋庆龄的遗体火化后,被安葬在宋氏陵园,与她的父母长眠于一起。

有人会好奇,宋庆龄为何会选择与父母合葬,而不是与孙中山先生合葬在一起呢?

其实,对于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宋庆龄早就想过了,她认为自己的丈夫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的精神与事业应该被世人永远铭记,受到世人的瞻仰。

而自己作为他的妻子,虽然心中充满了对他的爱与敬仰,但更不愿以此沾光,而是希望他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敬仰。

结语

宋庆龄是一位具有深厚爱国情怀与高尚人格魅力的伟大女性,她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的一生,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一生。

参考资料

周恩来朱德相继辞世 宋庆龄为何想要辞职?.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周恩来宋庆龄交往半世纪. 炎黄春秋

周恩来病重 宋庆龄派人送鸽蛋. 周恩来纪念网

“国之瑰宝”与“患难朋友”──周恩来与宋庆龄 . 党的文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