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主打“没苦硬吃”冲上热搜,年轻人“没福硬享”很尴尬……

嗨猪的家庭 2024-08-12 14:19:43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个话题火了——

为什么老一辈总喜欢没苦硬吃?

事情的起因是有位博主发了一条视频,安徽某医院病房里,两位住院的老奶奶,一个为了捡地里的40斤小麦累得犯了病,被迫住院半个月;

另一个因为下地收小麦和蚕豆累倒了,儿女请假陪护多日,奔波往返光是路费就花4000元。

视频一出,网友们一下子就炸了锅,只因这两位老人的行为,实在是跟自己身边的长辈们太像了!

一时间,评论区被平日里无处吐槽的网友们占领。

高达17.3万的转发背后,是生活中这样的普遍现象所引发的集体共鸣。

“有福不享,没苦硬吃“

博主在发视频时,文案有这样一段里带着无奈的感慨:

“老一辈主打一个,有福我不享,没苦我硬吃。没病我找病,有病我硬抗。节约三五块,多花三五百。”

而结合现实来看,这话或许还真没太夸张。

随着这一话题的讨论度上升,评论区里吐槽、倾诉的网友们越来越多,分享的事迹也越来越离谱。

最普遍的,体现在日常吃喝上。

好好的一箱新鲜苹果舍不得吃,必须从快烂了的开始吃,烂一个吃一个,到最后吃了一整箱烂苹果。

剩饭剩菜舍不得倒掉,放着当天新做的不吃,逮着剩菜来回热,宁愿硬撑也要进肚子里,吃出病来也不能浪费。

网友家里牛奶过期了,公公愣是全给喝了,结果肠胃出问题了,还要感叹还好自己喝了,不然家里蒙脱石散也要过期了。

在家庭用电上,老一辈的节俭更是让人抓狂,一句淡淡的“我不热”,怎么劝都没用。

甚至家里客厅明明开了空调,外婆还非要关上门一个人躲房间里待着,就硬热。

知道爷爷舍不得开灯,家里专门给他换了声控灯。

奈何爷爷主打一个随机应变,为了防止灯亮,夜里特地轻手轻脚摸黑走,结果手碰柜子上撞骨折了。

夏天家里冰箱坏了,奶奶怕剩饭变质,直接开空调对着一碗剩饭吹了一天。

不谈这手动制冷的成本,至少奶奶也算是没热着自己。

并且,在日常的生活习惯上,他们往往还有着一套自成一体、坚不可摧的行事逻辑。

比如根本不用洗衣机洗碗机,宁愿自己洗得腰酸背痛,也要把机器当摆设,原因竟是怕把它们洗坏了?

再比如为了省几块钱的公交车费,老太太饿着肚子暴走十几里路,到家直接进了医院,附带一万多块钱住院费。

除了这些日常琐事,“闲不下来”的老一辈还总是热衷于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并且在这方面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执着。

奶奶摘金银花摘到手疼,打了三天针160块,还不忘庆幸自己挣了40块,相当于只花了120块。

还有坚持往自家200万的房子里捡垃圾的网友妈妈,哪怕累出腰伤、砸出血栓,前前后后治疗花了大几万,仍然每天不忘初心翻垃圾桶。

其实,通过网友们林林总总的吐槽,不难看出这些话语背后的真情实感。

面对不听劝的老一辈,他们不解又无奈,气急烦闷是真,忧虑心疼也是真。

尤其是在涉及到至关重要的健康时,这些不知道好好爱惜身体的长辈们,总是让已经成人、想要尽一份孝心的儿女们心焦不已。

束手无策下,有人宁愿爆发争吵冲突,也不愿看着他们继续吃些没必要的苦;

有人在沟通无果后只能默许容忍,却也必须时刻绷紧了一根弦,做好为他们兜底照料的准备。

而只有在这样戳中心坎的话题下方,他们才会暂时放下内心的纠结焦虑,好好地抒发一下心中的郁闷,也因此看到了更加多样的表达。

不同于老一辈的磋磨自己与他人的“没苦硬吃”行为,与之相对的,是当代年轻人随性自由的“没福硬享”心态。

简单来说,就是只要一丝余力,就绝不在生活中亏待自己。

当老一辈还在让子女们反思,“生日一定要吃蛋糕吗?”

小一辈已经开始进化到自问,“蛋糕一定要生日吃吗?”

不光生日要吃蛋糕,平时想吃了,顺手找个给家里微波炉过两岁生日的理由,也是很合理的事。

实在不行,也可以直接预支自己100岁时的生日蛋糕。考虑到那时候自己的血糖血脂情况,趁现在把蛋糕吃了,又何尝不是一种不浪费的大智慧呢?

而当掌握了下厨主导权,网友们更是彻底放飞了。

炒番茄鸡蛋要放八个鸡蛋,青椒肉丝里挑不出青椒全是肉丝,下个泡面想加点料,到最后不知不觉就变成火锅了。

面对心里迟来的些许懊恼,网友们转头就能一秒自洽,毕竟自己就这么一张“独生嘴”,惯着点也很正常吧。

其实,年轻人这套“没福硬享”的行事准则,恰恰是这个时代下属于他们的生活哲学。

通过花点小钱让自己收获最简单的快乐,才能源源不断地拥有最充足的动力,去面对真正需要努力的生活挑战。

而老一辈“先苦后甜”的说法,在个人奋斗上依然适用,但要是放进日常生活,年轻人可就不买账了。

比起为了细枝末节亏待自己,他们更愿意相信及时行乐,毕竟先苦不一定后甜,但先甜肯定是甜了。

巨大而鲜明的差别下,观念的碰撞越发激烈。

时代的壁垒内外

网络上的话题讨论中,除了一开始的吐槽调侃,也因聚集了太多相似的心声,慢慢生发出了许多嘲讽、抨击的声音,矛头直指“冥顽不化”的他们。

现实中的摩擦同样不小,有人想尽办法却依然改变不了分毫,气上头了一句“活该”直接脱口而出,让本身琐碎的争吵一下子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层面。

这样的场景并不是少数,耐心耗尽的子女总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而固执的长辈们面对孩子疾声厉色的指责,也会在愤怒争论后,感到伤心、委屈,以及些许迷茫。

明明是为了替儿女省下家用,明明是为了父母的身体着想,双方都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为什么总是非要闹得这般不可开交呢?

这背后,正是时代带来的巨大鸿沟。

我们大部分人成长在一个飞速发展的和平年代,尽管从小受到学会节俭、不浪费粮食的教育,却很少真正为缺衣少食发过愁。

但他们不一样。

我们没有经历过的那些苦,是他们许多人一辈子的印痕。

我们没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没有切实感受过肚子饿到啃树皮的绝望。

所以我们很难理解得了,自己眼中不新鲜、不健康的剩饭剩菜,为什么老一辈却那么在意,非得反反复复地留着吃好几顿。

我们没成长在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简单的数额换算,并不足以让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有时候懒得计较的那一两块钱,在那个时候对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哪怕只是多出一枚硬币,又能为一个艰难维生的多口之家解决怎样的忧患大事。

所以我们也就很难体会到,老一辈总是喜欢收集纸盒废品,去卖那零零碎碎的一块两块的执着。

如今时代变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巨大的改善,新一代的人们朝气蓬勃,也自然不理解老一套的“吃苦”作风,甚至有几分匪夷所思——

既然时代已经变了,为什么还要这样“没苦硬吃”?

但这样一句轻飘飘的疑问,对于他们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沉重岁月而言,又未免太过冷漠。

更何况观念的转变从来不是易事,尤其在曾经事关全家生计的生活用度上,身为过来人的他们更是难免会谨慎固执得过了头。

说到底,已经这样遵循着一套既定思维过了大半辈子的长辈们,很难在晚年完全改变从前的行事准则。

不再年轻的他们,面对新事物、新理念也不再像早年那样容易接受,陌生的新环境下,有些不适应的他们把从前攥得越来越紧。

那些得不偿失的“迷惑行为”背后,是早年真正的苦难烙下的辛酸,让他们需要靠不断的劳动与节俭,来弥补这种不安定感,维持住记忆里“当家”该有的样子。

可时代的飞驰实在令人目眩,他们昏黄的双眼还未来得及真正看清这片新天地,就这样猝不及防地闹了“笑话”。

“过惯了苦日子”,不光是老一辈在回应儿女劝说的一句口头念叨,更是他们身上最真实的写照。这一点,并不是所谓的卖惨或道德绑架,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

青年是新时代的主人翁,但新时代的奠基者是每一个他们。

我们可以“没福硬享”,可以从不刻意吃苦、亏待自己,但不能轻易地去批判。我们今天所处的好日子,绝不是为了与没来得及跟上时代的他们对比而存在的。

当然,在网络上几乎一面倒的讨论风向里,还有一个现象起到了关键作用,那就是真正以吃苦作为“资本”来炫耀自我、敲打后辈的一部分老年人。

这一部分长辈是最令人头疼的类型,他们曾经的确吃过苦,但如今那些苦难却转头成了一种“PUA利器”。

不仅乐于以“吃苦是福”将苦难美化,还坚持认为子女应该主动吃苦,选择更轻松、不吃苦的方式就是实打实的娇气、懒惰和逃避。

并且,在年轻人对老一辈苦难有所理解的今天,他们对新一代的苦难却仍然抱有一种固有的傲慢。

“996”高强度工作的精神紧绷,社会环境内卷带来的焦虑心理,那些无形的压力同样是能百般磋磨心智的苦难。但许多老一辈不理解,也不想理解。

因为他们仍然认为,付出体力的劳动才是真正的苦,“坐办公室”的脑力劳动再轻松不过,与“吃苦”更是相差甚远。可苦难其实从来不需要对比,作用在个人头顶的重量有多沉,只有当事人才有资格评判。

而在这种认知错位下,年轻人的苦难似乎永远也无法与他们的苦难相提并论,一旦提及,便是“你这算什么苦”、“也该学着吃点苦”,更罔论真正敞开心扉的平等交流。

于是,在这样“年轻人吃不了苦”的心理下,即使他们有时平白折腾出许多给后辈增添负担的事,也会秉持着“为你好”的心态,义无反顾地继续施行,徒留心力交瘁的子女独自面对加码的苦难,一遍遍收拾残局。

所以,其实理解从来都是相互的,只是想要改变固有思维太难,观念的壁垒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打破。

长久以来,子女的声音就这样隔着一层厚厚的障壁,有时被阻隔在外,有时好不容易传达进去,却又可能猝不及防地被扭曲了原意。

也正因如此,养老观念所产生的矛盾长久存在,“没苦硬吃”所体现的也只是其中一角。

如今,“没苦硬吃”的相关话题里挤满了急于吐槽的人们,可万事不能抛开背景只谈现象。

我们或许还是无法理解,也做不到真正的感同身受,甚至有时还需要面对诸多负面的情绪言语。

但身为年轻一代的我们,总是需要更加包容,也更加主动。我们如今能做的,是用更多的耐心和包容,去试着理解、倾听他们曾经的故事与人生。

到那时候,也许双方都能在这场困难却必不可少的沟通中,寻找到更加温和、更加有效的解决方式。

“列车滚滚向前”

不久前,博主建康啊的一个视频收获了百万播放,内容如题——带着全村的男女老幼去旅游,是什么体验?

相信任何一个亲自组织过多人出行的朋友,都对这其中的难度心有余悸,尤其是这位博主的队伍中,除了几个年纪不大的孩子,大部分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

建康也为此考虑良多,在他的周全准备下,旅程十分顺利。也正是这样一次浩浩荡荡的出游,让作为观众的我们,看到了许多特别的意义。

图源B站@建康啊

作为一名回村生活了五年的年轻人,建康跟洞磬沟的每家每户都相处得热络。

考虑到村里大部分都是一辈子没怎么出去玩过的老年人,建康最终将四川仪陇县唯一的的5A级景区朱德故里,作为这次的参观目的地。

而让博主没想到的是,在这趟短短的旅途中,他才是总被惊讶到的那个人。

先是挨家挨户动员时,本以为会比较抗拒的爷爷婆婆们都表现得很新奇,一口答应下来。

到了早上六点,还没等博主喊人,他们就早早到达集合点。除了博主准备的装好各种用品的背包,他们自己还额外带了水和吃食,十分细心。

由于目的地带着鲜明的历史文化特性,有几位爷爷婆婆还特地将自己曾经的奖章也戴在了胸前。

面对博主的镜头时,他们倍感光荣的笑脸上还带着点不好意思。

图源B站@建康啊

参观过程中,他们就像最平常的游览者,只是在细节上显现出年岁漫长所带来的不同。

他们会认真听历史讲解,只是对于那段往事,总是要比年轻人更熟悉些;

他们在看文艺表演时同样全神贯注,只是更加安静,在谢幕时才会献上最响亮的掌声;

他们会在吃完饭后,专门用自带的塑料袋把剩菜打包,带回去给家里的小狗吃。入镜时,婆婆手里打包的筷子不停,脸上笑眯眯的,“留在这里可惜了”。

图源B站@建康啊

聊天过程中,博主建康才知道,他们中有人79年就在这里修建过场馆,只是他们自己从没来参观过。

馆里所陈列的长衫,博主一直都当时代变迁的记录来看,却没想到这帮爷爷中的许多人,小时候的时光就是穿着它们度过的。

有人看到展览的农作工具,还会主动给博主讲解它的使用方法和原理。

那些物件上沧桑的年代感,在那声音颇为熟稔的介绍中,逐渐与活生生的人融为一体,让人们陡然意识到时代的巨大更迭。

旅途最后,出乎博主意料的,老人们达成一致,主动提出想看看当地新建的高铁站。

这是一个博主自己完全没想到的“景点”,却让爷爷婆婆们兴奋不已。

图源B站@建康啊

原先,对博主来说,这只是一个最普通的高铁站点。

但在这一刻,他才发现,对于这些人生绝大多数时间待在小山村里的爷爷婆婆来说,“这是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文明在更迭的象征,是他们必须要去看看的地方。”

他们慢慢地行走在崭新的场馆里,抬头仰望充满科技感的场馆天花板。

还有人专门拿出手机跟老友视频,带对方看看他们心中“现代化中国”的具象体。

图源B站@建康啊

浓浓的年代感在这一刻与新时代交汇,这个崭新的、美好的、飞速发展的偌大世界,与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关。

时代变幻太快,总有人来不及跟上步伐。

有人不愿改变固守原地,也有人慢慢转变观念,对一切充满好奇。

而他们所需要的,或许只是一次亲身尝试的契机,一段耐心的、包容的引导,一双能够不厌其烦牵住他们一起向前走的手。

时光流转,这一次,学步的人交换了位置,需要的是更多的耐心与心力。

而在迈步之后,他们说不定会比年轻人走得更加平稳、坦然。

余华老师对苦难有自己的看法——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就是苦难,它不会带来成功,也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避开。”

这段话我们可以很快理解认同,对他们而言却需要一定的时间。

或许我们的确算不上真正吃过苦的一代,但我们一定和曾经拼命奋斗的他们一样,是想要生活得更好的一代。

无论哪一代人,所追求的东西从来不是苦难,而是最根本的幸福。

只凭这一点,我们都不会真正放弃努力去消除这其中的壁垒。

只为有朝一日,在宝贵的时间里,我们能与他们共同品尝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57 阅读:18656
评论列表
  • 喵咪 89
    2024-08-12 21:23

    赞同“没苦硬吃,没福硬享”这句话,但举的年轻人例子不对,没福硬享是:只赚几千硬要享一万的福。

    喵咪 回复: 用户10xxx92
    注意“没”“硬”两个字,你举的例子是“应享之福”
    用户10xxx92 回复:
    苦可以具象化到一块钱的公交车,福为什么不能具象化到今天我给自己买个蛋糕呢?你这里的没福硬享是极为偏激的理解为承受能力之外,说明你认知的福只能聚焦到这种[呲牙笑]
  • 2024-08-12 22:38

    我妈年纪大了,一干农活太阳一晒就头晕,来市里住一次院四五千住一次四五千,花我一两万不心疼,非要把家里的两亩地终成不可…我说你别种了,你就是租给别人种你收点钱也行啊…不行,她觉得亏…

    抬头吓死牛 回复:
    那结果就是,该干活干活,身体不舒服了硬挺不说,挺到装不住了吓大家伙一跳。😰
    漂漂拳 回复:
    你把钱给她,让她自己交住院费,这才能让她体会到钱的意义,花别人的钱自己是体会不到的
  • 2024-08-12 21:05

    每年夏天都有不舍得开空调而热死的老人,真的是热死,中暑昏迷能到医院是一部分,但是别忘了中暑昏迷熬不到医院的另一部分。

    用户12xxx68 回复:
    咋死不是死啊,你不要搞歧视。也许这就是一些人的命
  • 求雨 38
    2024-08-12 19:32

    这文章不错。希望这里不要被那种只会抱怨老一辈没苦硬吃的满肚子气的货占领。

  • 2024-08-12 21:20

    不管是没苦硬吃还是没福硬享都是个人选择,但不因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给对方,这才是矛盾的主要根源,都希望对方听自己的。

    蓝灵紫贝 回复:
    [得瑟]不以干涉他人想法,子女钱遭罪的原因在于子女在乎社会评价,但凡不在乎社会舆论死活不出又怎样,说到底还不是为了自己,既要名声又不想失去钱财,天下好事千千万提前是在梦里。
    Ray 回复: 蓝灵紫贝
    那就别管多好,自生自灭吧
  • 2024-08-13 14:37

    父母那一代最喜欢的是省小钱,花大钱,我叫个外卖三四十说太贵,出去吃饭一两千说不贵,我买台电脑一万说太贵,去旅游十万八万说不贵,关键还是我自己给的钱,他们那些价值观永远在双标

    zenghp66 回复:
    反正就是想管你[呲牙笑]
  • gyh 25
    2024-08-12 19:04

    钱够用,有几个愿意吃苦,不够用,享多少福,生活就是十倍百倍打回来

  • 2024-08-12 21:02

    看来作者还是喜欢那些跳广场舞和暴走团的大爷大妈

    用户79xxx63 回复:
    二级管?
    用户17xxx06 回复:
    年轻人,你过了
  • 2024-08-13 08:50

    没苦硬吃,感动自己,累死儿女

    抬头吓死牛 回复:
    累死是累不死的,但能把人气死
  • 2024-08-14 10:03

    [笑着哭]有一首歌里头唱的好: 买了水果放着好的不吃非得先吃烂的,结果一口好的都没吃全放烂了就像要饭的;一边搓着衣服一边抱怨我累的腰快断了,洗衣机放着不用放太久放坏了不转了;40几度有空调不开非要拿把扇子扇,热中暑了全家人陪着请假不去上班;买个两袋大米有车不坐非要自己搬,米摔烂了腿摔断了,住院花了3万3。有福不享,没苦硬吃,主打一个玩儿命;没病找病,有病硬抗,骂的还很难听;委屈自己,连累别人,装的还挺淡定;说要不是平时节俭哪有钱去看病[笑着哭]

    用户10xxx92 回复:
    哈哈哈哈哈哈哈[点赞]
  • 2024-08-12 23:14

    我妈没苦硬吃,媳妇没富硬享[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我给妈找着保姆,给媳妇还着花白,白条,和信用卡,和个人借款[笑着哭]

  • 2024-08-14 01:10

    从贫穷到温饱,你是觉得用了20年,实际用了五千零二十年,千年的教育都是珍惜节俭,他们用了五六十年才体会到的,你一出生就有,你怪他们脱节?不如庆幸自己不必挨饿……

  • 2024-08-12 22:16

    我爸四十度的天躲在小房间开电风扇客厅空调开着也不去,只有说空调都开着你开电风扇浪费电他才去

  • 2024-08-14 01:18

    真是太真实了,你们见过在工地干活非得要给人家多干半小时,怎么累怎么来,然后怎么好怎么来,然后做的太好了耽误时间,然后就加快速度,能坐着的活必须蹲着,然后半月板损伤了,然后这些年赚的钱就是没有人家多,人家啥事没有

  • 2024-08-14 03:22

    哎 老年人不懂变通 还固执 确实我承认他们年代确实更苦 可是时代变了 生活方式自然也要跟着变 我同事60块退休了 我说你平常买东西 在网上买不方便吗 他说他学不会 我说你电工证都考的下来 你学不会用淘宝 真的劝不动 也懒得说了

  • 2024-08-12 21:23

    好文。虽然很长没看全,但笑着笑着就哭了

  • 2024-08-14 09:55

    想起我姥姥,没苦硬吃的典范,城里住不惯,在农村又养鸡养鸭,又种园子,累发病好几次,每次住院花的钱要买鸡鸭都够组成一个连队了。大夏天收拾园子心脏病发住院,冬天给买煤不烧,非要捡木头摔骨折住院。厨房窗户坏了,家里人想直接换好的整体换,结果姥姥心疼钱,偷偷自己找锤子钉子给修好了,窗户修好了,人又累心脏病发,这次没挺到医院就走了……

  • 2024-08-13 15:40

    随着社会去变化 真的受不了

  • SK 7
    2024-08-14 08:26

    资本家最喜欢能吃苦的人了~

    巧乐兹 回复:
    资本家最喜欢的是纯消费的人
  • 2024-08-14 08:30

    我可以理解剩菜吃几顿,不能理解的是剩菜坏了还要硬吃然后弄坏身体还要撘上医药费又要请假工资也没了

  • 2024-08-14 07:30

    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的延续。这辈人,到城里无法融入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农耕文明的延续。。他们只是渴望延续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无关金钱。

    Ray 回复:
    然后祸害子女的钱,对不对
  • 2024-08-14 08:42

    奋斗的时候要学老一辈,享受的时候要学年轻一辈,既要奋斗,也要享受

  • 2024-08-13 16:19

    这篇文只能得30分,本来应该批评两种病态,结果这篇裹脚布只针对“没苦硬吃”长篇大论,对“没福硬享”却是赞扬。还有开头两个因种地而受伤的例子也不好,不如把空调的放上去,年轻时种地你以为就一定不会受伤了?[无奈吐舌]

  • 2024-08-14 02:37

    我外婆是真的好,从一开始跟文中一样,后来为了家庭和谐“委曲求全”,再也没干过这些事,主打一个我们开心最重要。[抱抱][抱抱]

  • 2024-08-14 10:26

    小时候苦啊!!还记得青苹果10块钱四斤。我奶奶买了四斤。怕我一次性吃完了,就藏起来,每天给我吃一两个,她自己又舍不得吃。

    用户16xxx34 回复:
    这么贵的苹果也就近些年吧
  • 2024-08-14 10:33

    终于有一篇客观的文了,感叹老人的没苦硬吃,因为他们是真的吃了苦的人,对世事多变的担忧是在骨子里的

  • 2024-08-13 09:48

    好文章,在ai文爆发的当下,难能可贵! 有文有图有事实,有情有义有思想![点赞]

  • 2024-08-15 01:08

    没苦硬吃是他们以前过苦日子形成的PTSD导致的。

  • 2024-08-13 12:53

    文章不错[点赞]

  • 2024-08-13 19:21

    只能说时代不同了,观念肯定不一样了

  • 2024-08-13 00:24

    很有深度和洞察力的文章[点赞][点赞][点赞]

  • 2024-08-14 12:25

    我们家老太也这样,南京这几天40度啊!死活不愿意开空调,就手摇个扇子,这下好了,热的进医院挂水了,挂水加检查弄弄搞搞花了800多,够她开一个夏天了[抠鼻]

  • 2024-08-14 09:21

    经历不同,以前的人,有资源焦虑

  • 2024-08-14 10:35

    我邻家70多岁的老奶奶嫌弃孙子买的苹果贵,隔天自己一个人去别人已经收过的苹果园找没有被摘走的苹果,七十多岁的人了爬苹果上摘苹果摔了下来骨盆摔的粉碎性骨折在医院花了十几万,种苹果的倒霉还赔了两万块钱[哭笑不得]

  • 2024-08-14 12:01

    完全叛逆期[抠鼻]

  • 2024-08-14 12:35

    你才是真正的正解[点赞]

  • 2024-08-14 12:12

    这不很简单,我妈剩菜舍不得倒,我直接倒了,问就是胃不好,吃了食物中毒,多坚持几次,老人家直接菜少买,每次都争取一餐吃完。舍不得开空调,更简单,坚持开一个礼拜,她自己都受不了热

  • 2024-08-14 10:49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活在当下,该吃吃,该喝喝。

  • 2024-08-14 10:45

    精神没错。加强知识学习更新。跟上时代。

  • 2024-08-14 09:51

    我爷爷奶奶就是这样,没苦硬吃,然后省出事住院了,往下两代人轮流请假去照顾

  • 2024-08-14 01:31

    人的观念是可以变的,不变就只有吵来吵去,自讨苦吃。庸人

  • 2024-08-14 13:21

    老一辈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经历的事情教给他们的道理就是防患于未然,我爷爷以前在老家还有个防空洞,要不是条件有限 他非得弄出个核辐射避难所[呲牙笑]

  • 2024-08-14 18:34

    在家天天剩饭剩菜,旅游时一两万的被人忽悠,说她还有理[笑着哭][笑着哭]

  • 2024-08-14 11:11

    农民,尤其是50以上的农民,天生对粮食敬畏。 这还真不是吃苦不吃苦的事情,是农民对土地对粮食有敬畏之心。

  • 2024-08-14 22:33

    我家小孩奶奶也是,一模一样

  • go
    2024-08-14 12:09

    跟买车不开非要骑电驴心态差不多,老一辈没毛病,生命在于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