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场图书行业的风波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近百家出版社,像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联合发声,反对京东自营店给图书打两到三折的促销方案,甚至表示不发货。这导致一些读者发现加购的书突然下架。
咱们来瞧瞧这背后的门道。图书行业的运作通常是出版社出版作者的书,定价发行,然后通过线下经销商和线上电商平台卖给读者。线上卖书和卖其他东西有个不同之处,得先签框架协议。
比如某出版社想在京东开自营店卖书,会约定给京东一个折扣,等书卖出去再结算。假如一本书定价 50 元,给京东 7 折即 35 元。若书卖 40 元,赚的 5 元与京东分;卖 50 元,15 元利润也得分;但要是卖 20 元低于成本,亏的钱也得和京东分摊。
京东想靠卖书亏本赚吆喝,吸引消费者买其他利润高的商品,可出版社不愿意跟着亏。那出版社为啥不干脆不合作呢?因为出版社没底气舍弃线上渠道。自短视频兴起,看书的人少了,图书市场从 2019 年开始萎缩,教辅教材还好些,今年一季度,28 家上市出版社中 23 家净利润负增长,日子不好过。而电商平台占书圈销售额大头,达六七成,出版社又爱又恨,失去价格控制权后只能联合抵制。
这次大促后,图书价格恢复正常,但双方的矛盾没解决。其实,出版社在图书定价时缺乏话语权的情况并非国内独有,国外也有类似情况。法国实行全国统一书价制度,德国规定新书上市 18 个月后才能打折且需发公告。
这定价难题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吧,咱们少刷点视频,多看看书,支持一下图书行业!您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出版社和电商平台之间的矛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