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期山水画家喜欢学习南宋院体风格,画一些工整妍美的作品。随着审美的变化,画家开始尝试效仿元人笔意,呈现平淡天真的山水面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位叫陶成的画家,他作为和戴进、吴伟齐名的画家,选择了从黄子久的画中寻找世人对山水的热爱。黄子久就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子久是他的号,这么称呼显得十分亲近。
在陶成的画中可以看到,他加重了渲染在作品中的表现力。元代的文人士夫气,尤其是南方的文人士大夫,他们饱受压迫选择了避世隐居的生活方式。书画创作给他们的苦闷生活带来希望,黄子久50岁以后才正式学画。他希望画山水可以让生活变得快乐起来,真情实感的写实风格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
陶成 仿黄子久山水
陶成在明代成化年间创作风格已经成熟,他在黄子久画中看到了湿笔的美感。他仿黄子久山水,突出渲染、湿笔的风格特征。明代初期浙派画家往往采用干笔皴擦的方法画山水,再用饱满浓重色彩进行美化。这样的作品看上去典雅华丽,少了自然韵味。浙派山水最大的弊病是,形式上很漂亮,技法相当单一,无法完全体现画家的丰富感情。
山水画中多了水墨渲染,产生了变化之美。笔墨线条可以承载情趣,在线条和墨点、墨块构建在空间里看到了自由变化的美感。万千思绪像洇晕扩散的水墨,包容着画家敏感而又向往自由的内心。
陶成 仿黄子久山水 局部
在陶成生活的年代,他这样画山水并没有受到主流群体的认可。为此,他也进行了一些妥协。比如,他在前景设置了一堆乱石,棱角分明的石块用斧劈皴表现凌厉质感。乱石中加入一道平缓石梁,让笔墨节奏变得舒缓。
乱石所在的坡岸向远延伸到了平湖,披麻皴画的小山拔地而起。有了前景的笔墨节奏,水中小山并不突兀。这种自然而然的感受,正是黄子久山水画的最大魅力。皴法结合渲染对笔墨的要求更高,需要画家在书法技巧中寻找运笔的感觉。陶成呈现的自由美好,让人感受到超逸境界。
陶成 仿黄子久山水 局部
神明变化,于浑厚中仍饶浦波峭。莽苍处转见娟妍,纤密而气益闳。这是清代画家对黄子久的评价,拿来品味陶成的作品同样成立。陶成的笔墨运用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不仅让人难以揣摩他下一笔要怎么画,还能营造出超脱笔墨层面的天然美感。
仿黄子久山水,最难呈现出天然美。陶成在创作时用到了一些“小道具”,画中有茅屋竹桥,有梧桐竹影,有烟岚雾霭,有晦明山色。丰富的细节,讲究画面布局,在有限的画纸上描绘出神秘而又深远的空间效果。看陶成的画作,可以加深对黄子久技法的理解。
陶成 仿黄子久山水 局部
陶成不满足画中只有天然美,他还加入了一些野趣。这样一来,人们对画中的山水秘境有了一探究竟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