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洞百出的国产悬疑片,怪不得陈思诚能赚钱

Idlemovie 2024-04-11 00:37:02

《黄雀在后》是一部存货电影。

之前叫《烈日之寒》,后来叫《被害人》,如今成了《黄雀在后》,片名的更迭与电影内容一样,变得多不代表一定就好。

片名的变化还不算什么,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海报直接把本片最大的悬疑给放了出来。

宣发的一句“孩子犯罪,父母死刑”让导演99分钟的努力全都白费,这也透露出片方自己也知道该片属于那种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的类型。

片中关秀英一个人串联起了四起案件。

一是徐刚(张海宇 饰)抢劫杀人案,被害人是关秀英。

二是肖亚珍(陶虹 饰)开车撞死人案,起因是老公郑卫(黄觉 饰)赌博欠债,三是肖亚珍杀人案,死者是关秀英,四是郑卫失手伤害案,受害者是徐刚。

徐刚之所以铤而走险,是因为他吸毒欠了不少高利贷又还不上,讨债人以他女儿要挟,他迫不得已接了蔡处长侄儿的单,杀人灭口拿证据。

蔡处长跟关秀英是情人关系,但被其拍了视频,正因为这段不正常的相处,让关秀英看到肖亚珍撞人后有机会通过蔡处长的人脉在车管所得知车主是谁。

关秀英为了儿子的抚养权必须攒够一百万,她拍到肖亚珍撞死人的视频便以此勒索,最终引发了谎言连篇,但破绽百出,且凶手接连变化的杀人案。

其中的一波三折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的跌宕起伏。

戏剧张力和人物弧度在寻常又老派的文本设计中显得过于平淡无奇,唯一能夸的就是剧情前后形成了一个闭环。

可这个闭环在处理环环相扣时,逻辑不严谨、细节不到位、节奏不紧凑、氛围又差劲,没有紧张感、悬疑感,毫无波澜。

故事一直在层层递进,但临了的降智设定让前边的所有动机都成了一个法盲的自我感动,毕竟片尾的字幕说未成年人未满16周岁,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不过,如果一开始让肖亚珍、郑卫夫妻俩懂这点,也就没有后来四起案件之后最大的反转了。

这个转折与当下热议的未成年人犯罪有关,但整部电影并不是在讨论这个话题,只是把其当成一个噱头。

也许碍于审核难以放大,也许导演、编剧能力有限不知怎么平衡剧作结构,也许是片方害怕引发重大舆情不敢以此为主。

所以就找了一个正当理由来让未成年人犯罪并自首忏悔,换取观众的同情,这样做很稳,看也能看,也够巧,但不够精。

若学下《第二十条》,能激发情绪,让观众有参与感,即便质量不太高,票房也不会低,但未成年不同于正当防卫,雷区太多了,这也是无法“精”的一个主因。

虽然有点可惜,题材不能发挥最大效果,但不足之处该说还得说。

片中的麦格芬反转太套路,正反螺旋设谜、解谜都是依赖情景前置和闪回,叙事手法单一。

尽管拍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意,前半句是犯罪,后半句是亲情,每个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者,但悬念全靠角色说话推动,而非情节为主。

这就导致有了为了犯罪而犯罪的刻意,最后点题都是为了爱也有煽情之嫌,赵雷唱的再大声也不能让观众落泪。

一是毒与赌本就无法叫人共情,给他们每个人铺垫那么多悲情,反而让人质疑他们的家人为什么不尽早割离,以及导演的立场。

二是挖掘人性比较浅显,人物设置太过单薄,当剪辑不高明时,故事就不会吸引人,反转也就失去了看点,还不如央视的《今日说法》。

这是导演从他的上一部电影《灿烂的她》延续下来的老毛病。

情不真,意太假,只知道无休止的哭哭啼啼,牵强附会,不知道多做点功课好好研习一下法律与相关真实案件。

否则也不至于让本该是情绪升华的最后一章变成了诟病最多的硬伤,这也反应出国产导演对类型片的把控能力不足与敷衍圈钱的问题。

他们自以为设置多重反转,配合催泪元素就能赢得观众认可和票房的丰收,殊不知,但凡看过几部希区柯克跟阿加莎都会对此不屑一顾。

况且,这几年陈思诚一直在拍类似的推理分析犯罪片,再加些社会议题,票房还都不错,观众早已审美疲劳。

《黄雀在后》还在玩陈思诚剩下的,确实有些不思进取了,《消失的她》变成《消失的凶手》可不是《误杀3》。

不仅如此,太多国产悬疑片导演都在整自作聪明的罗生门结构,以为强行反转就是厉害,这样的认知,陈思诚不赚钱谁赚钱。

国产类型片,任重而道远,电影后备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这么多年了,陈思诚竟然是这个赛道的王道,同行还真给面子。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