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法国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在一次汽车行业会议上表示,如果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决定在法国开设工厂,法国将表示欢迎。
据外媒报道,比亚迪计划“在欧洲为欧洲制造汽车”
2021年7月,首批100辆唐EV运抵挪威,比亚迪乘用车迈出了出海第一步;2022年,先后布局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泰国等市场,覆盖东南亚、欧洲、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比亚迪海外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突破 24 万辆,已进入全球 83 个国家和地区。
今年以来,比亚迪海外销量继续猛增,一季度乘用车出口已达近10万辆;4月份的单月海外销量更是达到41011辆,同比增长176.6%。
美国《纽约时报》近期一篇报道中称:
“(比亚迪)增长速度令人震惊:它去年销售了300万辆电动车,超出所有竞争对手,它目前在中国的产能足以实现每年生产400万辆汽车。但这还不够:它正在巴西、泰国、匈牙利和乌兹别克斯坦设厂,并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把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加到生产地名单上去。电动汽车的洪流即将到来”。
比亚迪滚装船“开拓者1号”2月25日抵达德国不来梅港口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都制定了野心勃勃的电动化转型计划,但现在明显陷入困境,福特去年每卖一辆电动汽车就亏损超过6.4万美元,通用的电动化平台也遇到问题。美国三巨头未能实现电动汽车销售目标,而中国比亚迪的电动化车型销量已经稳居全球第一,海外销量也快速攀升。
《纽约时报》称:“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尤其是比亚迪,已经代表了世界上的一种新事物”。
《纽约时报》认为,福特和通用汽车的主要收入,来自向北美富裕人群销售高利润的皮卡和SUV。这些公司必须跨越从一种商业模式到另一种商业模式的桥梁,用皮卡和SUV的利润补贴电动车业务,学会从电动汽车中赚钱。
为什么比亚迪能在电动汽车项目上取得令全球瞩目的成功?在外媒眼中,比亚迪这种全球汽车界中“新事物”有着什么样的“超能力”?
各大媒体普遍认为,比亚迪的成功来自惊人的“垂直整合能力”。
长期追踪报道比亚迪的《日本经济新闻》认为:
“相对于以供应商的分工为中心的大型汽车厂商,BYD被称为‘垂直整合’,优势是专注于电动化车辆的自主一条龙生产。”
日经新闻在一篇报道中说:“比亚迪通过电池业务起家,可自主生产主要零部件。重要核心零部件和座椅都始终自主生产,降低了采购成本。销量越多,越能产生量产效应。”
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在题为《比亚迪为何能够打败西方电动车?》的报道中说:
“比亚迪可以控制整个供应链,其电池供应也是一个巨大优势。”
比亚迪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展示海豹等车型
比亚迪的另一项“超能力”,在于深厚的技术积累。
日经新闻对比亚迪的专利进行梳理后,认为比亚迪专利数量已经出现过两个高峰:
一是2004年至2008年,当时比亚迪为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混车F3DM,加快了电动动力总成技术的研发;二是2015年到2018年,比亚迪为了推动首个纯电动汽车专用平台 “e-Platform 1.0”的实用化,积累了构成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电动机、热管理系统和车身等的技术。
随着刀片电池、DM-i插混、新纯电平台等技术的陆续推出,比亚迪有望迎来第三个专利数量高峰。有数据显示:比亚迪2023年研发投入近400亿元,研发人员超10.28万名,是世界上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4.8万项、授权专利超3万项,平均每个工作日专利申请32项、专利授权15项。
比亚迪已经出现两个专利数量高峰(图据日经中文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为配合插混技术,仍在全力进行高燃效发动机的研发。日经新闻披露,比亚迪在2021年以来申请了“副燃烧室”、“纵涡”等发动机稀薄燃烧技术专利,冲击燃效新高度。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认为,比亚迪还有一个优势,是可以为大众化市场提供多种车型,并有纯电、插电混动两种动力形式。这不但可以应对纯电车型需求不足的局面,也有利于开拓充电设施不足的新兴市场。
比亚迪等中国汽车公司向海外市场扩张,背后还是中国制造的崛起。《纽约时报》评论说:
“它们标志着中国持续数十年的经济复杂性积累过程已接近完成:这个国家以前制造玩具和衣服,后来制造电子产品和电池,现在则制造汽车和飞机。更重要的是,比亚迪和其他中国车企正在成为事实上的全球汽车公司,有能力制造出在成本方面与燃油汽车直接竞争的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