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的世界》——你敢打破这堵墙,走出安全屋吗?

童行书院育儿 2024-07-13 15:22:55

写在前面:

近期,喜剧综艺《喜人奇妙夜》刷爆网络,尤其是《小品的世界》,被很多人被封为神作。

不过,很多网友的关注点是在作品形式、以及对经典致敬。而我的关注点并不是这些。

最让我触动的,是这部作品中,把在亲子相处中容易出现的五种问题,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如果你也觉得自己越付出,孩子越叛逆,并且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那不如往下看吧。

小品讲述的是,吕严扮演的孩子一直认为小品的世界外面还有一个世界(类似《楚门的世界》),而小品世界里的人就像 NPC一样,重复着自己套路模式生活,所以他开始怀疑这个虽然“安全”但疑点重重的环境。

他想要打破这堵墙,自己走出去。

他把自己的这个心事与父母分享(到这里,还是一个比较普通的开始,后面才是跌宕起伏的高能)。

然而,当他分享心事的时候,父母用自己惯有的经验和套路,不让孩子打破这个隐藏的墙,希望他能够按照既定的生活经验生活,于是小品的矛盾与戏剧冲突在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中就此展开。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小品的内容,仅从亲子教育、家庭氛围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我们一直在不知不觉犯的五个错误问题。

01

“我要我觉得的”

在小品中,孩子和妈妈分享自己成长的困惑,妈妈却用打岔的方式告诉孩子,你的困惑或想法不重要,是不该想的。

很多家长都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认为的他人的成功人生,来强加在自己孩子身上。

这种行为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不愿意沟通,未来会失去自信,不敢主动表达。

它还会阻碍孩子的沟通能力发展,让孩子可能失去与人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意愿,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

同时,也会抑制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会变得思维僵化,缺乏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

小品中,父亲在上台前有一段台词,提到孩子到了青春期想东想西,就是不学习。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业,认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考大学、找到好工作,其它的兴趣爱好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

然而,这种观念可能会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真正兴趣。

当学习被纯粹视为考取大学和找到好工作的工具,而非出于自身的求知欲和热爱,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而且,只关注学习而忽略其他兴趣爱好,可能会埋没孩子在其他领域的才能,影响其未来的职业选择和个人发展。

孩子可能会因此失去对人生真正意义和目标的探寻,最终一事无成,甚至成为所谓“高学历低能力”的人,在实际生活中缺乏解决问题、人际交往、创新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

03

“孩子出现问题,父母相互推诿”

在小品中,当孩子不听父母话执意要打破电视墙时,父母开始当着孩子面互相指责对方。

这种相互指责的行为是非常不好的。

家庭本应是温暖和安全的港湾,而父母之间的相互指责会打破这种安全感,让孩子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担心家庭关系的破裂。

长期目睹父母的冲突和指责,孩子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当父母在孩子面前互相诋毁时,孩子会对父母的权威和形象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教育影响力。

还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认为自己是导致父母冲突的根源,从而产生强烈的自责和内疚感。

04

“语言威慑 血脉压制”

小品中,当孩子种种不合理时,父母无法反驳时,就开始以父母身份压迫孩子。

这种行为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孩子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却不被尊重和认可,会让他们逐渐不敢再发表真实想法,认为自己的意见毫无价值。

孩子的思维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鼓励,可能会养成依赖他人意见、缺乏自主判断的习惯。而且会破坏亲子关系,导致亲子之间的信任和亲近感逐渐丧失。

孩子也难以学会正确处理负面情绪,容易出现情绪失控或过度压抑自我的情况。同时,还会限制孩子的个性发展,使其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05

“牺牲式父母” 忽略孩子真正想要的

在小品中,妈妈和孩子吐露心声,初为父母,光让孩子吃好喝好,没有关注其内心想法。

在现实中,我们做父母的往往一不小心就成为了牺牲式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吃穿,最好的教育,宁可苦了自己也不会苦孩子。

也正因如此,当孩子有了自己与父母不同的想法时,父母就会打这种苦情牌,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

这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让孩子感到内疚和自责,认为父母的不幸或辛苦是自己造成的,从而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

父母的自我感动式牺牲,让孩子不得不跟着牺牲。

孩子也会因为觉得父母为自己牺牲太多,而不敢大胆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目标,还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过度迎合他人的需求,忽略自己的感受,难以建立健康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

父母的初心都是为了孩子好,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在孩子的教育上往往事与愿违,导致父母深陷焦虑之中。

其实,问题的核心在于两代人的认知差异。

时代的迅猛发展,使得新鲜事物如潮水般涌来,孩子对新事物充满好奇与兴趣,而家长却难以理解。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认知上的差异就对孩子的想法和选择横加干涉。

相反,我们要努力跨越这道鸿沟,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选择,支持他们的探索。

就像《小品的世界》结尾,妈妈虽然心中也充满迷茫与不确定,但依然选择支持孩子的想法。

因为真正的教育,是帮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而非将我们的认知强加给他们。

结尾,妈妈摘下假发的一瞬间,除了喜剧效果,我突然明白,妈妈为什么最终会支持儿子了。

我的猜测是,因为小的时候妈妈也有这个困惑,但她的父母,在当时,用自己的认知教育了妈妈,不让她做出“叛逆”的事情。

这种固有思维一直陪伴妈妈从小女孩成长为妈妈。

现在,当妈妈知道了儿子的困惑,一开始,她还是用自己曾经接受的固有的思维去教育孩子。

比如模式化的语言节奏,必有的无实物看表,以及,妈妈就该是“长发”,“裙子”,“做饭”,“埋怨老公”,“唠叨孩子”,等等。

这何尝不像很多家长?

初为父母时,我们往往会用小时候被教育的方式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时代在变化,如果只停留在过去,或是现在,你必定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

因为孩子属于未来,孩子一定会自己走出去。

育儿先育己,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当自己认知提升了,才能理解孩子,引导孩子。

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要的,也不是说教,而是父母的“可以沟通”,“不理解,但尊重”。

这首《鲜花》响起,你是否也有感触呢?

躲在屋檐的人,你们害怕吗?

你还是保持好奇的傻瓜吗?

……

其实这让我想起了《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土豆吕严的最后一个作品《恐龙家族》:

孩子质疑自己根本不是霸王龙,想要破开安全环境出去闯荡,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去到未知的环境,但最后父母还是让孩子走了。

父母爱孩子的最好方式,不是控制,而是放手。但父母真能完全放手么?大大的世界,孩子该如何出去闯荡。

答案未知。

但是只要能放手,能信任孩子,那就走出第一步啦。

有些传统的,刻板的,我们可能暂时无法改变。

但就像《小品的世界》最后,妈妈摘下假发,换过小锤接过大锤,就算孩子说“要不算了吧”,妈妈也依旧选择破除这面墙。

我们可以走出那一步。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走出那一步,也可以借助外力。

外力就是,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

这是一个父母共学社群,我们秉承的,是亲子共同成长,是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的认知,改善家庭的氛围。

不妨9.9元来体验一下吧!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你能让孩子走出那一步么?你也能走出那一步么?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看60岁“神仙外婆”是如何高质量带娃的:角色扮演、主题搭建、引导式提问…太会玩了!一个家庭捋对这个关系,生活就顺了孩子的这些成长和变化,让我坚定了“不鸡娃、不内卷”的方向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