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总统竞选之路
2007年2月的一天,巴拉克·奥巴马站在伊利诺伊州州会议堂的台阶上,正式宣布参加总统竞选。这个冬日,尽管寒风凛冽,但成千上万的支持者依然聚集在会议堂前的广场上,他们的热情似乎能抵御任何寒冷。奥巴马身着整洁的深色西装,银灰色的领带在寒风中轻轻摆动,他的声音在寒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清晰。
在他的演讲中,奥巴马强调了“变革”的重要性,他详细阐述了结束伊拉克战争的计划,承诺将美国的外交重心从单方面军事干预转向多边合作和外交解决方案。他讲述了对能源政策的构想,计划通过增加投资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技术上,使美国在未来几十年能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关于经济政策,奥巴马批评现行的减税政策过于偏向富裕阶层,他提出了一系列的财政策略,包括为中产阶级和工薪阶层减税,以刺激经济增长和消费。此外,他还提到了他的医疗改革计划,目标是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使数百万无保险的美国人能够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
奥巴马的每一点政策宣言都会引起人群中的欢呼。特别是当他提到将努力实现党派之间的团结和合作时,场下的反应尤为热烈。他强调,美国需要超越党派之争,共同应对国家和全球面临的挑战。
在国际政策方面,奥巴马表达了他对重建与传统盟友关系的承诺,并表示要恢复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领导地位。他谈到了通过外交努力解决国际争端,加强国际机构中的美国影响力,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自由和民主的价值观。
正式就职与对华关系初探
2009年1月20日,在华盛顿的国会山,一场盛大的就职典礼正式举行,标志着巴拉克·奥巴马开始他作为美国总统的职务。奥巴马站在国会大厦的台阶上,面对林肯纪念堂,正式宣誓就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美国总统。
宣誓仪式后,奥巴马发表了就职演讲,他的话语中满载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挑战的认识。他谈到了需要恢复经济、改善教育系统、实现能源独立以及提升医疗保健的质量等国内政策目标。同时,他也没有忽视国际舞台上的责任,特别是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其中尤以中美关系最为复杂和关键。
进入2009年11月,奥巴马启程对中国进行了首次国事访问,这是其任内对美中关系极具象征意义的一次外交行动。当奥巴马的专机降落在北京,迎接他的是中国高级官员以及军乐团的庄严奏乐。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奥巴马强调了美国对中国崛起的开放态度,并明确表示美国不寻求遏制中国的发展。他指出,世界面临的挑战需要国际合作,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这些都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独立解决的。他提出,通过增强中美之间的直接对话和合作,可以共同推动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
言辞与现实的微妙差异
在2009年11月的这次中国访问期间,奥巴马的行程安排包括了与中国各界代表的会面,以及一场在上海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奥巴马希望借这次访问传递出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欢迎态度,也期待展现出两国合作的诚意。然而,在上海的记者会现场,他的表现却让一些观众感到不解甚至尴尬。
记者会一开始,中国和美国的记者便轮番向奥巴马提出各种尖锐的问题,涉及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包括贸易逆差、气候变化、军事关系等。对于这些问题,奥巴马并没有直接回应,而是多次强调中美关系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他一再重申,中美合作有利于解决诸如全球经济复苏和环境保护等全球性问题。不过,当记者进一步追问他对于具体的解决措施或时间表时,奥巴马的回答显得有些笼统。比如,有记者提到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奥巴马并未正面回应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具体措施,而是简单提及“双方需要更多的合作和沟通”。
当被问及人权问题时,奥巴马的回答也略显谨慎。他没有对具体的个案发表意见,而是泛泛地谈论了美国坚持的“普世价值观”,并表示希望两国在尊重彼此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同时,能够通过对话增进理解。然而,这样的回答并没有满足现场的记者,有些提问的记者继续追问具体案例或美国的立场,但奥巴马的回答仍然避重就轻,显得意图模糊。此时,现场氛围开始有些微妙,不少记者在追问未果的情况下,只得作罢。
此外,在一些涉及到美国与其他亚洲国家关系的问题上,奥巴马的回答更加谨慎。当记者提及美国与东亚地区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时,奥巴马表示美国在东亚的战略不是针对中国,而是希望通过更为广泛的外交努力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不过,他的表态并没有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而是再次呼吁中美两国共同努力,以避免地区紧张局势的升级。
尽管奥巴马在整场记者会中一再表明希望与中国合作的态度,但双方在具体政策上的差异依然明显。在贸易、人权和东亚安全等议题上,美国的立场在奥巴马的话语中显得含糊其辞。
长城之行
在2009年11月的中国访问行程中,奥巴马特意安排了一次前往长城的参观。长城蜿蜒在山峦之间,雄伟壮观,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
奥巴马穿着一件深色大衣,伴随着中国外交官员和安保人员,缓步登上长城。他在沿途停下来仔细观察四周,不时与随行的中国官员交流。他们一边沿着长城的台阶攀登,一边讨论长城的历史、修建的背景以及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长城的观景台上,奥巴马停下脚步,欣赏眼前壮阔的风景。他举起手中的望远镜,向远方眺望。在他身边,导游介绍了长城在防御、交通和贸易上的作用。奥巴马听后点头回应,还对长城的建设过程表示了极大的赞叹。他对随行记者表示,中国的长城是世界伟大的奇迹之一。
2012年,美国总统选战正如火如荼,奥巴马在谋求连任时,面对国内经济复苏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在制造业萎缩严重的“铁锈地带”,承受着来自工人和产业界的强烈呼声。为安抚这一地区的选民并赢得工人们的支持,奥巴马政府对外政策显现出明显的强硬转向,尤其是对中国的态度更为严厉。在三个月内,美国已两次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申诉,指控中国违反贸易规则,特别针对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的进口政策。
这些申诉的背后,是美国国内工人和制造业者的利益驱动。铁锈地带的工厂关闭、岗位流失,令许多选民对进口竞争产品心生不满。奥巴马借助贸易摩擦的激化,表达出他对国内制造业的支持立场,以此吸引这一关键选区的选民。他在多场竞选集会上强调要“捍卫美国工人”,并承诺维护美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这一系列举措形成了与奥巴马在2009年访华时“合作”姿态的鲜明对比。彼时的友好访华场景已然淡去,取而代之的是竞选中的贸易战口号和对中国政策的转变。
卸任与回忆录的反思
2017年1月20日,奥巴马卸任美国总统,告别了八年的白宫生活。离开总统职位后不久,奥巴马便投入了回忆录的写作,历时几年,最终在2020年出版了《应许之地》。这本书在美国乃至全球引发了广泛关注。
《应许之地》一书中,奥巴马对国际事务的回顾尤其引人注目,特别是对中美关系的部分更为详细。奥巴马在书中回忆了自己在任期内的几次对华接触,从首次国事访问中国到后来的经济、气候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争议。
在《应许之地》中,奥巴马特别谈到中美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书中详细叙述了他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过程,当时的美国经济面临巨大挑战,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崛起的速度也愈加明显。奥巴马在书中回忆到,当年美国依赖中国的大量出口和进口商品,双方的经济纽带愈发紧密。
他在书中表示,尽管中美关系充满挑战,但双方始终需要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而未来的合作与竞争将继续塑造两国以及世界的局势。
参考资料:[1]王红茹.奥巴马来找“中美共同利益”——资深美国问题专家肖炼解读奥巴马访华[J].中国经济周刊,2009(44):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