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一旦兴起,第一个可能消失的是电解液、第二就是隔膜。
然而,如今“两大仇家”居然走到了一起。1月14日,身为“隔膜一哥”的恩捷股份与知名固态电池独角兽企业北京卫蓝新能源签订《采购框架协议》——北京卫蓝新能源将其自身需求材料的80%采购份额定点向恩捷股份采购。
隔膜企业“破茧”固态电池,从被围剿对象,摇身一变成为固态电池企业的主要供货商,这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变化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01
3亿平米订单,打开了一扇窗
1月15日,据恩捷股份最新公告显示,该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上海恩捷已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签订《采购框架协议》,北京卫蓝新能源将其自身需求材料的80%采购份额定点向上海恩捷及其有控制权的关联公司采购用于半固态电池的电解质隔膜、用于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及电解质膜。
自 2025 年至 2030 年,北京卫蓝新能源将向上海恩捷及其有控制权的关联公司预计下达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隔膜订单总计不少于 3 亿平方米,预计下达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订单总计不少于 100 吨,具体以实际的采购订单为准。
虽然从恩捷股份2024年65亿-70亿平米的隔膜出货量来看,6年3亿平米的隔膜订单,还不到其总出货量的1%,但是其背后意义却不可小视。
按照锂电池的发展脉络来看,半固态、全固态电池最终取代传统液态电池将是一个长期趋势。传统的以高分子材料为基材的隔膜产业正在遭遇技术性颠覆——就像当年数码相机代替传统相机,胶卷行业几乎全军覆没一样,传统隔膜行业在面临固态电池技术发展和产品变革时,也面临着规模越大损失越大,船大难掉头的局面。
据恩捷股份2024年半年报显示,其营收同比下降了14.10%;净利润同比降幅也达到79.28%。
因此,身为“隔膜一哥”的恩捷股份这次能与北京卫蓝新能源取得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中国知名的固态电池独角兽企业,北京卫蓝新能源在固态电池产业领域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不仅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更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固态电池技术唯一的产业化平台,具有40余年固态电池产业研究经验。北京卫蓝新能源是集半固态与全固态锂电池的研发与生产、市场、销售于一体的国内固态电池领军企业。
恩捷股份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的合作,一方面给北京卫蓝新能源带来了稳定的供应量和支持,另一方面也给恩捷股份在半固态锂电池隔膜、全固态锂电池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上打开了一扇窗。
02
订单“含固量”有限,象征意义更大
之所以说仅仅是打开了一扇窗,而不是通途大道,主要还是因为订单“含固量”有限,不确定因素太多。
目前恩捷股份控股子公司与北京卫蓝新能源签订的《采购框架协议》,主要分为两部分:
其一是半固态及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隔膜订单总计不少于 3 亿平方米。
严谨地讲,如果是氧化物路线、或硫化物路线的全固态电池其实是不需要传统意义的高分子聚合物隔膜的。只有半固态电池,或聚合物路线的固态电池,由于从原理上还是依靠液态或胶状电解液进行锂离子的传输,才有可能应用到目前传统意义上的隔膜产品。
因此,目前这份协议中所说的 3 亿平方米的隔膜订单,更多的或将只是应用在半固态电池产品,订单“含固量”有限。
其中,不排除此前恩捷股份在半固态电解质涂层隔膜的研发和生产取得了较大的提升和产品拓展。但是究其原理和主要技术工艺相比于原先的一些高能比锂电池,其实缺少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和产品竞争力。
比如,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曾毓群就将这种产品“翻译”为“凝聚态锂电池”,而不是固态电池。
03
为何深藏不露,“图片”难道仅供参考?
其二是全固态电池的电解质订单总计不少于 100 吨。
在这里且不说这100吨,其实是6年的预计采购总量,平均每年只有十几吨,对于恩捷股份的业绩影响十分有限。单从目前恩捷股份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和产能来讲也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根据恩捷股份2024年年中报告披露的信息,恩捷股份并没有涉及全固态电解质的相关产出。
恩捷股份也明确表示,江苏三合的现有设备并不适用于全固态电解质的生产;当前设备适用于半固态电解质的生产。
目前,据了解,在全固态方面,恩捷股份只有控股子公司湖南恩捷前沿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间接持股65%)在从事固态电解质原材料高纯硫化锂、固态电解质粉体、固态电解质膜的研发和生产。据恩捷股份自己表述,目前该公司的产品已向下游客户送样,固态用高纯硫化锂产品已完成小试吨级年产能建设和运行,其中百吨级硫化锂中试线正加快推进相关试生产工作。
这可能是恩捷股份敢于和北京卫蓝新能源签订供货协议的“底牌”。
但是,不知是深藏不漏,还是一不小心被遗忘。对于这么一个在固态电池材料上的突破性进展,在恩捷股份2022年、2023年年度报告和2024年年中报告里却都只字未提,这着实令人有些费解。
恩捷股份在全固态电解质上的实际技术、性能和产能究竟如何?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和观察。
此外,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细节值得关注,就是在整份《采购框架协议》公告采购数量的后边,缀了一行“字”——具体以实际的采购订单为准。
说实话,这颇有一点方便面外包装上“图片仅供参考”的味道。之前的3亿平米、100吨订单瞬间就显得有些“飘忽”。
也许对于一份框架协议来说,本来就没有什么约束效力。除了资本市场还在为巨大的订单感到鼓舞之外,业内似乎早已经恢复了冷静。
恩捷股份在公告的风险提示中表示,本协议相关的实际采购量届时以采购订单为准。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注意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