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要说清楚湖南西部的历史,必须把怀化、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和常德这四个地市放在一起,历史才理得清楚。
原因很简单,这四块地方都属于沅江和澧水流域,古代史里面,很难把他们分的开,而且,这些地方历史沿革和区域划分变动很大,不放在一起的话,就很难说清楚。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这些地方统称为湘西。
翻开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我们会发现,在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公元前221年),洞庭湖还只是个只有几百平方公里的小湖,澧水还是沅水的支流,没有独立入湖,同样,资水和汨罗江也还是湘水的支流。
从有明确记载的历史来看,湘西才是湖南最先开发的地区,尤其是沅江流域,在先秦时期,发展程度要领先于湘江流域。
春秋战国
湖南境内设立的第一个郡级行政单位就是沅江流域的黔中郡,战国时期楚国所设。《史记正义》里的《苏秦传》载:"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盘瓠之后也" 。
楚国的黔中郡很难考证出具体的边界,管辖范围大致为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湖北和重庆部分地区。楚国的黔中郡的郡治,史学界主流意见是在沅陵。沅陵位于沅水、酉水两江之口,是对抗秦军西进的重要堡垒。同时,沅陵盛产辰砂,而附近的麻阳,则有当时楚国的两大铜矿之一,这两项都是当时楚国的重要战略物资。
秦楚两国围绕着黔中郡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公元前300年左右,秦国攻占巴蜀,威逼楚国,“欲得黔中地,欲以武关外易之。”楚国不同意换地,秦国就用武力夺取。公元前280年,秦国名将司马错率军从四川出发,经过重庆逆乌江而上,在从沅江上游进军,攻占了黔中。
楚国立即反攻,楚昭襄王发兵十万,又把黔中夺了回来。这一次楚国是大胜。因为,此战过后,司马错的名字再也没在史书上出现了,估计在这一战阵亡或者因败而丧失领军资格了。但是,公元前277年,秦国的张若很快又夺取了黔中郡。来来回回,围绕黔中郡,秦楚两国大战不断。公元前222年,秦国灭楚, 黔中郡的归属尘埃落定。
秦朝
秦朝统一天下以后,秦始皇在沅水流域设黔中郡,在湘水流域设长沙郡。但2002年出土的里耶秦简记载,还有“洞庭郡”和“苍梧郡”。这个洞庭郡究竟是黔中郡和长沙郡的改名,还是两个新郡呢?欢迎大家讨论。
秦朝在黔中郡(洞庭郡)设了以下十余个县,分别是:迁陵县(今湘西自治州保靖)、酉阳县(今重庆酉阳)、临沅县(今常德市区)、阳陵县(待考)、孱陵县(今石首公安一带)、索县(今汉寿)、零阳县(今慈利县一带)、竟陵县(湖北钟祥)、醴阳县(湖北荆门)、沅陵县(湖南怀化,吉首一带)。黔中郡的郡衙则设在临沅县。
汉朝
西汉高祖时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隶属荆州刺史部。
汉时的武陵郡管辖范围有多大?
《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领)县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地)、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南县、华容、岳阳、安乡、澧县等县地)、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沅陵(今沅陵、沪溪、吉首、麻阳等县地)、镡成(今洪江市和黔阳、靖县、绥宁、会同、通道、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舞阳(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迁陵(今保靖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等县地)、酉阳(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错入今四川省境)、义陵(今溆浦县地)、佷山(今湖北长阳县地)、零阳(今澧县、慈利、石门、临澧等县地)、充(今大庸、桑植县地)。
我可以看出,汉朝时候的武陵郡,地跨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等四省市,但主体在湖南。武陵郡的地域在湖南省内,则跨越了今天的常德、湘西自治州、张家界、怀化、邵阳等地市,面积相接近半个湖南省。
这时候的武陵郡北面是湖北南郡,东面是洞庭湖区和资江中上游的“梅山蛮”,南面是南岭,西面则是夜郎古国(后为牂牁郡)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时期,武陵郡先属于刘备,夷陵之战后,改属吴国。
关于武陵郡的索县,有一个小插曲。东汉的时候,取“大汉长寿”之意,索县改为了“汉寿县”。到了东吴,吴国把县名又改成“吴寿县”,意思是吴国长寿。
三国时的武陵郡,治所仍在临沅(今常德市市区)。但吴国对武陵郡进行拆分。
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在西部把零陵、充县两县的地分一块地设溇中县;分孱陵县地设南安县,并设置了一个天门郡,治所在溇中县(今慈利县西和大庸县地)。天门郡主要管辖澧水流域。
武陵郡所辖为沅水流域的临沅、吴寿(辖今汉寿县西部和鼎城区东部)、龙阳(分东汉汉寿县地,辖今汉寿县东部)、沅南、沅陵、辰阳、黔阳、迁陵、镡城、酉阳、舞阳等县,而不再辖有澧水流域各县。
三国时期,澧水流域和沅水流域开始分治。
西晋时期,武陵郡的建置及所辖地区基本上无大变化。
南北朝宋时期,武陵郡原隶属荆州改为隶属郢州(州治武昌县),历时57年。
南北朝时期,沅江流域中上游和下游也进行了分拆。
陈朝(557-589年)时期,把武陵郡一拆为二,析原武陵郡所属中上游地区设置沅陵郡,设置沅陵郡。而沅水下游地区的临沅、沅南、汉寿、龙阳4县为武陵郡,郡治临沅。这一次变化,相当于沅江中上游和下游分治了。今怀化市和常德市的辖区基本成形。
澧水流域:南北朝时期的梁,罢天门郡,设澧州。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武陵郡的地名在“武陵郡”和“朗州”之间几次变更。
隋开皇九年(589),废沅陵郡为辰州,隋炀帝时,有把辰州改回沅陵郡。
杨坚和杨广父子很喜欢折腾地名,唐朝的李家也差不多。
唐朝的时候,唐武德年间,李渊又把沅陵郡改回辰州,辰州辖泸溪(今吉首市)、沅陵、麻阳、溆浦和辰溪县。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李世民分辰州的龙标县置巫州,因巫山巫水而命名,治所在龙标县城(今洪江)。巫州辖境相当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黔阳、芷江、会同、靖县、通道、邵阳市绥宁、城步及贵州省天柱等市县地。唐朝也喜欢折腾,巫州先被改为沅州,后又复称为巫州。
唐朝的时候,巫州是著名流放之地,王昌龄,高力士曾被流放于此。
如此看来,唐朝的时候,全国设360州,沅江流域占三州。沅江流域被分为三段,从上游到下游分别为,巫州(怀化南部以及邵阳部分地区)、辰州(怀化北部)和朗州(常德)。
唐朝的时候,澧水流域的澧州和澧阳郡的地名也反复改来改去。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湖南全境归属马楚割据政权。马楚后被南唐攻灭。
宋朝
宋朝的时候,沅水和澧水流域全境属于荆湖北路,荆湖北路的治所在今天武昌。朝廷对湖南境内的湘江和沅江流域进行了分拆,今天的岳阳、常德、湘西自治州、怀化、吉首等市全部归属于荆湖北路。
北宋把朗州更名为“鼎州”,后来又升级为“常德军节度使”,南孝宗元年,被升级为“常德府”。常德的地面沿用至今。
澧州地名不变。
辰州地名不变。
巫州改为靖州。
元朝
元设中书省,省下设路、府、州、县。
常德府改为常德路。
澧阳军州改为澧阳路。
今怀化境内设辰州路、沅州路、靖州路,隶属湖广行省。
湘西一带,元朝基本上继承了宋朝时的行政区划。
元朝的时候,忽必烈开通了滇黔古道,沅江显得非常重要,具体见本人写的《古代从中原进入云南最便捷的通道,从沅江到滇黔古道》
明朝
明朝初期,恢复常德府。
澧阳路改为澧阳府,后降为澧州。隶属岳州府。此时的岳州府下辖:巴陵、临湘、华容、平江、石门、慈利、安乡、澧州。
明朝时,今怀化地区设一府二州。
辰州府,府治沅陵,辖沅陵县、卢溪县、辰溪县、溆浦县。
沅州,领黔阳、麻阳二县;
靖州,领会同、元故、通道、绥宁四县。
明万历年间,在湖南设置有“偏沅巡抚”之职,先驻偏桥镇(今贵州施秉县,),后迁驻黔、楚重镇沅州(今湖南芷江),因此称“偏沅巡抚”。此为湖广分省的开始。
自唐朝的清朝,湘西地区一直设有两个很大的宣慰司,永顺宣慰司和保靖宣慰司,实行土司制度。
清朝
常德府辖武陵、桃源、龙阳、沅江四县。
澧州辖石门、慈利、安乡、安福(现临澧县)、永定(现张家界永定区)五县。
永顺府。今天的永顺县默默无闻,过去却是大名鼎鼎的永顺府。它曾经管辖龙山、永顺、保靖、古丈、桑植等5县。
清朝在今怀化市设有二府和一州。
辰州府,直属湖南省,治所为沅陵,领沅陵、卢溪、辰溪、溆浦四县。
沅州府,治芷江,隶属辰州府,领芷江(附郭县)、黔阳、麻阳三县。
靖州直隶州,治所为今靖州县,领会同、通道、绥宁三县
清朝在湘西设了四个直隶厅,代替了宣慰司、宣抚司的职能,实际上就是实行军管。这四个直隶厅分别是:
凤凰直隶厅,今凤凰县。
乾州直隶厅,今吉首市。
永绥直隶厅,今花垣县。
晃州直隶厅,今新晃。
民国
民国初年,实行省县两级,府州均撤销,省直辖各县,后又设各专员公署和行政督查区。
建国后
1949年,常德区行政专员公署(简称常德专署)成立。1979年,常德地区行政公署成立,1988年,常德地改市。
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大庸市升为地级市,设立永定区、武陵源区,将原常德市的慈利县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桑植县划归大庸市。1994年4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大庸市更名为张家界市。
1982年11月30日,湘西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撤销吉首县,设立吉首市。
1949年,怀化分设会同、沅陵两个专区。1952年成立芷江专区,形成怀化市的雏型,后改名为黔阳专区,怀化地区。1998年撤销怀化地区,改设地级怀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