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五一前夕的一天晚上,周总理又一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视察,自从建国以后,这里每次举行重大典礼之前,他只要有时间都会专门来检查一番,以确保万无一失。
只是,这时的天安门和以前有点不太一样,因为它是完全密封的,城楼外面有一个被苇席搭起的巨大“天棚”。
原来,就在几个月前,天安门正式被拆除,如今,在各部门的配合之下刚刚重建完毕,还没有正式公开。
而在拆除的过程中,施工队员意外发现了数枚炮弹和一个装饰精美的木盒,这立刻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那这些炮弹和木盒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天安门的重建又发生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风雨沧桑,重建在即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到新中国成立已经有了500多年的历史,期间,多次经历战火的洗礼,早已风雨飘摇,修缮已是迫在眉睫。
是的,一开始有关部门给出的方案就是修缮,早在建国初期,施工队员就对天安门进行了多次修缮,修缮之后,天安门城楼也一直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国庆典礼的场所。
那为何偏偏这次要拆掉重建呢?原来,这时的天安门已经到了所能承受的边缘。
1965年,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6.8级的强烈地震,天安门城楼损坏变形更加严重,主体也不断下沉,如果不重建,将有随时发生坍塌的危险。
可天安门的象征意义实在太大了,如果贸然拆除肯定会有不小的压力,对此,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的商讨。
直到1968年3月,天安门管理处的干部向中央发出了紧急报告:“天安门城楼是毛主席检阅军队和群众的地方,为了毛主席的安全,我们意见,要下定决心,采取治本的办法,对城楼进行重新翻建。”
在这份报告中,还列出了天安门城楼存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包括立柱腐朽、梁架朽裂、檩枋脱榫、角梁移位、山花板倾斜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已经无法再通过简单的修缮加以解决。
周总理看完报告后,立即派专业人员到了天安门城楼做数据调查,结果问题比报告中反映的还要严重,如果再不拆掉重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
于是,周总理果断拍板,通过了重建天安门的决议,而负责施工的单位就是北京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五建),之所以选这家,与公司里的八级木工师傅姚来泉密不可分。
姚来泉当时虽然还不到四十岁,但拆建经验十分丰富,早在1969年国庆20周年庆典的时候,他就奉命制作了一个最大的“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模型车,因为技艺精湛做工优美,先后出现在邮票和日历上,获得了时人的一片赞赏。
接到任务后,五建领导随即安排姚来泉配合测量局的技术人员到天安门城楼进行了实地勘测,然后将相关数据送到了北京建筑设计院,由他们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在建筑专业负责人孙任先的主持下,建筑设计院技术人员根据姚来泉提供的数据,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终大家一起制定了三个不同的方案。
第一个方案相对保守,即全部保留旧城台,城楼仍旧做木结构,并考虑个别木构件的加固。
第二个方案更进一步,即保留旧城台,城楼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第三个方案则完全现代化了,即整个城台和城楼全部拆除重建,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且城台做成防空洞。
可以说三个方案各有优势,周总理看到汇总上来的方案后,也认真思考了许久,最终,他觉得还是采用第一个方案比较好,因为这能最大限度地保存传统文化。
随后,毛主席听完周总理的汇报,也作了一样的批示:“原样不动,尺寸不变。”
得到中央的指示后,北京建筑设计院立即按照方案画出了施工图纸,而精心挑选出来的总计约500人的五建的施工队员们也整装待发,随时准备行动。
当然,重建天安门是一件意义重大的政治任务,在工程开始之前,必须做好保密措施,除了所选的500人施工队伍全部都经过了政治考验以外,中央还专门派了两个连的解放军队伍加入了其中,防止潜在的敌人搞破坏。
此外,为了安全起见,天安门城楼还被由苇席搭成的巨大大棚遮蔽了起来,与此同时,考虑到工期主要集中在冬天,温度比较低,有关部门还专门盖起了锅炉房,给大棚内的工人供暖。
最终,在1969年12月15日,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天安门城楼的拆除工作正式启动。
意外发现的炮弹和木盒拆建经验丰富的姚来泉师傅无疑是完成整个重建工程的核心工人,随着天安门城楼总电源的切断,他拿着工具带着两个年轻的施工队员爬上了立在天安门上的梯子。
按照习惯,拆迁工作要从上往下进行,所以,第一步就是先把天安门最高的脊瓦处的旧瓦拆除。
等到位以后,姚来泉让两名工人分别从东西两侧数脊瓦的数量,而他则在中间位置等待数量统计完毕后动手。
很快,脊瓦数就出来了,在得到指挥部的命令后,姚来泉举起撬棍连撬带砸地对中间的琉璃脊瓦发动了“进攻”,之所以用砸的方式,是因为每块脊瓦都宽80厘米,厚60厘米,工人根本无法搬动。
就在这时,眼前的一幕顿时令姚来泉愣了一下,原来,当脊瓦被砸碎以后,里面居然露出来了一个装饰精美的木盒,尽管上面已经积满了灰尘,但木盒上二龙戏珠的图案依旧清晰可见。
姚来泉虽然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是什么,但直觉告诉他这一定非常珍贵,于是,他立即通知了指挥部。
指挥部的专家一听也很兴奋,随即让姚来泉凑近仔细观察,并把木盒打开,看里面装的什么。
只见姚来泉用衣服轻轻拂去了盒子上的灰尘,然后用手敲了一下盒面,顿时发觉这是由金丝楠木制作的盒子。
紧接着,姚来泉拿着撬棍轻轻地撬开了盒子,里面装的是一块“铜疙瘩”,姚来泉不知道这是什么,便抱了出来,拿给了专家。
专家仔细一看发现“铜疙瘩”是一块拇指大的红宝石,上面覆盖着朱红色的粉状物,此外,还有五彩粮:黄豆、高粱、黑豆、谷子和玉米散落在红宝石的旁边。
那这些朱红色的粉状物到底是什么呢?而这些谷物和红宝石又是做什么用的?专家凑近闻了闻,很快就有了答案。
原来这些粉状物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朱砂,这在古代是一种辟邪的吉祥物,红宝石和谷物也有着辟邪的作用,它们之所以被放在脊瓦中的木盒里,是用来镇宅辟邪的。
听完专家的解释,姚来泉恍然大悟,最终这些东西都上交了国库,而原来存放木盒的地方也放上了一块高17厘米、宽12厘米、厚3厘米的汉白玉石,并在上面刻上了重建天安门的日期,作为历史的见证。
随后,姚来泉继续开始了拆除工作,而与此同时,其他的施工人员也有条不紊地开始了拆除工作。
而就在拆除西山墙的时候,众人突然停了下来,目光齐刷刷地朝一位施工队员的方向望去,因为他们听到了撬棍撞击金属发出的脆响,难道说西山墙里也有宝贝?
这名施工队员赶紧把触碰到的金属挖了上来,结果却令他大吃一惊,这不是别的,正是开头提到的炮弹。
这枚炮弹直径约9.5厘米,高度约45厘米,非常完整,甚至连弹壳都没有脱落,很明显,它是没有发射过的,那这又是干什么用的呢?
有人猜测这是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时留下的痕迹,只是问题来了,如果是炮轰留下的,即使没有炸响,那弹壳也应该会脱落啊,又怎么会保存得如此完好无损呢?
很快,施工队员又在接下来的拆除过程中,再次发现了6枚同样规格,而且同样完好无损的炮弹,这更加引起了大家的恐慌,这些炮弹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会不会突然发生爆炸?
为了安定大家的情绪,公安部门接到指挥部的通知后,随即派人取走了炮弹进行研究,但有关技术人员翻遍相关资料,也没能查清这些炮弹的具体来源,只能暂时先把它们存放起来。
而在施工现场,由于时间紧迫,施工队员们没有停下来,继续不停地拆除着,大家采用三班倒的方式24小时的昼夜工作,最终,在所有人的齐心协力下,仅用了7天时间就完成了对旧城楼的拆除。
接下来,就到了最关键的步骤,进行重建。
多道工序,上下协力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早在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后,大家就非常兴奋,个个都铆足了劲,恨不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一起完成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工程。
与此同时,他们也牢记着保密条例,回到家中,无论家人问干了什么,始终都一言不发,因为这是国家交给他们的光荣使命。
接下来几个月的时间里,大家齐心协力,木工连、瓦工连、彩油连、架子工连和混合连各司其职,后勤部、交通部、公安部等各部门也都做好了保障工作。
天安门城楼上有60多根柱子,每根12米长,重量在7吨以上,重建时的绝大部分柱子都是对原有的柱子进行加工后重复利用的,只是有些柱子因为腐朽得实在不能用了,便只好重新制作。
可7吨重的原木实在太难寻找了,即使在海南和云南等地能够找到,也很难运输到北京去,因为火车时间太长,直升飞机吊不起来,两架飞机吊又太危险。
就在众人思考该如何制作柱子的时候,外贸部的同志也加入了进来,他们从加蓬和北婆罗洲购买了质地较好的大型原木,就这样,柱子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而后油漆彩画的工作也在各部门的配合下顺利完成,紧接着,便到了贴金箔的环节,当时国家经济也并不富裕,但为了建好天安门,各部门还是凑齐了所需的6公斤黄金。
到了1970年4月初的时候,主体工程已经基本重建完毕,只剩下了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那便是悬挂国徽。
这是代表国家荣誉的大事,周总理亲自坐镇指挥,而悬挂国徽的人选自然非姚来泉莫属,因为在整个重建工程期间,他几乎吃住都在这里,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而且能力也是公认的。
周总理严肃地说道:“国徽必须要挂得正,绝对不能有一点儿偏差。否则,外国人来了,说你们连国徽都挂不正,这就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了。”
姚来泉自然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性,他认真地点了点头。
国徽是由北京雕刻厂的老师傅精心制作的,直径1.7米,需要8个人才能抬动,看着庄严的国徽随着吊轮缓缓地升到固定位置,姚来泉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按照要求,国徽的位置要对准北京的中轴线,不能有一丝一毫地偏离,这就极大地考验了姚来泉的操作能力。
只见两名技术人员站在纪念碑前的中轴线,用经纬仪对准着天安门城楼,而姚来泉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调整国徽的位置将经纬仪中的线与国徽的中心线完全重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姚来泉根据技术人员的示意,全神贯注地盯着国徽的中心线,不停地做着细微的调整,此时,汗水早已浸湿了全身,而他浑然不觉。
最终,在经过了几个小时的努力之后,国徽被精准无误地挂在了中轴线上,姚来泉激动地笑了出来,现场的工作人员也都兴奋不已。
1970年4月7日,经过112天的努力,天安门重建工程正式竣工,新建的天安门城楼具有9级的抗震能力,除此之外,各项设施也都一应俱全。
周总理听完汇报后,非常高兴,他专门在五一前夕接见了参与重建天安门城楼的所有工人同志,并且发自内心地感谢道:“同志们辛苦了!我来看望大家,你们用这么短的时间把天安门城楼建设得这么好!谢谢你们。”
而毛主席也在这年国庆结束后向所有参与人员表示了祝贺,还给每个人写了一份烫金手书:“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建设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错误、失败,随时注意改正。毛泽东 十月四日”。
197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21年国庆盛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重建后的天安门城楼再次以坚固厚重的姿态展现在了全世界人民的面前。
在此,向所有参加重建天安门的工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