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司少将司长回忆:蒋要用7500颗毒气弹轰炸淮海,我一句话收回

韦复看历史文化 2024-10-24 08:42:49

前言:历史的尘埃,掩不住的罪恶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中,淮海战役以其规模宏大、战况惨烈而著称。然而,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战役中,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黑暗历史。蒋介石,这位曾誓言“抗日到底”的领袖,在内战中竟不惜违背国际公法,企图使用毒气弹来挽回败局。今天,让我们一同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探寻那些被战火和岁月所掩埋的真相。

青龙集之夜:杜聿明的绝望呼救

1949年1月7日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的心情跌至谷底。李弥兵团司令部所在地青龙集阵地被突破,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完全打乱了他的部署。在绝望中,他急电蒋介石,请求于九日预备轰炸,十日投“甲种”弹(即毒气弹)以掩护突围。杜聿明的这一请求,不仅暴露了他内心的恐惧,也揭示了蒋介石在内战中使用毒气弹的险恶用心。

毒气弹的阴影:黄维与杨伯涛的供述

杜聿明并非孤例。在淮海战场上,毒气弹的阴影始终笼罩在双方将士的心头。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在被俘、特赦后,虽然言辞遮遮掩掩,但仍承认了蒋军曾计划并实施了毒气弹轰炸的罪行。他透露,兵团部曾秘密拟订在空军大规模使用毒气弹轰炸掩护下的突围计划,并为此进行了各种准备。而第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则更为直接地承认自己使用了毒气弹,描述了解放军在遭受毒气弹攻击后的无助与沉寂。

阴谋的揭露:汪逢栗的证言

如果说黄维和杨伯涛的供述只是冰山一角,那么时任蒋家“国防部化学兵司”少将司长的汪逢栗的回忆,则为我们揭开了整个阴谋的全貌。汪逢栗在《蒋介石妄图用化学武器挽救败局》一文中详细记录了蒋介石六次召集高级将领密谋在淮海战区使用化学武器的过程。虽然这一阴谋因遭到有正义感的高级将领的反对而未能完全得逞,但蒋军确实在战场上使用了毒气弹,这是不争的事实。

毒气弹的来源:从制造到分发

那么,这些毒气弹是从哪里来的呢?汪逢栗的回忆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原来,早在1948年春季,蒋军就已经制造了三万颗催泪性化学抛射弹,并分发给了各部队。而当蒋介石得知前线毒气弹不足时,他竟急红了眼,要求制造十万颗毒气弹,甚至不惜向美国购买原料。然而,由于化学兵司手头已经没有存货,且缺乏原料和炮弹壳,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但幸运的是,抗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万颗毒气炸弹却成了蒋介石的救命稻草。这些炸弹中,五千颗装有芥子气,五千颗装有催泪剂,每颗毛重十五公斤,威力巨大。

舆论的反对与蒋介石的执意

尽管蒋介石深知使用毒气弹将引发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反对,但他仍执意为之。郭忏、何应钦、顾祝同等高官以及汪逢栗等下属都纷纷表示反对,但蒋介石却置若罔闻。甚至当汪逢栗提出投弹飞机飞行高度不能超过五百米,否则将危及飞行员和地面人员安全时,蒋介石也未能动摇其决心。幸运的是,在俞大维等懂国际法的专家的力劝下,蒋介石最终取消了轰炸计划。然而,这一决定并未能阻止蒋军在战场上继续使用毒气弹的罪行。

历史的反思:毒气弹下的道德沦丧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为何蒋介石在抗战期间宁肯封存毒气弹也不使用,而在内战中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这背后,既有他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失败的恐惧,也有他对同胞生命的漠视和对国际公法的无视。这种行径,不仅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也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结语:铭记历史,警醒未来

淮海战场上的毒气阴霾虽然已经散去,但那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却是深刻的。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能丧失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法律的敬畏。同时,它也警示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警醒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和平、公正、和谐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