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师风范|于志晶:扎根职教践初心

中国吉林网 2024-09-13 13:24:34

于志晶,1958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部主任,《职业技术教育》总编、二级教授,省职教研究中心主任、“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全国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连续获得7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团队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他深耕职教40载,举办全国首个职教史展,创建全国首个中国职教博物馆,创建全国首个省级高校重点职教学科、重点人文社科(职教)研究基地。

一位大学老师为何要建一座博物馆?时光回转到40年前。

1985年,有过企业工作经历的于志晶大学毕业留在母校任教,成为当时紧缺的“双师型教师”,那一年他刚刚27岁。

【于志晶】我到学校后不久就开始按照学校要求,组建教育学学科和教育学专业。职业教育也是刚刚兴起,师范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来培养人才?有什么规律?有什么本质的要求?课应该怎么安排?实践环节应该怎么安排?都要探索。

教育学专业是学校开展职业师范教育的核心专业。作为学科和专业带头人,于志晶深感重任在肩,使命在心。他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到职教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中,从零开始,开启了长达40年的探索。

【于志晶】像德国还有其他西方有些国家,他之所以工业很强大,是因为后边有强大的职业教育。我们中国从事职业教育这些人,本身也有情怀,就是通过职业教育把国家变得非常强大。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于志晶认为,职教师资担负着未来培养技术工人、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重任。在塑造上要有很高的水平,除了要学习理论和技能之外,更要热爱职业教育、懂得职业教育,会研究、敢创新、有发展。他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倡塑造“匠师之魂”,带领团队研创了全国首家中国职教博物馆,探索职业教育文化育人模式,开展多项教学改革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博物馆每年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教育专家、研究人员和职教师生驻馆研修。五年来,参观学习人次超过15万。

【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专职副主任 刘海】建这个博物馆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在吉林形成了中国职业教育文化与传播的高地,而且是我们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基地。现在吉林省这个博物馆已经成为全国职业教育的一个核心、一个中心。对于我们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40载春秋,于志晶老师倾尽全力投身职教事业,带领团队书写了多项职教史上的“中国第一”。在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和学科建设、文化传播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荣获全国第八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贡献奖。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院长 杨晓东】几十年来,他身体力行,所承担的科研教学工作量一直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各项工作都干在前面,拼在前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 张存贵】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职业师范教育事业夯基立业,教育学专业入选“双万计划”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 张祺午】于老师是对开展的所有研究工作 、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工作倾注了对职业教育的这种热爱。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平和光】从来没有看到于老师比我们先下班。

【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办公室主任 刘娇】所有的文字,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出自于于老师之手,展柜里的文献是于老师在编写内容空闲下来的时候,带着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一本一本摆到展柜里的。

【于志晶】博物馆本身就有教育功能,学生到这来研修,通过这种模式来解决教学水平提升的问题。努力希望中国有最好的职业教育,每个从事职业教育的人,都应该有百倍的信心和百倍的信念,把这个工作做好,这也是我自己的动力。

因为过度劳累,于志晶老师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康复期间他也仍然心系着自己钟爱的职教事业。在于志晶老师笔记里写着这样一段话:

“一份精神全为国,一寸光阴全为民,一生努力兴职教。

——自勉”

来源:吉祥新闻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