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两天身处漩涡中的农夫山泉,当年“欺负”过娃哈哈的达能会不会在角落里瑟瑟发抖,就怕哪一天火烧到自己身上?
当年达能的目的很明确
20世纪90年代初,达能就找到了快速打入中国市场的捷径——收购兼并本土优质企业,并谋求控股权。
1994年,与光明合资酸奶和保鲜乳项目,达能占股45%。
1996年,与娃哈哈成立5家合资公司,最终获得51%的股权。
1996年,收购深圳益力食品公司54%股权。
2000年,收购乐百氏92%的股权。
2001年,达能参股光明乳业,到2006年,已经增持至20%。
2004年,收购“全国桶装水市场老大”梅林正广和50%股份。
2006年,成为汇源第二大股东,占股24%。
2006年,与蒙牛组建合资公司,持股49%。
沿着这个路子,到2007年,达能系品牌已经占据了中国软饮料市场16.3%的份额,位居第一。
娃哈哈为什么选择达能?
创业多年的娃哈哈,面对乐百氏,太阳神这些竞争对手,亟需引进强大的资本,投入到研发和营销,以便巩固好不容易取得的市场地位。
那时人均工资才几百元,面对几亿元的资金需求,社会,政府,银行,谁都拿不出这笔钱,娃哈哈只能找外资。
经人牵线,通过香港百富勤,娃哈哈搭上了达能这条线,三家一起成立了合资公司(娃哈哈占股49%,达能占股41%,百富勤占股10%)。
对于合资公司,值得注意的有两条:
第一条、娃哈哈不能投资任何与合资公司有竞争的企业。
第二条,“娃哈哈”商标转让给合资公司,娃哈哈不能自行使用。
这两条宗庆后都同意了,反而是国家商标局鉴于娃哈哈的集体企业性质,认为商标转让属于国有资产流失,否决了第二条。尽管后来宗庆后和达能通过阴阳合同让合资公司事实上拥有了娃哈哈商标,但官方的否决却在日后保住了娃哈哈商标。
决裂
双方的矛盾爆发是始于上述第一条,2000年,达能收购了乐百氏92%的股权,而乐百氏是当时娃哈哈最大的竞争对手,这让宗庆后很不爽。但第一条并没有对达能提出约束,条款在那儿摆着,宗庆后不爽也没办法。
于是宗庆后开始准备后路,对合资公司经营失去兴致的宗庆后开始以个人和家属以及职工持股公司的名义在合资公司之外设立了61家企业,这其中包括宗庆后家族在海外设立的11家离岸公司。
这些非合资企业的产品大多与合资公司相同或类似,仍旧使用娃哈哈商标,这显然已经违反了第一条的内容。
对于这种没有契约精神,公然违约的行为,达能提出抗议,要么这些非合资企业停止使用娃哈哈商标,要么这些非合资企业全部卖给达能。眼看宗庆后不从,达能翻脸,要让宗庆后在诉讼中度过余生。
战斗以和解结束
双方经历了23场诉讼,达能的诉讼费用高达5.7亿,娃哈哈也付出了近1个亿人民币的诉讼费,双方都有些耗不起了。而且达能不清楚中国有句话:“道不及术,术不及势”,2007年的中国热议的是大国崛起。
娃哈哈打的“爱国牌”对胜诉起到了关键作用,作为一个知名的民族企业是不允许被外国公司干掉的,而且达能发现即使自己胜诉,拿到的也只是一个空壳,娃哈哈的控制权和渠道都在宗庆后手里。
2009年双方和解,达能把自己合资公司的股份30亿卖给了娃哈哈。
达能娃哈哈之争后续
经此一役,达能重新反省了在华战略:
2007年,达能从光明乳业撤股。
2009年,达能与娃哈哈分手。
2010年,达能卖光了汇源的股份。
2011年,达能出售其所持正广和的股份。
2016年,达能退出乐百氏。
2020年,达能出售益力。
2021年,达能退出与蒙牛的合作。
达能彻底走上了独资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