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新疆的地名(中)鱼眼看世界

于辛不忍呀 2024-10-15 13:10:13

苍茫雄奇的新疆

新疆民族多,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传统服饰和饮食习惯,在长期的发展和融合中,语言接触最为常见的是词的借用,即借词的出现。维吾尔族使用的文字为在阿拉伯字母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维吾尔文,现代维吾尔文由三十二个字母构成,其中有八个元音,二十四个辅音.书写顺序为由右至左横向书写。在维吾尔族历史上,曾经使用过古代粟特文、古代突厥文、古代回鹘文以及察合台文。现在均已不再使用。进入汉语中时,一般采用音译。特别是山川河流名,它们来自于不同少数民族语言,虽然用汉语书写,其负载的文化内涵却要追溯到它原本的语言中。今天这些地名虽已完全为各民族所接受,了解其民族文化内涵依然是必要。

新疆这个名字是清朝时期才有的,意思是新收复的边疆地区。在此之前,这里有着不同的称呼和历史。最早的时候,这里被称为西域,是指西方的地域,也是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新疆这个名字不仅反映了这里的地理特征和政治地位,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和责任。新疆的疆字有多重含义,一是指边境、边疆,二是指地域、地方。新疆的疆字拆开来看,上面是弓,下面是土。弓代表着新疆长达5600公里的边境线,而土是代表着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后面的三横加两田分别代表三山加两盆,三山是指: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和阿尔泰山脉;两盆分别代表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而两个盆地又衍生出两个沙漠,分别是吉尔班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伊犁的薰衣草园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伊犁,位于新疆西部,分布于伊犁河谷。

伊犁这一地名,不但大河冠之,而且名之城市。民族语称呼的“固尔札”,一般沿袭准噶尔部首府和宗教中心的金顶寺而来。实际上,它的历史要古老得多,西汉初年,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迁伊犁河谷。后元四年(前160年)前后,乌孙西迁伊犁河谷等地,建乌孙国。伊犁得名于伊犁河,最早见《汉书》,史称伊列、伊丽、伊里,城就叫做伊犁城。统一地名为伊犁,是清朝。

伊犁地区最早出现的民族为塞人。塞人,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准确地解释过塞人是什么人种,哪个民族。塞人即是居住在中国边塞的人,甚至可以说是为中国守卫边(塞)疆的人。

很少有人对“伊犁”一词的本来意义进行阐释。至今为数不多的具有代表性成果主要有:

(一)最先对其进行解释的当为《突厥语大词典》,记载:“ila:伊丽水,一条河的名称。”不过,只有条目记录,对“ila”本身缺乏语言学上的探析。尽管如此,它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条重要的文字线索,是当前研究伊犁地名时被普遍征引的史料。

(二)有广泛影响的恐怕是《钦定西域同文志》“伊犁”条的解释:“伊犁,准语。伊犁,即伊勒,光明显达之谓也。”因其首先对“伊犁”二字做出明确的解释,又因其“钦定”的权威性,因而成为研究伊犁地名时最为重要的资料。这个条目充分体现了乾隆年间“伊犁”的时代特征,但对历史上“伊犁”文化内涵的继承相对不足。

(三)杨凌《新疆伊犁地区地名中多民族杂居的语言积淀》一文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伊犁“在现代维吾尔语和现代哈萨克语中意为“蜿蜒奔流的(河)。”这是基于语言学对现代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中“伊犁”一词做出的较为明确的解释。

以上是三个不同时代的学者剖析了当代情境下“伊犁”地名的情况,反映了伊犁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变迁,各民族都在以自己的历史、语言、文化赋予“伊犁”以不同的文化内涵。同时,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伊犁”是有其既定语源,也是有其本来含义的。

至于该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目前还没有科学、权威的解释。至于用突厥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汉语来解释它,则生动地诠释了文化的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特点。

当代一些学者试图汉译名称进行释读。王克之先生的《犁庭扫穴话“伊犁”》最具有代表性,影响力最大。对于王先生的这个释读,杨秉新先生提出了异议。

清代官员、学者均是从音韵学的角度来解释“伊犁”的,从未以“犁庭扫穴”的政治含义来阐释过。今天,我们过多地强调“犁”的政治性是对历史的附会,不合事实。

杨秉新先生提出这样的解读:“‘伊’字可当‘开端、开始’讲,‘伊犁’或可当开犁、始农之意说。”这似乎比起“犁庭扫穴”好一些。但恐怕正如杨先生所言:伊犁“是出自古代已经消失了的民族语言,是不必硬套汉语语义的。”

博斯腾湖落日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巴音郭楞,出自蒙古语,“富饶的河流”或“富饶的流域”的意思。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位于新疆东南部,境内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戈壁、沙漠和平原绿洲,属中温带和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总面积47.15万平方千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历史悠久,有几千年的开发历史。丝绸之路南中两道均通过巴州。

西域三十六国在巴州境内有楼兰、若羌、且末、小宛、戎卢、山国、轮台、焉耆、尉犁、渠犁、危须十一国。巴州也称华夏第一州。

得蒙古自治州之名,是因清朝东归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带领下东归,清朝政府赐巴州为蒙古渥巴锡领地。所以,新疆南疆有了蒙古人聚集生活部落和地名。

春天的博尔塔拉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位于天山北麓,新疆西部。

博尔塔拉系蒙古语,意为银色的草原。

博尔塔拉先后为塞种、月氏和乌孙的游牧地。魏晋南北朝时为柔然、悦般活动区域。唐朝在此设双河都督府,隶北庭大都护府,为西突厥游牧地。宋至元初属西辽。元时隶属阿里麻里行省,名“博落脱儿”,为卫拉特蒙古游牧地。明为瓦刺游牧地,名“瓦刺”。清初为准噶尔部游牧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察哈尔官兵驻防博尔塔拉。乾隆二十五年隶伊犁将军管辖。

清朝东归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历经千难万险、长途跋涉,到伊犁的残余不足行动前的一半。老弱病残部分人员不能承受再向天山以南的领地跋涉,必须休整恢复。清朝政府以实际出发,划博尔塔拉为留下人员的领地。新疆北疆有了当代的蒙古人聚集生活群体和地名。渥巴锡部众一分为二,天山南北各一部分。

天池

昌吉回族自治州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地势南高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属中温带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

“昌吉”本为“仰吉”之转音,原系突厥语,涵义是“新”的意思。早在《突厥语大词典》和《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里都记载有“仰吉八里”(意为新城)这一名称。 “昌吉”之名大致是由张堡、仰吉八里、昌都刺或昌八里等名逐渐演变而来。《阅微草堂笔记》或《西域水道记》里却说昌吉一名系准噶尔语(蒙古语),是“场圃”的音译,它原是一条河的名称。“昌吉”地名的称呼始于元代。据《新疆图志》载:“侍行纪云:《元地志附录》有仰吉八里……按:仰吉与昌吉音近……蒙语……”以此可知,“昌吉”是由蒙古语“仰吉”转化而来的。

也有一说,与西辽契丹有关,仰吉八里是契丹语的译音。

昌吉取“昌盛吉祥”之意,得到广泛认同。

1954年,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时,州所属县市由乌鲁木齐地区所属县市划转而来。

清朝陕甘(含宁夏)回乱,为躲避战乱逃到新疆的回民,大多散布在焉耆县、昌吉县、米泉(乾德)县。

瓜果之乡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新疆西南部,地跨天山山脉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部、昆仑山北坡和塔里木盆地西北缘,自治州北部和西部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1195千米。

克孜勒苏河,柯尔克孜语意为红水。境内有克孜勒苏河穿境而过,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时,决定以克孜勒苏河名作为州行政区的名字。

成立自治州之前,此地没有州行政区及州地名,所属县市由喀什地区和阿克苏地区管辖。1954年成立自治州,统一为一个州行政区,有了州地名克孜勒苏。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