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之年,有记者问杨绛:
“我们应当怎么做,才能变得更好,实现自我价值?”
这问题很常见,也很让人焦虑,因为每个人都想变好,可在人人营营役役的世间,很多人所谓的变好,不过就是获得更多物质,赚到更多钱,升职加薪,出人头地。
杨绛说:
人生一世,无非就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
但这世间不知出了什么问题,大多数人最终都被生活改变了。
杨绛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她一百多年的人生中, 不管遭遇怎样的困难和诱惑,她都没有迷失自己。
01民国那些有才的女子,大多身世显赫。
比如张爱玲,出身豪门,与李鸿章关系匪浅。
林徽因小小年纪,得以周游列国,冰心、陆小曼等也都出身不俗。
杨绛的家世也很好,是真正的书香门第,父亲杨荫杭,硕士毕业,其硕士论文还被收入某大学法学丛书。
后来,成了著名律师,但人生目标不仅仅是搞钱。
杨荫杭还写作,著有《名学》和《逻辑学》,皆流传后世,是文化界真正的大咖。
杨绛的母亲也是大家闺秀,喜欢读书,温婉得像水一样,做事又稳稳当当的,不急不躁。
1911年,杨绛来到了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一家人租住在北京的一个小院子里。
张爱玲说:“乱世的人,是没有家的。”
杨绛生在乱世,也只能四处漂。
漂着漂着,就到了上学的年纪,可是她很淘气,不是一个安分的小学生。
有时候,杨绛在课堂上吹小绒球,吹着吹着,就笑了出来,扰乱了课堂,老师很生气地叫她回答问题,想借此告诉杨绛,不好好听课,你就什么都不懂。
然而,杨绛对答如流,回答得准确无误,让老师又爱又恨。
8岁时,杨绛随父亲回到江南,在充满诗意的江南,杨绛也在一天天长大。
那时候,重男轻女还很严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还在,但杨荫杭这个留学回来的人,却不来这一套,在他眼里,男女平等,家里孩子,无论男女,都要接受最好的教育。
杨荫杭一直认为,上海启明女校是教学质量最好的,想让杨绛去求学。
可那时候,杨绛还太小,去上海求学,就得离家住校,杨荫杭心疼女儿,不知道该怎么做,但自己的命运,就自己做主,所以他让杨绛自己选。
一般孩子,肯定不想离开父亲,去陌生地方,但杨绛却打定主意,要去上学。
母亲问她:“你打定主意了?”
她说:“打定了”
嘴里虽然这么说,眼泪还是流了出来,因为她明白,此去求学,只有暑假才能回家了。
好的父母,是一盏灯,能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路。
他们不替孩子们决定,而是让孩子们学会做出选择,因为他们知道,人生终究是自己的,别人无法代替。
02杨绛是幸运的,因为她有开明的父母。
父母没有用传统的东西要求她,让她有机会进最好的学校,父母也没有替她决定自己的人生,而是让她自己选择,父母没有把她养成巨婴,而是让她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杨荫杭是个严于律己的人,他要做一个自己想做的人,而不是被什么要求的,他还严格反对物质丰富而人格卑下的人生。
有一天,他带着孩子们去一个富有的朋友家,回来时,几个孩子还在感叹别人的屋子多么豪华,感叹别人的生活多么好,杨荫杭听到了,就告诉孩子们:
“生活程度不能太高的”。
孩子是白纸,她会把从别处学到的东西写在纸上,从父亲身上,杨绛学到的是对外物的淡然,是自由,是高尚。
从小,杨绛就喜欢看书,有时候父亲午休,她就在一旁看书,有时候看父亲写字,看完了就捡起毛笔去练字。
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杨绛毫不迟疑地答道:"不好过。"
"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星期都白过了。"
杨荫杭笑着说:"我也这样。"
这世界很复杂,复杂到人有时候不得不被世界改变,而热爱读书的人,能从书中获得力量,去对抗外在的世界,这力量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至少能让自己不被世界改变。
03渐渐的,杨绛也上了中学。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到处都是战争,以及被战争影响的人。
杨绛学习好,只想好好读书,不想参与到任何斗争里,但有一次,她被选为学生代表,需要上街演讲,呼吁人们革命,然而在心里,她是拒绝的,但她不敢说。
回到家,她想让父亲帮她,因为只要父亲去学校说不同意,她就可以不参加。
可父亲拒绝了。
"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可杨绛很担心这样会显得不合群:
"不行啊,少数得服从多数呀。"
杨荫杭严肃地说:
"该服从的就服从;你有理,也可以说。去不去由你。"
道理讲了,杨荫杭还鼓励杨绛说:"你知道林肯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你敢吗?"
杨绛懂了,第二天到学校就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我不赞成,我不去。"
杨荫杭交给杨绛的,有两样,第一,做人当听从内心的声音,第二,是要有勇气去做自己。
杨绛喜欢读书,父亲就时常买适合她读的书,买来后,放在杨绛的桌子上,如果杨绛长期不读,那本书就会消失不见。
书不见了,杨绛就懂了。
喜不喜欢,你的行动会表现出来,所以不要瞎说喜欢,也不要瞎承诺,说要读就去读。
读书多了,人生自然会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高中时,国文老师让大家写诗,杨绛就写:
"世人皆为利,扰扰如逐鹿。安得遨游此,翛然自脱俗。"
老师批:
"仙童好静。"
转眼到了大学,该选专业了,可是选什么呢?老师觉得,她应该读理科,可她喜欢文学。
她迷惑了,又问父亲: "我该学什么?"
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她有些不懂,就继续问:"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
杨荫杭说: "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杨荫杭从来没有说该学什么,但杨绛却懂了。
人生没有什么是“必须”的,但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人生会过得比较有趣。
04大学时,杨绛曾有出国留学的机会,但她放弃了,一是因为放不下父母,不想给父母增添更大的压力,二是因为她想圆了自己的清华梦。
所以,她决定考清华的研究生。
当时的清华,大师林立,王文显、吾宓、梁宗岱、朱自清等一大批人,是真正的“大学”,不仅校园大,更是有大师。
清华对杨绛来说,是最特别的,因为她在这里遇见了钱钟书。
杨绛是清华校花,喜欢她的人很多,经常都能收到情书,室友还总结了她之所以受欢迎,主要是因为:
一、长得好
二、年纪小
三、成绩好
四、身体健康
五、家境好
她还有一个绯闻男友,就是费孝通,可是她始终没有任何表示,不对任何人动心,直到钱钟书出现。
钱钟书第一次见了杨绛,就被杨绛的气质吸引了,念念不忘。
他给杨绛写信,约她见面。
而杨绛呢,对这个大名鼎鼎的清华才子,也是颇为好奇,就应了钱钟书的邀请。
他们相约见面的第一句话,钱钟书说:
"我没有订婚。"
杨绛说:
"我没有男朋友。"
两人都是脱口而出,几乎还是同一时间说出来,真是初次见面,便许终生。
钱钟书在清华高傲无比,杨绛在清华也是薄有才名。
那时候,杨绛选修了朱自清的散文习作课,第一节课,朱自清给大家留的作业是,写一篇名为“收脚印”的文章。
杨绛写了,文章得到朱自清的赞赏,最终被推荐给沈从文,在《大公报》发表,有5元钱的稿费。
很多年后,杨绛的散文,连钱钟书都赞不绝口。
051935年,钱钟书顺利拿到了出国留学的名额。
此时的杨绛,还没有硕士毕业,但为了钱钟书,她选择休学,陪钱钟书出国。
她了解钱钟书,在生活面前,钱钟书笨得可以,要是独自出国,连饭都煮不熟。
“他不会系鞋带的蝴蝶扣,甚至穿鞋子分不清左右脚,筷子也用不太明白,全然没有"做学问"时候的潇洒倜傥,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
这位“生活白痴”,对杨绛却很用心,他们搬到新居的第一天,钱钟书就为杨绛准备了一个惊喜,黄油、果酱、蜂蜜,钱钟书都准备好了,阳光从窗外照进来,一切都那么美。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不是生来就会的,我们唯有不断学习,才能把仅有的一生过好。
在国外,两人虽然比较清贫,但他们把生活过得很好,有你,有我,有爱,有暖。
后来,杨绛怀孕了,钱钟书说: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杨绛笑了,嘴里没说什么,心里却说:“我希望女儿像你”
生孩子时,医生问钱钟书,是不是一定要女大夫,钱钟书说:
要最好的。
他心疼她。
1937年5月19日,他们的女儿钱媛出生了。
杨绛坐月子时,钱钟书独自在家,生活乱七八糟。
"我做坏事了,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
杨绛回:“不要紧,我会洗”
"我做坏事了,把台灯弄坏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我做坏事了,门轴两头的球掉了一个,门关不上了"
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这样的事情很多,但只要听到杨绛说“不要紧”,钱钟书就放心。
杨绛回到家后,桌布洗干净了,台灯修好了,门也修上了,这个家又是一个完美的家了。
06关于婚姻,有次杨绛给钱钟书念一段话: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钱钟书听了,含情脉脉地对杨绛说:
“我和他一样。”
杨绛听了,微微一笑:
“我也一样。”
这两人都是书虫,读书和吃饭一样重要,只要有时间,他们就读书。
常常借来一大堆书,拼命读。
杨绛还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阅读计划,两人偶尔出去逛逛,但逛着逛着,不知不觉就逛到书店。
有了孩子,又要分心照顾孩子,幸好孩子很乖:
“我们看书,她安安静静一人自己画书玩,有时候对门的老太太抱她过去玩,我们买了推车,每天推她出去。”
在国外时,杨绛也没有放弃写作,她写了很多优美的文章。
1942年,陈麟瑞对杨绛说:要不你也来写一个剧本?
杨绛决定一试,《称心如意》就来了。
1943年,《称心如意》公演,广受好评。也正是这个剧本,她才用了杨绛这个笔名。
《称心如意》之后,杨绛的戏剧作品不断问世,杨绛这个名字,也越来越响亮,很多大学生和戏剧爱好者,还把杨绛当成自己的偶像。
杨绛出名后,人们介绍钱钟书时,总说:“这是杨绛的先生。”
后来,钱钟书说,要写一部长篇小说。
杨绛听了,很为钱钟书高兴。
为了让钱钟书有一个舒适的写作环境,杨绛亲自打理家务,甘为“灶下婢”。
"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我是外行,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钱钟书写围城,每天500字左右,每天写完,杨绛都是第一个读者。
钱钟书看着杨绛看,就很紧张,生怕杨绛说不好。
杨绛看了,也适当提出建议。
《围城》写完后,李健吾看了,忍不住感叹:
这个做学问的书虫子,怎么写起了小说呢?而且是一个讽世之作,一部"新儒林外史"!
此书出版后,火遍大江南北,人人都看《围城》,人人都在围城里,钱钟书的名头盖过了杨绛,人们介绍杨绛时,又说“这是钱钟书的夫人”。
在这世间,相互诋毁的很多,相互成就的,却很少。
但夫妻最难的,恰恰就是相互成就。
07杨绛一直秉持着,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
但有时候,也不是想简单就能简单的。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时,有学生跳出来说:
"杨季康先生上课不讲工人,专谈恋爱。"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恋爱应当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杨季康先生教导我们,见了情人,应当脸发白,腿发软。"
"杨季康先生甚至教导我们,结了婚的女人也应当谈恋爱。"
说这话的,是一个女学生,她义愤填膺地数着杨绛的罪状,但杨绛心里明镜似的清楚,自己压根就没讲过这样的东西。
身正不怕影子斜,她波澜不惊。
第二天,她专门挑了一件喜庆一点的衣服,该干嘛干嘛。
然而,有时候,你不找事,但事儿会找你,在一次批斗会上,杨绛被点名批评。
杨绛看到后,她说:
知道我的人反正知道,不知道的,随他们怎么去想吧,人生在世,冤屈总归是难免的。
后来,杨绛夫妇被安排到清华研究所,成了研究员。
那时候,外界很乱,所以在工作之余,他们就关起门来,在家写字。
钱钟书教杨绛毛笔字,每天都给杨绛布置作业,必须按时完成,按时批改,不可耽搁。
杨绛很重视钱钟书的评价,钱钟书了解她的这种心理,故意讲些不好的,两人以此为游戏。
然而,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多久,1966年,杨绛和钱钟书一前一后遭到监管,工资没有了,存款也被冻结了,还要天天陪着挨批。
杨绛被剃了阴阳头,见不得人,不戴帽子连门都不敢出。
可她没有帽子,大夏天也不能裹头巾,钱钟书在一边急得团团转,杨绛反而安慰他说: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她给自己做了一个假发套,可是第二天出门,有人直接揪她的假发,那段时间,她连买菜都不敢单独去,所以钱钟书就陪着她一起。
人家给杨绛安排的工作是扫厕所,对这份工作,杨绛很认真,她每天都将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还给所有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一个人低谷的人生态度,才最接近他最真实的人生观。
08除了写作,杨绛还翻译。
为了翻译《堂吉诃德》,她自学西班牙语,一九六六年时,《堂吉诃德》四分之三的内容已经翻译完成,但这部书被当做黑稿子带走了。
在她打扫厕所时,她总是想办法寻找自己的稿子,终于在废纸堆里找到自己心爱的《堂吉诃德》。
她想把稿子带出来,却被发现了。
直到思想改造的风波结束后,杨绛才拿回属于自己的稿子。
1978年,杨绛翻译的《堂吉诃德》出版了,并在1979年被当成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
经历了那么多困难,受了那么多苦,有人问杨绛,有没有后悔留在国内?
杨绛说:
"没有什么后悔的,人活着不一定全是为了享福。"
09历经过苦难,一个人更容易懂得珍惜。
大革命结束后,杨绛有了新的住所,那是国家分配给他们的,有人问杨绛够不够住?
她说:始愿不及此。
房子不大,两人都是书痴,别的没有,就是书多,书房不够用,客厅也变成了书房。
《围城》大火后,有很多人给钱钟书写信,甚至有人表示想上门拜访,钱钟书说,蛋好吃就行,何必要认识生蛋的鸡呢?
杨绛懂得钱钟书,遇到有人上门拜访,她就直接回绝了。
世界很闹,但他们却喜欢清静。
老顽童黄永玉回到湘西,想给这两个邻居带些土特产,但又不愿意打扰他们,就把东西放在门口,转身离开,从不敲门。
有人想从外面寻求认同,找到一种虚假的丰富,但有些人内在丰富,就只会讨厌外在的虚假。
杨绛86岁时,女儿钱媛因病离开了,钱钟书也卧病住院,杨绛两头跑,既要照顾丈夫,又要照顾女儿。
1997年3月,女儿走了。
女儿火化那天,杨绛没有去,她要在医院照顾钱钟书。
一年多后,钱钟书也走了。
离世前,他留给杨绛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好活”。
在这世间,死是容易的,难的就是好好活。
10八十多岁的杨绛,在女儿和丈夫先后离世后,已经疲惫不堪。
可是她还是选择好好活。
她深居简出,安静地在家看书,写字,整理钱钟书的文集。
1999年,杨绛翻译的《斐多》出版。
2000年,《从丙午到流亡》出版。
2001年,杨绛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她把夫妇两人的版税全部捐献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奖励基金,一向深居简出的她,参加了捐赠仪式。
发表讲话时,主持人示意她坐着,但她幽默地说:
"我个子小,要站起来说。"
"这次是我一个人代表三个人说话,代表我自己、已经故去的钱钟书和女儿钱瑗……"
2002年,《我们仨》定稿,后来让无数读者落泪。
2007年,《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出版。
2011年,杨绛一百岁。
人这一生,总要有个结局,有的人28岁,就将自己的灵魂埋葬了,有的人即便离世很久,灵魂依然永存。
在最后的几年里,杨绛总说:"钱先生和阿圆都走了,我的路也走完了。"
2016年5月25日,她的路真的走完了。
她走完了一百多年的生命历程,见过了世界的繁华,也见过生活的苦难,但她始终活得豁达淡然。
杨绛和钱钟书曾异想天开地想过一个问题:
“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两人都要隐身衣。
为什么要隐身衣呢?不是为了去干什么坏事,而是为了不被打扰,为了能避开纷纷扰扰的世事。
“我们各披一件,同出邀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
在《走到人生边上》中,杨绛说: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的。
他们苦,就是因为他们被物欲裹挟着前进,追逐着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东西,在意别人的看法,在意外在的眼光。
但正如有句话说的: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
11很喜欢杨绛翻译的几句诗: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诗真好,正如杨绛的一生。
文|玩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