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过于敏感,易受他人评价影响,怎么办?来看看她的故事吧!

弥小木 2024-09-05 15:22:08

文|弥小木

"孩子过于敏感,容易受到别人的评价影响,怎么引导?"

怎样算“过于敏感”,怎样算“容易受到别人的评价影响”,其中的“别人”又是谁?

每个人对于"敏感"的定义不同,大人觉得孩子对某句话太"敏感",也许在孩子眼中,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大人觉得"无所谓"的"别人",也许,在孩子眼中是"很重要"的人。

要是先弄清楚这些问题,怕是有说不完的话。有谁一点都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少部分人吧?每个人都会有在意的内容,每个人对于特定人的评价,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在意。

那就先不管这些细节的问题,只从问题出发,就当大人觉得孩子"过于敏感",怎么"引导"会比较好呢?

直接和孩子说:"你不要太敏感""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要学会看淡""要学会不那么在乎"?

这样直接的"告知",基本上起不到好的效果,甚至会带来负面效果。法国心理学家克莉司德·布提可南做过总结:当有人和你说"你应该""你必须""不要怎样"的话,只会让对方产生压力,限制对方发展。

既然直接说并不会起到特别有效的改变,不如换一种方式?比如,故事知道怎么办。儿童教育专家小巫曾对于故事给孩子带来的影响做过一些分享:

故事讲的是“别人”的事情,孩子和故事中的角色(“别人”)会产生关联、发生共鸣,能够切身体会到故事中角色的感受。

通过故事,不会有“说教”的味道,孩子会主动感受“容易受他人评价影响”带来的影响,甚至愿意主动做出一些改变。

既然故事有力量,那么,怎样的故事,可能会让“容易受他人评价影响”的孩子产生共鸣?最近读过的绘本《巨人玛丽德》挺适合。

读《巨人玛丽德》,其实源自第一眼。就一眼,被封面吸引,看着心中有种说不出的舒适感。家里两娃慢慢变大,老母亲再读绘本,更多的是从眼缘入手。成年人读绘本,就是如此任性?读过之后,发现这本《巨人玛丽德》适合很多年龄段的人读,尤其适合“容易受他人评价影响”的人。

想要从“容易受他人评价影响”的困境中走出,看《巨人玛丽德》的人生故事,也许每位阅读者会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巨人玛丽德》是意大利插画师劳拉·西蒙娜蒂,受19世纪意大利一位真人故事启发而创作的绘本。

看见“不好”

《巨人玛丽德》讲述一位叫玛丽德的女孩,因为个子太高,而不受伙伴欢迎的故事。同时,异于常人的身高,也给玛丽德的生活带来非常多的不便。

在玛丽德的身上,会看到"容易受别人评价而影响"的人的影子。

比起“优点”,人们总是更容易看到他人的“缺点”,也就是所谓的“不好”。这样的“不好”,玛丽德在《巨人玛丽德》里经历了两次。

玛丽德身上的“不好”,是个子过于高大,“高”到哪种程度?“高”到与他人合影,是拍不到全身的;“高”到走路的脚步声,能响彻对面的山谷;“高”到要砍掉一片树林,才有一张床……

最初玛丽德并不觉得自己的高个子有什么不好,只不过身边人的反应,第一次改变了她对自己的看法。过于高大的身高,似乎、确实“不那么好”?

也许是为了改变这样的看法,当有人愿意给玛丽德一次改变的机会,玛丽德毫不犹豫地抓住,也不管这样的机会是否合适。

这一次,让玛丽德接收了人生中,他人第二次的“不好”评价。

在马戏团的第一次展示中,人们既惊奇于玛丽德巨大的身高,同时也呼喊出“食人魔、好丑”的评价。收到这样的评价,玛丽德更是想要逃。但,出逃并不那么容易。

玛丽德的困境,其实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人看见“巨人”的“不好”。

看见“好”

有人能看见一个人身上的“不好”,也就有人能看见他人身上的“好”,就像《巨人玛丽德》里的小个子男人。

小个子男人"看见"了玛丽德身上的“好”,只劝说一次,玛丽德就心动,不顾父母反对,连夜跟着小个子男人走了。玛丽德绝对没想到,这一次出走,进入的是更大的困境。

小个子男人“看见”玛丽德的“好”,是玛丽德身上所谓的“外在价值”。而这样的“看见”,并没有真正带玛丽德走出困境,反而让玛丽德迷失于另一层的他人评价。

看见“存在”

于玛丽德而言,在马戏团遇到的几位伙伴身上,算是找到了一种认同。马戏团的几位伙伴,每个人身上都有不被他人接受的特点,几位伙伴组团出逃、共同生活。

玛丽德与小伙伴之间,互相“看见”。这份“看见”,只是“看见”,“看见”他们自己作为人的“存在”。

因为有了这份“看见”,当小伙伴们组团到新地方之后,玛丽德才发现,他们心心念的地方,原来就是自己的家乡,玛丽德终于有勇气,走向回家的路。

这一次的勇气,是玛丽德自己给的,她“看见”自己作为人、单纯的“存在”带来的勇气。

这是故事中的“看见”,故事之外,作者劳拉·西蒙娜蒂在另一个时空,因为“看见”玛丽德的故事原型,才有了《巨人玛丽德》的故事。因为劳拉·西蒙娜蒂的绘本创作,才有了更多读者,“看见”玛丽德。

“容易受他人评价影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只不过玛丽德遇到的“评价”困境比常人大多了。哪怕困境再大,经历过后,玛丽德终于学会“看见”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

这是“看见”的力量。

从他人“看见”的“不好”,到“看见”有价值的“好”,再到真正的“看见”“存在”,这中间也许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一旦走到“看见”“存在”这个阶段,犹如手握法宝,将不再惧怕他人的任何评价。

因为,“存在”本身,就是美好。

写在结尾的话

想要引导孩子“不要过于敏感,不要太容易受到别人的评价影响"?一起打开这本《巨人玛丽德》,来看看玛丽德的故事吧。

玛丽德的故事,并不单纯讲述玛丽德的故事,背后还有玛利亚·法斯瑙尔的故事原型,甚至还有你我的影子。

虽然故事有一定的力量,但故事的力量不是全能的。

千万千万别抱有看了一本《巨人玛丽德》,孩子立马领悟到“不要轻易受他人评价影响”的觉悟与行动。这样的期望,《巨人玛丽德》大概率是不会接受的,也很不现实。

对了,看完《巨人玛丽德》,也别提很多大人自以为是的提问,更别说教,单纯地享受这个故事挺好的。

至于孩子能从玛丽德的经历中,能获得怎样的感受?不妨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吧!

相信故事的力量,相信《巨人玛丽德》就好。

Hi~我是弥小木过好当下最要紧~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