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紧凑级轿车市场,发生了一幕幕令消费者兴奋的事儿。
最初是比亚迪推出9.98万元起售的秦plus DM-i冠军版,结果随后的几天里,日均订单突破5000辆,硬生生抢走了对手的好多客户,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单车毛利率再高,也抵不过体量上的优势。
2023年的中国车市,将从之前的品牌战,向价格战迅速过渡,从高毛利率,向高市占率、低毛利率转变,这也是此前所有车企没有预料到的。
不管是谁先起的头,现在已经是覆水难收了,不跟着趋势走,那么接下来自己的份额会被迅速蚕食,没了客户,毛利率再高也无用。
在秦plus dm-i刷新价格底线之后,本以为9.98万元将会是紧凑级轿车的地板价,谁曾想,反应过来的对手们立即展开了疯狂反扑,并一举将9.98万元地板价,几乎打成了天花板价。
日产拿出经典轩逸作为先头兵,把起售价调整至7.98万元,下调幅度2.88万元,此前入门级优惠后裸车价均高于8万元。2022年累计实现42万销量。
吉利把帝豪L 雷神Hi·P调整至10.98万元,高配优惠增加到3万元,同样走插电式混动路线,其全系纯电续航为100公里,比秦plus dm-i入门级贵了1万元,续航里程增加45公里,搭载1.5T发动机,配置也有一定优势。2022年累计实现2.29万销量。
长安的逸达开启预售,预售价8.99-11.09万元,定位高于UNI-V,门槛比秦plus dm-i低了0.99万元,虽然说是燃油车,但其在性能、空间、配置、颜值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起亚新款K3,上市后虽然把起售价定在11.29万元,但同时给出了综合优惠,起售价一下子拉低到8.99万元,起亚中国区COO杨洪海还跟比亚迪进行了一次语言交锋,显然也是感觉国产车降价,触及到了自己产品的利益。
奇瑞艾瑞泽5plus,直接把自动挡车型起售价降低至7.89万元,之前的乞丐版手动挡售价刚好是7.89万,其实同样受到了此次多品牌集体调价的影响。
对于绝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如果计划购买一辆紧凑级轿车,那么除了秦plus dm-i之外,已经陆续有品牌给大家提供了同样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也跟进调整,大多数都是低于比亚迪秦,高于秦的竞品,会从配置上找存在感,这是消费者喜闻乐见的事儿。
我想,后续还会有更多品牌跟进,因为如果只有一个比亚迪不计成本的玩价格战,倒也不怕,怕就怕有别人跟着做,市场体量本来就有限。
从几个品牌公开向比亚迪宣战,可以看出几个关键点。
第一个是合资车未来的降价空间很大。像轩逸这种保有量超高车型,受益于多年来不需要升级的动力总成、不需要增加的配置、强大的号召力,早已把成本做到了最低,量越大、利润越高。
除了轩逸,还有卡罗拉、朗逸、速腾、英朗、威朗、凌派等同级别轿车,都具备以上成本优势,他们不害怕价格战,因为利润空间很大,现在就看有没有龙头挑起事端,他们不在乎那些小体量的竞品,比如法系车。
第二个是燃油车依然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虽然新能源汽车占比迟早会超过燃油车,但燃油车舍得降价,消费者在发现同级别燃油车价格明显低于新能源汽车之后,会忽略所谓的能耗对比。
即将上市的好多紧凑级轿车,尤其是纯燃油车,已经开始从颜值、配置、空间、动力方面内卷新能源汽车,因为大部分新能源品牌做不到比亚迪的豪爽,成本压不下来。
第三个是车企营销思路变了。以往是品牌发力,消费者买车看牌子居多,现在是价格发力,消费者不再被品牌约束,不管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品控无限接近,为何非合资不可?
今年各家营销思路将发生巨大转变,去品牌化是大势所趋,如何根据形势,释放成本优势,压缩利润空间,成为彼此默认的潜规则。
2022年,日产轩逸和比亚迪秦plus都是紧凑级轿车市场的佼佼者,新的一年里如何守住市场份额、谋求扩大份额,成了彼此最在意的事,而他俩的价格战,势必危及同级别所有紧凑级轿车市场份额。
首先应该感谢国产车,倒逼合资车放下了多年来高昂的头颅,买车比以往要便宜很多,自然是好事。
其次应该感谢跟进品牌,因为倘若只有比亚迪自己玩,也不一定吃掉所有市场,只有大家一起玩,才能激活市场,大批合资车降价比国产车还要狠,甚至已经开始反向施压国产车了。
也许接下来比亚迪秦plus的销量会出现萎靡,但它给市场起到的带动作用是长远和深入的,最终的胜利者未必是自主品牌,也不一定是合资品牌,只要消费者能从中获益,我觉得应该举双手赞同,欢迎更多品牌向低价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