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剧是将中国漫长历史视觉化最好的形式,尤其是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历史更具有趣味性,对于富丽堂皇的皇宫而言,和平时期的后宫斗争甚至比战争时期的沙场冲锋更加精彩,所以许多历史剧都是宫斗居多,对外战争较少。
比如康熙时期持续时间很长的九子夺嫡,为反映雍正时期后宫娘娘争宠所拍摄而成的热剧甄嬛传,以及后来的如懿传,都是将故事的形式来深刻反映和刻画一段真实的历史,纵观之,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封建时期,但对先秦奴隶国家有所讲述的却很少。
因为夏商周三朝较为久远,彼此之间的战争与冲突多数无法考究,多以神话的讲述方式进行呈现,封神演义便对商周更替之际的历史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作为小说,它通过神话的方式丰富了内容,详细描述了西岐和朝歌之间的恩怨,这两地是今天的什么地方呢?
商周交替之封神演义封神演义这个小说成书于明朝时期,虽然在名字上听起来脱离实际,但背景却是建立在商周两朝的矛盾和冲突之上。
再者,明清时期是我国小说井喷的一个节点,四大名著均在此时产生,从小说本身构建的层面来讲,应当是有一个主旨存在。
封神演义就是如此,类似于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维构建,它在创作之时的初衷也是以反对商纣王的暴政为出发点,在详细描写周王讨伐正义性的同时,还不忘对商朝的昏庸无道进行批判,古代先贤孟子层用夏桀的遭遇对周王的行为进行类比,证明其合法性。
也就是说从这个层面来讲,周朝一方作为曾经的臣子,不再悖逆于君臣之纲,这就为后面发生的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所谓的君臣忤逆也将不复存在,因为商朝的暴政已经惹得天怒人怨,将其灭亡是顺应天道,就这样,商周双方开始各自发展自己。
首先从商朝来说,虽然纣王暴政,妲己祸国殃民,但要想灭亡这个朝代并不容易,因为朝堂之上有闻仲闻太师坐镇,此人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当年是纣王的老爹请他来辅佐商朝,他的父亲去世之后,闻仲依然是朝廷的擎天柱,连纣王都畏惧三分。
首先是其整顿朝纲的铁手腕,闻太师所提出的政令必须严格执行,只要有所忤逆就会被严厉惩罚,基本可以理解为,没有闻太师的存在就没有朝歌的稳定,然而闻太师还是低估了妲己和纣王对局势的破坏力,一场北海之争的纠缠,险些让他失去了国家。
殷商与朝歌经过现在的诸多学者研究发现,史书中对于夏朝的记载很少,所以对它究竟是否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尚且是存疑的,但商朝不同,它的存在有史书的确切记载,所以它也成了人们重点研究的对象,首先是在国土方面,商朝对不同区域的土地有不同的定义。
从当时商朝的称呼来看,统治者曾将自己的领土分为王畿区和这个疆域,这两者所代表的下辖土地并不相同,王畿区也被叫做内服,主要是指能由商王自己统治的区域,言下之意,这些地区商王能够直接掌控,其余部分领土称之为外服。
所谓外服,名为商朝不可控制的领土,其实就是指一些臣服于商朝的周边小国,如果将这些全都计算在内,那么商朝的领土将会扩大到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当然这些地方并不能算是商朝的领土,因为根据甲骨文上的可靠记录,这些周边小国曾和商朝发生冲突。
双方不仅兵刃相见,商朝甚至还丢失了一些小县城,还有一次武丁之乱,引起了大约商朝总人口十分之一的作战,这已经相当于一次规模性作战。所以准确来说,商朝的领土应该只算“内服”,都城朝歌,则是其内城最为繁华的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商朝都城的确定其实并不是很快,定都本来就是一个国家的大事,不仅需要对广袤的领土起到统筹兼顾的作用,还需要常年稳定,商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盘庚迁都之前,商朝的都城曾发生过好几次变化。
根据统计,从商朝的契到商汤,都城就连续迁移了八次,商丘,曹县,安阳,甚至泰山地区都曾做过商朝的都城,直到第八次,商汤将都城迁移到了河南地区,也正是商汤灭掉了夏桀,但都城并没有因此确定下来,此后还曾有过五次迁移。
几乎每一次有新王继位,都会有一次都城迁移,并不是商王朝不想稳定,只是每一次都城所在,都会爆发自然灾害,一直到第五次,盘庚迁都到殷,从此商朝的都城便稳定下来,一直到最后的商纣王,商朝都城一直在“殷”。
在坐稳都城之后,历朝历代的帝王对此都会有一定的修缮和巩固,商纣王虽然是一位昏君,但并没有忘记修缮都城,他当政期间对朝歌进行了很大规模的修缮和发展,让这座城市发展到了顶峰,不仅是当时商朝的政治中心,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
名为朝歌,其含义就是迎接朝阳,永远辉煌的意思,庞大的繁荣与活力让这座城市的痕迹至今还没有消失,古代的朝歌所在,其实就是如今黄河与淇水中间,从地理位置上看,就是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虽说后来也有争议,但位置相差并不远。
商王盘庚之所以将都城迁移到此,主要是因为它处于黄河流域的稳定区域,不仅自然条件稳定,还能在此发展种植业,作为首都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随着历史的更迭,朝歌这个地名已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场合之中,但它的文明并没有消失。
西周与西岐相比于河南地区的朝歌,西周一方的西岐则更具有知名度,因为它的所在,乃是陕西地区,或许在西周的时候,陕西还不知道自己即将成为后续十三朝的都城所在地,真正的西岐,并不是那个著名的十三朝古都西安,而是距离它没多远的“宝鸡”。
宝鸡在最早的时候曾被称之为雍城,之后又出现过凤翔府,陈仓等不同的地名,如今陕西版图之下的宝鸡,只是一个下辖三区九县的四线城市,但仍然不影响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此地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源头,炎帝故里,还是西周发展的根本。
封神演义之中的重要角色姜子牙,就曾是渭水垂钓之渔夫,这个“愿者上钩”其实就发生在流经宝鸡的渭河旁边,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它也孕育了西周的文明,千百年以后,周礼文化也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姜子牙垂钓的具体位置,就在宝鸡市陈仓区附近。
让人们难以想到的是,最早与朝歌对峙的“西岐”,并不是宝鸡市全境,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县城,岐山,从市区到达此处大约只需要十分钟的高铁,但岐山地区,却是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战略要地。
周文王之所以选择此处作为都城,是因为传说中这里曾经有凤凰降落,这种只存在于传说之中的神鸟一旦降落在某地,就会为某地带来祥瑞,所以周文王才会选择在此处建都,对于这个传说,其实在后来是有应正的。
宝鸡地区除了岐山之外,还有一个名为凤翔的县,如今已经被划分为区,但在当时和岐山地区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唐朝末年曾有李茂贞分封在此地,号称岐王,以凤翔府为首统治整个宝鸡地区,后来又被封为秦王,大唐秦王陵也在此处。
另外还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在北伐长安的时候就是从此处进兵,因为宝鸡地区就是长安门户,只要拿下这里,就可以长驱直入,一统中原,但诸葛亮最终没有获得成功,在六次北伐之后,于五丈原逝世,此地正是在岐山地区,到了今天,还有诸葛亮的衣冠冢尚存。
相比于后面的朝代,西周能占据岐山,已经具备了自然条件上的巨大优势,从后来发现的历史古迹也表明,周王朝确实在此处变得无比强大,因为宝鸡还有另外一个名称,那就是青铜器故乡,这是西周时期才具备的独特工艺。
最早这些青铜器只是用来祭祀,但后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也逐渐用来制造武器,周文王就是在这样的渭水之滨励精图治,联合周边的小国家一起反抗商纣王的统治,文王之后,周文王继位,很快进攻的时机就成熟了。
随着牧野之战的爆发,西岐和朝歌的碰撞和较量也就此展开,但因为商纣王自身的昏庸无能,许多士兵在战争中出现了临阵倒戈的现象,最终周武王以较少的兵力获得了战争的完全胜利。
从两地的具体情况来看,无论规模大小,无论朝代胜负,无论正义与非正义,只要都城曾建立,就会给此地留下一笔丰富遗产,供人们研究和学习。
说一大堆,没一句有用的话,现在网上都是乱扯
西岐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岐山县。 朝歌是现在的河南省鹤壁淇县。
不是宝鸡么?
我想知神仙住那?请在太阳系指出[吐舌头咯][呲牙笑]
具体的朝歌在哪里呢?看了半天狗扯羊皮![笑着哭]
宝鸡和焦作
凤鸣之地被改叫“宝鸡”[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