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地主婆,儿子被毛主席称为“大王”,唯一孙子是核潜艇之父

烟雨难舍情 2024-12-20 13:58:10

她本来是个穷苦人家的女儿,后来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地主婆。

经历了那么多战火纷飞的年代,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家族的革命理想。

她儿子是“农民运动大王”,毛主席都夸他,在革命史上赫赫有名;她唯一的孙子,更是造出了中国核潜艇,让中国也能在大海深处站稳脚跟。

一个普通的女人,究竟有什么样的力量,能支撑起一个家族的革命梦想?他们家的故事,又和中国近代的这些风风雨雨,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周凤的早年生活

广东海丰穷乡僻壤里,周凤呱呱坠地。

家里穷得叮当响,小小年纪的她就被迫离开家,到地主家当丫鬟。

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洗衣做饭喂牲口,一直忙到深夜,小小年纪就尝遍了生活的苦。

到了17岁,命运再次发生转折。

地主彭辛看中了这个勤快又聪明的女孩,决定纳她为妾。

于是,周凤从一名卑微的丫鬟变成了地主婆。

乍一看,这是一种身份上的跃升,但事实并非如此。

周凤在家中的地位仍然低微,时常要操持繁重的家务,甚至还要受正室的冷眼相待。

但周凤并未因此怨天尤人,她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一步步在家中站稳了脚跟。

周凤心灵手巧,眼光独到,逐渐在家庭经济中展现了自己的才能。

在她的主持下,彭家开始经营榨油坊。

她不仅会算账,还会管理雇工,短短几年,榨油坊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家业日益兴旺,彭家很快成为了海陆丰地区的富户之一。

这位昔日的贫家女,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撑起了彭家的经济半边天。

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凤先后育有三子两女。

她不仅是一个能干的“掌柜”,更是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

她尤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长子彭湃。

彭湃从小便聪明过人,才七岁就能背诵《文天祥正气歌》等古文名篇。

他的聪慧和勤奋赢得了祖父的喜爱,常常在家族中被寄予厚望。

周凤也为彭湃的成长倾注了许多心血。

她不仅为他请最好的老师,还从小向他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壮志,以及农民领袖黄履带领乡民反抗暴政的事迹,都深深刻在彭湃的心中。

每当彭湃迷茫或倦怠时,周凤总会耐心鼓励:“湃仔,做人要有志气,不能光顾着自己,要想着怎么帮助别人!”

1917年,21岁的彭湃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前往日本留学。

这在当时的农村家庭里是个了不起的事情。

留学不仅意味着巨额费用,也意味着儿子要离开身边,去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虽然心中万般不舍,但周凤依然全力支持。

她卖掉了家中一部分田地,凑齐了彭湃的留学费用,还为他准备了路上的干粮和衣物。

临别前一晚,周凤将儿子叫到身边,拉着他的手叮嘱道:“湃仔,妈支持你去留学,不是让你去享福的。外面的世界大,但别忘了你的根在海丰,家乡还有很多穷苦人。你读书,是为了学本事回来帮他们!”彭湃点点头,眼中满是坚定。

就这样,彭湃带着母亲的期望和叮嘱,远赴日本。

他不知道,在他踏上求学路的那一刻,他的母亲周凤已经默默为这个家族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这个原本平凡的家庭,也即将随着彭湃的成长,迈向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彭湃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成绩非常好。

五四运动那会儿,他积极参加留学生的集会,抗议日本欺负中国。

结果被日本警察打得头破血流,他用自己的血在一块白布上写了四个大字“勿忘国耻”,寄回了老家海丰。

在国外那几年,彭湃一头扎进了社会变革和经济制度的研究里,琢磨来琢磨去,他觉得中国要强盛,就得走社会主义这条路。

四年后,他从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打包行李回了老家海丰。

回国后,彭湃被任命为海丰劝学所长,相当于教育局长。

他整顿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增办女子学校,改善教师待遇,革新教材。

他并未止步于此,他脱下西装,穿上布衣,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疾苦。

一次,彭湃在田间与农民老李交谈。

“老李,你们种田辛苦,收入如何?”

老李叹了口气:“少爷,种田亏本啊,地主剥削太重。”

彭湃点点头,心中已有计较,他开始组织农民演讲,揭露剥削制度的不合理,启发他们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起初,家人和亲戚对他的行为感到不解,甚至认为他“疯了”。

但周凤并未阻止,反而支持儿子的行动。彭湃在家招呼乡亲们开会,说要把自己家的田分给大伙儿种。

这消息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不少人当场就掉眼泪了,不敢相信有这好事。

彭湃的母亲周凤也在场,她默默看着这一切,心里头对儿子的决定非常赞成。

后来,彭湃在海陆丰一带组织了个农会,参加的人特别多,足足上万人!这在当时的中国可是头一回出现这么大规模的农会。

毛主席后来还专门夸彭湃是“农民运动大王”。

家族的巨大牺牲

革命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彭湃的做法损害了地主们的利益,他们恨透了他,联合起来要整他。

1929年,彭湃因为叛徒出卖被抓了,最后英勇牺牲,那年他才33岁。

彭湃牺牲后,周凤没有被打垮,她毅然决然地把另外两个儿子彭汉垣、彭述,还有儿媳妇蔡素屏、许玉磬,以及大孙子彭陆送去参加革命。

最后,彭家一共出了六个烈士。

面对这么大的牺牲,周凤表现得异常坚强。

她经常跟人说:“国家的事比家里的事重要,家里就算牺牲再大,也要支持革命。”

彭家那么多人都牺牲了,只剩下周凤唯一的孙子彭士禄。

彭士禄小小年纪就没了父母,到处流浪。

周凤想尽办法才找到他,把他带到香港。

在香港,周凤一边照顾彭士禄,一边暗中帮助革命同志。

抗战时期,周凤把五个孙子都送进了东江纵队。

她经常跟孩子们说:“你们要像你们的爸爸和叔叔们一样,为国家做点事。”

核潜艇之父的传奇

彭士禄在奶奶周凤的照顾下慢慢长大。

后来,家里人偷偷把他送到了延安。

当时彭士禄才八岁,临走前,周凤拉着他的手说:“士禄啊,你爸爸和叔叔们都是为了国家死的,奶奶现在送你去延安,你可得好好学习,别让他们失望!”小士禄用力点了点头。

到了延安,彭士禄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

这孩子聪明又用功,学习成绩特别好,而且特别能吃苦。

有一次晚上停电了,他点着蜡烛继续看书,老师看见了,夸他说:“士禄,你跟你爷爷一样有毅力!”

1951年,彭士禄获得国家选派机会,前往苏联学习。

他选择了核动力专业,这在当时几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学习期间,他表现出极高的领悟力和科研能力,很快被导师称赞为“最具潜力的学生”。

学成回来后,彭士禄就加入了研发核潜艇的队伍。

这可是个秘密中的秘密,叫“绝密工程”。

当时中国搞核潜艇,几乎啥基础也没有,跟美苏这些国家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彭士禄带着他的团队,从零开始,硬是把一个个技术难题给解决了。

在一次关键技术的研发过程中,彭士禄和团队连续工作了72个小时。

当技术团队几近绝望时,他坚定地对大家说:“我们是彭家的人,家里的长辈为革命流过血,咱们现在就算拼了命,也要干出一条核潜艇!”

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彭士禄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消息传到周凤的耳中,年迈的她忍不住老泪纵横:“彭家总算对得起国家了!”

周凤的晚年

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周凤的生活也逐渐安定下来。

她被誉为“革命母亲”,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尊敬。

在周凤的家中,墙上挂着彭湃、彭汉垣等六位烈士的照片。

她每天都会看着这些照片,仿佛在和逝去的亲人对话。

晚年的周凤常对儿孙们讲述家族的故事:“我们彭家的人,一辈子都在为国家奋斗。你们要记住,无论什么时候,国家永远是第一位的!”

周凤在1970年代去世,享年近九十岁。

周凤和彭家,是中国崛起路上,无数默默奉献的人的缩影。

她以前是穷苦农民,后来成了地主婆,家里也曾兴旺过,但为了革命,她家出了六位烈士!她一辈子守护着革命的希望,也看着中国一步步走到今天。

她儿子让农民翻了身,孙子造了核潜艇,她自己呢,靠着坚强和牺牲,撑起了这个不平凡的家庭。

周凤一辈子看着普通,却闪耀着不普通的亮光。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