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孙中山真正的接班人?

熹然说历史 2023-03-30 01:19:08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923年,孙中山先生为国民党恳亲大会,题写下了这句振聋发聩的勉励之词,鼓舞了数万万革命志士扛起旗帜,坚强斗争。

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民族解放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记挂的也是尚未圆满的革命任务。

孙总山先生一手缔造了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在他去世后,蒋介石一步步成为了大权在握的国民党最高领袖,成为了名义上的孙中山接班人,他也一直以此自居。

然而,无论是从客观现实还是精神传承上来看,他似乎都并非孙中山先生心中最理想的事业继承者。

究竟谁才是孙中山先生真正的接班人?

临终遗言

1924年10月,孙中山受邀北上同军阀张作霖、段祺瑞等人共商国事,虽名为商议,但张、段二人已经做好打算接受列强提出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双方不欢而散,孙中山大怒。

本就身体抱恙的孙中山怒火攻心,由此更加加重了病情,次年1月前往北京协和医院接受治疗,被诊断出患有肝癌,并且已经到了晚期。

虽然先生积极配合医院,接受当时最为先进的化疗治疗,但身体仍旧每况愈下,病情迅速恶化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作为中国革命的带头人、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的病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尤其是国民党内部,众人既盼望奇迹能够发生,又不得不为最坏的可能早做打算。

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在向协和医院了解了孙中山的病情后,共同决定要提前为先生准备一份遗嘱,以备不时之需。

孙中山在精神尚可时预立了三份遗嘱,分别是《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联遗书》。

这三封遗嘱作用各不相同,都是由孙中山口述,前两份为汪精卫记录并整理成文,第三份则由孙中山的苏联顾问鲍罗廷记录,并接受了“政治委员会”的审核修改。

当年2月24日,孙中山病情再度恶化,“政治委员会”派出孔祥熙、宋子文、孙科和汪精卫四人做代表前去探望,同时带去了遗嘱的正式文书,要孙中山签字。

这四人中除汪精卫外的有三人都与孙中山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但却派出了汪精卫代表大家说话。

这是因为汪精卫不仅是一直深得孙中山赏识的得意门生,更是出了名的人精,说话做事都极有分寸,让人觉得舒服。

四人一同来到孙中山的病榻前,在侧陪伴的还有苏联顾问鲍罗廷以及侍卫李荣等人,汪精卫语带关切,一边表达着对孙中山康复的盼望,一边又道出要他做些嘱咐以防万一的无奈。

孙中山自知时日无多,但心中仍因革命事业未成而多有不甘,但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和不佳的精神已经无法支撑他再多说些什么。

见此状,汪精卫拿出由孙中山先前口述内容整理出来的三份遗嘱,对他说:“您此前的交代,我们已经整理成文,现在还需您过目。”

见其行动不便,汪精卫还亲自为其阅读: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孙中山阖眼仰卧在病床上,平静地听着汪精卫阅读遗嘱内容,听罢缓缓点了点头,以示赞成。

抛开遗嘱中已有的内容,孙中山又多向汪精卫告诫了许多,最终由妻子宋庆龄代笔在几份遗嘱上签字。

进入3月后,孙中山身体持续恶化,整日缠绵病榻,少有清醒时间,但在昏睡中仍不时低呼“和平”、“奋斗”、“救国”,守护在病床旁的人闻之不禁落泪。

12日清晨,天色未亮,孙中山自昏睡中朦胧醒来,呼唤妻子宋庆龄,握着她的双手,又唤了一声“精卫”,宋庆龄闻言忙叫侍卫李荣请汪精卫前来。

汪精卫闻讯赶到时,孙中山已到油尽灯枯之际,只见他努力张嘴还想要交代些什么,但却始终发不出声音。

当日晨9点30分,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享年59岁。

无论是根据侍卫李荣的回忆,还是苏联顾问鲍罗廷的记述,孙中山去世前的一段时间,虽表现出了对于汪精卫的重视和赞赏,但却从未明确表示过要选择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也没有指定其他任何一人,最终在革命未成的遗憾中溘然长逝。

内部斗争

孙中山去世,国民党痛失领袖,这对于这个政党而言是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危机。

为尽快破除群龙无首的局面,国民党于1925年5月24日发表宣言,表示将继承总理遗志,继续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平等而奋斗。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制之后,于7月成立了国民政府并选举出了16名委员,而后要进一步在这些委员中选出国民政府主席。

虽然在名义上,所有国民政府委员都有参与主席竞选的资格,但真正有实力加入到这场角逐中的不过胡汉民、谭延闿和汪精卫三人而已。

三人中,胡汉民是最有竞争力的一个,他此前是“代理大元帅”,在国民党实行了由军队到政府的改革后,他自然而然地被推倒了风口浪尖的位置上。

而谭延闿则是在北伐后期深受孙中山的器重,在孙中山受邀北上之后,他便留在了北伐大本营主理事务。

汪精卫自不必多说,他是孙中山的得意门生,此前在革命中也有贡献,并且亲自代笔了孙中山的遗嘱,并且在他临终时都陪伴在病床旁,因此他在国民党内也颇有威望。

而后来,真正掌握了国民党大权的蒋介石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存在感,甚至不在国民政府委员之列。

因为胡汉民早在国民党“一大”的中央执委选举中,就以24票的高票当选,是当时选票最多的候选人,再加之他又是“代理大元帅”,因此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他此次势在必得。

然而,当选举结果出来时,胡汉民却大吃一惊,因为汪精卫得到了11票满票的成绩,就连汪精卫手中的那一张选票都投给了自己。

虽然这样的做法被许多人诟病,但还是无法影响汪精卫成为国府主席这一事实。

无论是从国民党的党内态度还是选举的结果来看,汪精卫似乎都已经成为了孙中山先生的接班人。

当选不久后,国民党中央改组军事委员会,蒋介石、廖仲恺和许崇智等人被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汪精卫为主席。

至此,汪精卫已经掌握了国民政府的政权和军权,仅有党权还未能拿到,距离最高的权力宝座也仅仅只差一步之遥,或许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蒋介石翻盘。

当时还只是一个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蒋介石其实早就野心深重,他看清了国民党党内的形势,在曾经的孙中山顾问鲍罗廷的帮助下,一步步扫清了障碍,走上了权力的巅峰。

当时除了汪精卫外,在国民政府权力最大、影响力最强的是时任军事部部长的许崇智、外交部部长胡汉民和财政部部长廖仲恺。

蒋介石利用一场刺杀事件,仅仅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一个个扫清了这三座障碍,并且离间了胡汉民和汪精卫,迅速从一个边缘人物走到了权力旋涡的中心。

1925年8月2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廖仲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遇刺,此事在国民党内部和全国都引起了轩然大波。

这样一场骇人听闻的刺杀事件,经过有心之人的运筹帷幄,最终演变成了国民党内的一场激烈内斗,改变了国民党的势力格局。

大权在握

蒋介石与孙中山虽是连襟,但蒋介石在孙中山在世时,却并不太受其赏识,也没有像汪精卫等人那般被委以重任。

在汪精卫守在孙中山病榻旁时,身为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正率领自己的“黄埔学生军”在东征前线作战,这场战争打得并不轻松,但好在获得了胜利的结果。

然而,孙中山还没来得及看到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赞叹蒋介石的领导才能,就已经病逝了。

孙中山去世的消息传到广东后,胡汉民等人联名通电,表达哀思和决心,蒋介石也因为刚取得的胜利被任命为国民党军队的司令官,因此得以进入这份通电的署名名单当中。

随后国民党内部改革,为了将广东军政府改建为国民政府,汪精卫和许崇智等人纷纷主动前往广东会见“党军”统帅蒋介石,由此蒋介石开始逐步向权力中心靠拢。

廖仲恺被刺身亡后,国民党内人心惶惶,在鲍罗廷的建议下,中央政治委员会指派汪精卫、许崇智及蒋介石三人成立特别委员会,负责稽查刺杀元凶。

蒋介石便利用这次的机会,将这次缉凶活动变成了他登上权力高峰的云梯。

虽然特别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有三位,但汪精卫和许崇智都在国民党内担任要务,因此很少关注这一工作,因此蒋介石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特别委员会的主力。

在经过一番调查后,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被发现与案件有关,蒋介石派人搜查了胡毅生的住宅,发现胡毅生已经逃走,后又发现胡汉民的哥哥胡清瑞也涉嫌包庇。

此前,胡清瑞在广东财政厅工作时,就是出了名的昏庸好赌,对于顶头上司廖仲恺也多有不尊重,他也很快被蒋介石当作嫌疑人抓捕。

胡汉民的一兄一弟,都成了嫌疑人,胡汉民原本在国民党内的威望也因此被抹杀,不得已之下,胡汉民被迫被派往苏联进行“考察”。

胡汉民的倒台对于汪精卫和蒋介石而言都十分有利,二人的关系也因此变得亲密不少,大有形成联盟的态势。

初获成功后,蒋介石又将目光放到了曾经和自己拜过把子的义兄弟许崇智的身上,虽然二人曾经兄弟情深,但他若不倒台,蒋介石便无法出头。

不久后,蒋介石联合汪精卫以许崇智在刺杀廖仲恺一事上有嫌疑为由,派出自己手下的黄埔军要将其捉拿,许崇智听到风声后便狼狈出逃到上海。

胡、许二人被清除,汪精卫于1926年1月当选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可谓风光无限,志得意满。

但他没有想到,仅仅是在两个月后,他就成为了蒋介石的手下败将。

3月20日,“中山舰事件”爆发,汪精卫作为国府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在此事中难逃责任,一气之下引咎辞职,前往法国。

至此,蒋介石几乎扫清了自己前进路上的所有障碍,当选为军事委员会主席,而后一步步走上了权力巅峰。

继承遗志

蒋介石大权在握后,统治国民党乃至全国长达数十年,成为了人们眼中孙中山的接班人。

对于外界这样的说法,蒋介石本人似乎也十分受用,甚至也常常以此名号自称,还曾在《蒋公介石谱初稿》中写下:孙中山临终前,口中直呼“介石”,其情之深切,意之难舍,痛于言表。

仿佛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总理接班人”的正统地位。

然而无论是通过选举当选主席的汪精卫,还是步步为营登上山巅的蒋介石,都并非孙中山先生的真正接班人。

他们所继承的,是孙中山先生的职务,争夺的是虚名和权力,但却将先生一生所追寻的、临终前所嘱托的革命任务和革命理想忘得一干二净。

孙中山先生在世时,拼尽全力,团结一切力量,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希望将自己的三民主义等理论变为真实的现实。

然而在他逝世后,在汪精卫和蒋介石等人的领导下,国共关系迅速破裂,大革命也走向失败。

不仅如此,这些反动派还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同胞,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人,使本就不乐观的革命形势变得更加严峻。

这些人顶着“接班人”的名义,却在行为上逐渐站到了革命的对立面,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也在他们的统治下逐渐腐朽衰败。

反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却真正接过了孙中山先生手中的旗帜,带领中国人民继续追求自由平等的解放之路。

纵观孙中山先生四十余年漫长的革命生涯,流浪辗转多地,组织了无数次革命运动,提出了许多革命理论,做出了无数革命尝试,带领人民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虽然身处不同阶级,代表不同党派,孙中山先生对于共产党的态度却十分友善包容,并极力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他为人谦虚,脚踏实地,注意研究中国的历史情况和社会现实,同时能够借鉴苏联等国的经验,关心民生问题,为国家和人民耗费了毕生的精力和全部的心血。

虽然,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但他的精神和理念却与无产阶级领导的共产党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建国初期,刘少奇主席曾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在领导了数十年的革命运动后,孙中山先生总结经验,在人生的最后阶段留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指导政策,希望在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肆虐之下,国民党能够与共产党通力合作,携手并进。

然而在他去世后,所谓的“接班人”汪精卫和蒋介石都违背了这一遗志,并险些将中国推向更加险恶的深渊。

但好在,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之下,中国的革命之路再度回到正轨,向着光明大道一路前行,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未竟的事业。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孙中山先生在临终前以最后一口气道出了中华民族光明之路所在,期盼后辈志士继承自己的衣钵带领人民走出阴霾。

然而曾被其寄予厚望的、在国民党内颇有威望的、继承了其职位的,最终都背叛了革命,变成了争权夺利的丑恶政客,忘记了革命,漠视了人民。

反而是共产党一路沿着这条艰险的光明之路前行,继承了先生的精神,带领中华民族赢得解放,走上了自由平等之路。

参考文献

《「党史开讲」孙中山是否曾选定蒋介石作为接班人?》 2011年5月21日 中国广播网

《汪精卫何以曾为孙中山的“接班人”》 2002年12月4日 《炎黄春秋》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