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论正解:形意拳“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怎么讲,怎么做?

张金形意 2024-09-05 01:26:45

一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

形意拳谱有话: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同根同源的心意拳,也这么讲。

在早,一些人认为这就是个形容词,通过蔑视对手,起到一些心理作用。

后来,一些人不满足于单纯“意淫(心理战术)”,开始附会一点解释,比如改成“打人如薅草(拔草)”,有了具体动作形象。

又后来,一些人依然不满足与单纯的形容,又添加了些发力方式一类的说法。

武作家先不说这是外行之见,先说非常反感这种自作聪明的文字游戏。

自古就有一类爱琢磨表象的外行,喜欢冒充有学问,喜欢给一些文辞硬扯上一点别样的内涵。因为与“常人”理解不同,就会显得特高深,特有学问。

我随便举一个例子,就说“小浣熊干脆面”几个字,如果让这类人解读,很可能会分解成——“分之、水、元、宝盖、本体、月、危、麦、丐……”这许多内在,甚至可能逐一解释,推算出小浣熊的命运轨迹。

这是一种痼癖,这种人眼中的世界,与众不同。

有的很可爱,我们可以说他们是艺术家思维,对世界喜欢用个人想象进行解读。还有一种很可恨,我们可以说他们就是骗子,哗众取宠,水平不高。

注:若水平高,他们完全可以卖弄点保守传承的真东西,来达到更好的效果。很多古书、拳论就被这类人曲解了。

二 形意拳,是功架切入式打法

武术界也不乏这样的江湖艺士,原本有专指的拳诀,非要扯出点别具一格的说法,这都是没有传承的体现,随着传播,也会混乱了传承。

比如说“蒿草”,蒿草无论在生长期间还是干枯状态,它的茎杆都很脆弱,非常容易折断。看人如蒿草在拳法里,就是形容看对手跟蒿草一般脆弱。

这里边的深意不是心理战术,也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得了形意拳真功之后,看到常人的真实感应。不是想象对方跟蒿草一样,而是看着对方真的就像纸糊的一样。

即是说不经打。

这句话,跟形意拳打法是紧密关联的。

形意拳,是功架切入式打法,硬打硬进,顾打一体,所以感受就跟犁地趟进、摧枯拉朽一般。拳谱上又有对应:犁之下项,将有所去;虎闭其食,将有所取。

功力大了欺负人,你怎么反应也这么揍你!根本不管你那一套手段。

练拳先练功,即提高身体的特殊素质,是为功力。有了这个功力,又配合专属打法,高度结合,因为这些欺身夺位的功夫练得多了,自然就气势雄厚,信心倍增。

说白了,还是高手看低手的状态。所以是:看人如蒿草,打人走走路。

如果不是这种打法,换做闪避偷袭的打法,自然就不会有这种感应了。

崩拳前身-心意六合,起手横拳:手从哪起,往哪里去?

三 打人是以过程打人,如枪之贯穿

形意拳脱枪为拳,用的是趟步纵劲的贯穿拳势。第一拳劈拳,就含着寸步、垫步、过步、践步的组合变化。

发拳如扎枪,身势整合如一,又含着拦拿埋伏,是开路手法,所以随便一动就能带动起相当的力道。

形意打人是以过程打人,如枪之贯穿,马之崩撞,落步人翻,而不是落步二次发力。是为打人如走路的道理。

又讲究“拳打三节不见形”,追求暗劲暗打,打人即如走路一般,自然从容,是境界上的形容。

拳谱有言——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向,起落似箭躜。又有:练到骨节通灵处,周身龙虎任横行,掌心力从脚底印,一指霹雳万人惊。是真实写照。

四 看人如蒿草,高手看低手的自然感受

如果不是练拳的人,也确实可以引用“看人如蒿草”作为心理战术。

好比你做演讲时,感到紧张,或者你面对领导感到紧张,就可以引用想象,忘记对方的身份,把他看成一个什么可笑的形象,比如一堆枯草,一个长相相似的卡通动物……这样保持轻松心态,确实有助能力发挥。

当然这种是搏杀之外的,文事上的。如果是武力对决,可千万不要这样盲目,必须有真本事才行。

我们最常见的,一个慷慨激昂的传武讲手派,别说遇见散打、泰拳职业选手了,遇见一个体格高大的普通人,也常有不等动手就先怂了的,然后不敢吹了,再讲人家如何“不懂拳劲”,也都改变不了他内心的失落。

而反过来,人家看这类“大师”,也许就是一堆蒿草。就好像前几天心意门茄子兄弟一起骂武作家,企图激怒武作家慌乱反击,然后搅合心意门形意门,趁机炒作一个赛事。在武作家眼里,这就是几个茄子,有什么可慌乱的?

当然也有被假象唬住的情况,都要看自己有没有真本事。有真本事,就有识别能力。

再看网络骂架,经常就有人说——“你在我这就是个傻!”

同样是骂人,有人是真的感觉对方差着层次。好比网上有个叫李京华的,他就经常这样骂人。这个人有资历有阅历,确实可以通过一些迹象判断出对方的情况,因为懒得解释,直接就做出评价——你在我这就是个傻。

“在我这”是很负责任的说法,因为换到别的水平不高的人眼里,可能看到的就不是“傻”了。

这是一个相对的认识。

这种感受想必大家也都有,就好像我们看到一个愚蠢的骗子,我们都会心生鄙视。但被骗住的人可能并不这么认为——你眼里的蒿草,在他眼里可能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形象。

好比袁氏心意拳俱乐部那几个骂人的副秘书长,还有茄子兄弟玩弄的卑劣伎俩,普通人看到他们的言行之后,也会生出鄙夷之感。

但是放在崇拜他们的人的眼里,可能就会脑补成真性情的体现,哪怕这些人自己都道歉了,他们都不会认为这是什么难堪的事情。

同样,有人骂别人一些话时,就只是靠着虚张声势给自己壮胆,对人家并没有客观判断。

就好比袁氏心意拳俱乐部那位苏秘书长,天天骂这个喷那个,对自己根本没有认识。而M秘书长则一直感觉S小武秘书长非常强,挑衅武作家与S某PK理论一下,结果S一触即败,蒿草一般的折了。

看人如蒿草,也是这么回事。高手看低手的自然感受,很真实的。

看教父柯里昂,说话总是轻声细语,教人以理,如天空大地一般沉静威严。他眼中的你,与你眼中的他,显然不会是同样感受。

PK内容以后会清晰整理出来,还可以继续PK下去,以对比展示心意传承。

五 心意拳那几下子玩手法,不够螳螂拳打的

有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懂背后的道理,但他很细心,知道到无知蔑视对方,可能会遭受M与S小武这种挫败。所以他就讲了:其实是“打人如薅草”,也就是拔草……

即形容打人像拔草一样轻松,也兼带打人要用一种“薅草”的发力方式……

感觉上理智了一点,没有原话那么浅薄了……

但不过就是标新立异,强说新辞。甚至又有了新发明——“薅草”是指导心意拳发劲,是上下撕拽,不是横向发力。

不这么忽悠行么?不是横向发力你练什么“裹横”,练什么“起手横拳势难招”?忽悠得多了,根本都忘了。

蒿草不是矮草,可以长到一人多高,看着对手感觉像蒿草,是惟妙惟肖的形容。

传播打人如薅草就是上下撕拽的那位,观其配套视频,确实是两手上下迅速撕挠,名曰鹰捉某某手,可是——你家薅草是这么薅的吗?

鹰捉是上下发力不假,拳诀对应却是“恨天无把”,你这么撕拽,那草得倒长在天上,垂头朝下才行,这不是“扯”吗?

还有,你用胸前捋扯小绳儿练手法,这不是引着对方的拳头往自己身上招呼么?幅度大点,力度强点,行么?

薅过草的人都知道,薅草是蹲在地上,伸展胳膊,还真不是两手倒腾往上薅,而是划搂拧拽,以横济竖(起如举鼎)。

心意拳如果这么玩,还不如改练螳螂拳,就心意拳那几下子玩手法,不够螳螂拳打的。

六 胆上如风向,起落似箭钻(践躜)

拳谱上很清楚地写道:(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向,起落似箭钻(践躜)!

说的是拳势如风,迅猛又无从遮挡,拳势上下多处攻击,好似大风扑面而来,无处不在,忽的一下就到了——起落是一个整体,手法只是整体的表现。

两手捯扯太多,就必然会摇头晃脑的配合,跟整劲就断了联系。所以心意拳先贤才从纷杂的象形中总结出四把拳,专门练就拳劲与架势。

践是步法践蹿如箭,躜是身法起落沉猛,裹是手法顾打捆身,是为心意、形意打法根本——裹、践、躜一体俱动,一步到位。

以上做到了,自然打人如走路,步落人翻,那是北风卷地白草折的气势!哪里还用得着上下撕拽那么猥琐。

你身势都练成了,对比起来,对方简直就是一根蒿草,随便一碰就要断折栽倒,怎么打不行?

如果没有身势发动,你光指望薅草能练出什么打人的本事?

拳谱后边还有陈述可证:手起足不起则枉然,足起手不起亦枉然。这是视之如草,但害之如虎。攻防上整劲不能丢,以根制根。

而以根制根也是比之如蒿草,打人如走路的根本。

就技术上说,你单纯拔个草,用得着费这么大劲,手脚皆起?那得多厉害的草?而你只用拔草似的薅,你可能打出步落到人翻的效果?

后边又讲到——用兵行诡道,扎枪如射箭。枪拳不发枪,不以发枪为论,你薅什么草?

以上曲解附会,都是不懂真拳真枪的人的猜想。

发力不是“手法转绕快”,得是发力启动快,而力不破体,不叫发劲。

有知情人可能说:我知道你说的是谁!他们也有“打人如走路”,是浑身一体,这个对吧!

话对,但得分谁说,你怎么知道他是真懂假懂?

看其表演,原本该着发立圆劈撞的摇涮把,竟然改成横向给力的炮拳形了。心意拳当拆招讲,可以说是暴殄天物。而且还是单边打法,对势会接,对撇就不会接了。你真是练出身势来了,你管他先出哪个拳呢?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