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孙膑的关系和军事思想的异同

远畅说文化 2024-05-28 02:29:16
天下大势风起云涌,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孙武和孙膑犹如两颗耀眼的军事明星,闪耀在中华民族的磅礴发展洪流中。作为孙氏宗族的一员,敬考孙武、孙膑两位先祖的生平事迹和军事思想感到诚惶诚恐,无上光荣。现就粗浅看法呈与世人,疏漏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孙武与孙膑的关系:同属乐安孙氏且孙膑为孙武的六世孙。 据乐安孙氏族谱记载:乐安孙氏,出自舜之后,初姓妫,殷封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封南均(莆之子启建立夏朝,封舜之子商均于虞)直然后尚妫满为陈候,在河南东邻和安徽一带建国。都于宛丘,即今河南淮阳。妫满殁,谥号“陈湖公”,其裔即以陈”为姓。 春秋时期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厉公之子大夫陈完逃奔齐国,后受齐桓公器重,任为掌百工和管理手工业的“工正”,为忘陈国之痛,改陈姓为田(当时陈与田同音同意),字敬仲。完四世孙田桓子,即齐大夫田无宇,其子田书,字子占,因伐莒有功,齐景公于公元前523年赐姓孙,食采乐安。古城在今山东广饶。乐安孙氏迄今已有2532年历史,孙书为乐安都孙氏始祖。 孙书,妫满-----田完后裔,出生于齐,为齐桓子无宇次子。据《左传·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记载:“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使孙书伐之。初,莒有妇人,莒子杀其夫,已为嫠妇。及老,托于纪鄣,纺焉以度而去之。及师至,则投诸外。或献诸子占,子占使师夜缒而登。登者六十人。缒绝。师鼓噪,城上之人亦噪。莒共公惧,启西门而出。七月丙子,齐师入纪。” 孙书生子恁。 孙恁,为齐卿,恁生武。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因齐国田鲍栾高四族谋乱,故奔吴。公元前512年,经伍子胥七荐,吴王阖闾召见,献《孙武兵法》13篇,拜为将,遂使吴“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候”。 孙武生三子驰、明、敌,吴王封孙明为富春候,传裔吴地,称富春堂,与乐安堂同宗。明生二子显与顺,顺生机,机生六子,其中四子操英武俊杰,有将门之风,被燕王看中招为驸马而北上入獒,并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78年在阿、鄄(即今鲁西南东阿和鄄城—带)之间生膑,为武子六世孙。 孙膑本名孙伯灵,与庞涓同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忌其能而诳其至,处以腚刑,故名孙膑。后经齐便秘密接回齐国,齐王任为军师,著名的围魏救赵、大败魏军的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之战和减灶诱敌、计杀庞涓的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之战皆出自其谋。后辞官归隐,潜心著书,写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东汉未年曾一度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考古发掘时,同时出土了《孙武兵法十三篇》和《孙膑兵法》两部竹简。两篇军事巨著的同时出土有力的证明了孙武孙膑非同一人,打破了此前“二者为同一人,两篇巨著为一人所著”的错误认识。 二、孙武孙膑同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 据史记记载:孙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於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武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武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武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武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古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武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於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於是孙武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武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於是阖庐知孙武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武与有力焉。 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军事家,《孙武兵法》被尊为“兵学圣典”,是世界第一部、也是最有影响的研究战略战术理论的军事著作。其深远影响世人共睹不再赘述。 孙膑(公元前382-公元前316)原名孙伯灵,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唐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和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出生于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北,孙武的后代,兵家实战派鼻祖。 孙膑精通家传《孙武兵法》且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与庞涓是同窗。庞涓作魏惠王将军时,妒贤忌能,怕孙膑替代了自己,利用奸计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即去膝盖骨),后称孙膑。后来齐国使者秘密接回,田忌欣赏其兵法韬略,尊为宾客,后因赛马,引荐给齐威王,齐威王知人善用,任命孙膑为军师,协助齐将田忌两次击败魏军,杀死了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孙膑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的军事理论,首次提出“持久战”和“歼灭战”思想,并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进行了实践,两次均创造性使用“围魏救赵”之计,破军杀将,使战国霸主移位,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孙膑把“道”看作战争客观规律,提出了以寡胜众、以弱胜强的战法,主张以进攻为主的战略,根据不同地形,创造有利的进攻形势重视对城邑的进攻和对阵法的运用。 孙膑晚年仕途坎坷,退而隐居、研究兵法,著有《孙膑兵法》一书。在治军方法上,孙膑强调要因势利导,赏罚分明。他特别重视民心对战争胜负的影响,把士卒的英勇善战作为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把培养英勇善战精神,作为治军的根本任务之一。他认为,“兵之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从而明确提出:“不信不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他的军事理论,也堪称我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在战争问题上运用的典范。 三、两者军事思想的不同 孙武深知战争的残酷,充满慎战的鲜明态度和知兵非好战尚武不黩武观念。 《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强调战争对国家人民来说是巨大的灾难。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孙武认为通过武力实现的攻城略地,即便是百战百胜也难免会造成劳民伤财损兵折将,这种破胜并非战争最好的结果,而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既能够达到作战目的,又能减少战争双方的严重损失,才是最上等的明智之举。这和中华文化以和为贵思想相契合,孙武深谙自古知兵非好战好战必亡忘战必危,体现了中国仁义观和人道主义情怀。 孙膑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战争的利与弊,强调重战和慎战的辩证统一。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曾深刻指出: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孙膑认识到战争是无法避免的,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战争服从政治依赖经济的,只有国富民安兵强,才能战胜而强立才能使天下服。古往今来,军队只有两种状态一个是打仗一个是准备打仗。孙膑具有事备而后动军不思战国必生危的强烈忧患意识,认为战争就是要争取发射弩矢的那一最有利的瞬间,以争取战争的胜利。 孙膑兵法的辩证思维,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战争与和平的理性认知,影响着中国两千多年军事文化的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 放眼当下的世界,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孙武和孙膑的战争思想,以恢宏的战略视野深邃的战略哲思,从历史深处为民族复兴贡献磅礴力量。兵法将战争置于事关国家兴亡的大局审视和考量,指出应大力培育尚武练武精武的战斗文化,树立真打实备战斗信念敢打必胜战斗血性英勇顽强战斗作风,始终保持强大战斗精神和高昂战斗士气。 孙武孙膑的军事思想一脉相承,对于传承中华兵学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