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被低估的皇帝李治,究竟是雄才大略,还是懦弱之君?

哄动这史记 2024-08-16 17:54:52

文丨哄动一史

编辑丨哄动一史

李治是唐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然而,可能是在老爹李世民雄才大略与老婆武则天“绝无仅有”的双重夹击下,让他本应璀璨的光芒黯淡不少。

那么,李治这位看似弱懦无能,严重惧内的“耙耳朵”究竟有怎样高人一等的手段,让他在风云诡谲、惊险无比的旋涡中最终如愿以偿,完美胜出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唐高宗李治的传奇一生。

生而仁孝,最强捡陋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小的嫡子,与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一母同胞,都为李世民最为敬重的长孙皇后所生。

李治在很小的时候,便十分孝顺仁德,李世民看着他在读《孝经》,便问他《孝敬》哪段最重要,不曾想小小年纪的李治给出了教科书式的回答:侍奉君父,为国尽忠!李世民听话比较满意,对他说:“希望你以后能侍奉父兄,当好臣子!”

由此可见,在李世民心目中,李治压根就不是储君之选。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当年发起的“玄武门之变”,居然鬼魅般地在自己两个最器重的儿子身上再现了!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纠集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侯君集等人准备实施预谋已久的逼宫。然而,事情很快败露,李承乾也因此被废。

此次太子公然谋反,牵涉甚广,不久,魏王李泰成为了此案的始作俑者。原来,李承乾之所以干出如此悖逆之举,全因李泰有夺储之嫌。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伤心欲绝的李世民愤懑难当,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拉着李治便要拔剑自刎,左右大臣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见状,赶紧劝阻,之后,李治便名正言顺地封为太子,完美成为“最强捡漏王”!

一年后,李世民率军东征高句丽,李治随行。李世民令李治留守定州,负责收集情报,整理文稿的秘书工作。

不久,李世民凯旋而归,与李治一同回到并州。当时,李世民大腿处生了一个大脓疮,李治不畏感染,亲自为父皇吸吮,李世民深为感动,认为李治将来必为明君。

看似宠爱,实则同盟

公元649年,一代雄主李世民崩,李治继位,同时,被李世民倚重的两位托孤重臣——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登上权力中心。

李治继位之初,凭借着父皇李世民架设好的制度框架,萧规曹随,在几位重臣的竭力辅佐下,社会呈现繁荣富庶的局面。

然而,在这表面的繁华下,一股暗流却在蠢蠢欲动。长孙无忌仗着自己是开国元勋,皇帝亲舅,托孤重臣的三重身份,渐渐变得专横跋扈,嚣张至极!

李治被头顶上这层阴影弄得惶惶不安,有名无权的傀儡皇帝让他感到甚是窝囊。不久,长孙无忌为了揽权,不惜将房遗爱的家庭闹剧演变为谋逆忤上的惊天大案,涉案人员之多,让人不寒而栗。

当时,吴王李恪也在长孙无忌集团的清算名单之中。李治自小仁孝友悌,他特意为此请求长孙无忌,说李恪与自己手足同胞,能否念及兄弟情谊,不追究他的过错,可一意孤行的长孙无忌对李治的请求置若罔闻。

也就是在此次事件后,李治感到莫名的恐惧感,他深深的意识到,倘若再不对这位舅父进行压制,他这个大唐天子将永无宁日!

“房遗爱事件”后,满朝文武多半多倒向长孙无忌,其中以韩嗳、褚遂良、来济等六人为代表。此时的李治孤立无援,他总忘不了李恪在临死之际对长孙无忌的咒骂:“长孙老贼窃国弄权,陷害忠良,先祖有灵,灭族不远矣!”

此话振聋发聩,让李治每每在梦中惊醒!形势告诉他,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反戈一击!

为了防止长孙无忌权势继续膨胀,李治开始寻找盟友,而他寻找的正是武媚娘以及山东集团。

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李治便与武媚娘产生了感情,李世民死后,根据祖制,时年二十六岁的武媚娘被迫到感业寺为尼。

而今时非同往昔,李治深知武媚娘才能,他不顾群臣反对,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小妈”从感业寺召回宫中,成为自己嫔妃,封为昭仪。

许多人以此判断,李治色欲熏天,胆大妄为,但其实他之所以将武媚娘迎回宫中,除了感情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打压长孙无忌力捧的王皇后。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再次入宫后的武媚娘,没有多久时间,便顺利地弄垮了自己的宿敌王皇后与萧淑妃,与此同时,山东集团又在朝中为她造势,这也正是李治希望看到的局面,从此以后,终于有股新兴势力与长孙集团相抗衡!

公元650年五月,王皇后用巫蛊之术诅咒武昭仪,事情败露后,李治勃然大怒,坚持废王立武,这一举动当然招致长孙集团的坚决反对。

王皇后不仅是太宗李世民指定的儿媳,其背后更是有着长孙一党门阀大族的支持,因此,“废王立武”并不是“换个老婆”那么简单,这是李治向门阀制度的一道杀手锏,是他对长孙集团正式宣战的节点。

因此,学者陈寅恪先生认为:废王立武绝非宫闱之争,实际上这是关陇与山东两大集团之间的博弈。而恰恰李治在这场博弈中深藏不露,沉稳自信,最终得到拥有军权的大臣李勣的支持,这才力排众议,让皇后顺利易主。

随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被先后罢官!至此后,李治彻彻底底地做到了大权独揽,无人再敢犯颜直谏。

力不从心,假手武氏

李治胆敢违背祖训,公然对门阀势力发起挑战并且成功,由此观之,李治此人绝不是某些电视剧、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种弱懦无能的窝囊废!

因此,陈寅恪先生认为:高宗李治彻底消灭长孙无忌代表的关陇集团,其实标志着历经几百年后残存的门阀色彩政治的开始消亡!

然而,人无完人,虽然李治颇有手段,但无奈身体却扛不住!公元660年以后,李治的头疾愈发严重,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唐朝李氏的遗传疾病,类似今天的高血压,冠心病。

随着李治病情的日益严重,他的眼睛也渐渐失明,无奈之下,只得让武则天代理朝政。但这绝不意味着李治将权力拱手让人,事实上,李治在世的时候,始终牢牢地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武则天只不过是他的贴身秘书罢了!

但武则天也非等闲之辈,她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排除异己,为自己进一步插手朝堂做着准备。

这一点李治也有所察觉,曾经也动了废后的心思,敏感的武则天意识到事态严重,马上向李治申诉辩解,李治才就此作罢。

其实,在李治看来,在他万年之后,武则天顶多就是吕后那样的人物,他万万没有料想到,武后竟然会以周代唐,自立为帝!

是时,李治的病情也愈发严重,他需要武则天这样一位聪慧能干的贤内助,为他分担政务,因此,权衡利弊后,他认为他和武则天是同一战线的盟友,不但没有压制她的权力,反而在他弥留之际,让武则天的权力达到顶峰,从而形成了“二圣临朝”的局面。

李治还曾留下遗诏称:凡军国大事不能决断者,均由天后处理!武则天正是凭借着这份遗诏,直接把控了大唐所有的军国大事。

至始至终,李治对朝堂都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与武则天有着共同利益,所以二人之间的利益是一致的,而身体欠佳的李治需要武则天来压制群臣!

公元683年12月27日,李治在东都洛阳贞观殿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结语

纵观李治的一生,他对内开创永徽之治,对外灭高句丽,西突厥,让唐朝版图达到极盛时期。作为守成之君,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几乎可以比肩中国历史上的众多皇帝,然而,他的熠熠光辉却被父亲李世民与妻子武则天抢占殆尽,乃至他一度成为窝囊惧内的代名词。

事实上,李治对唐朝的功绩不容抹杀,我们无可否认,李治为“武周代唐”提供了基础,但作为一位在位三十四年的皇帝,倘若我们只将目光聚焦在他的后宫,而否定他其他的政绩,终究有失偏颇!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四》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