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源于《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其义是以天人相应得观点来论述人体养生的原则。
吾师张继有对此理解颇深,他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正常规律。人体不论养生防病,还是治疗用药都应顺从四时阴阳的自然变化,使之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才能健康长寿。
在摄生上,他的看法是,四时之春夏主升浮,春温夏热,其性属阳;秋冬主沉降,秋凉冬寒,其性属阴。以人体而言,春夏之季本为阳升,但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令本为阴升,但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因此,他主张平人在饮食上,春夏应食辛凉,但忌过食寒凉,以求养于阳。如贪食寒凉,中阳受损,运化失常,升降失司,易生腹痛、泄泻等疾。秋冬须慎过食温热,应适食甘寒,以养于阴。北方之人,久居寒冷之地,体盛脂肥,腠理致密,阳气内实,且喜食辛辣、浓酒厚味之品,故中满易滞,内热乃生。
在辨治上,张老认为,做一名好医生,既要通晓四时阴阳的变化,又要掌握病人气血阴阳的盛衰,才能辨证准确,治合阴阳消长之机而无误。故诊治病人时,不可胶执一端。如素体阳虚者,春夏易愈,秋冬易剧,其治需于盛夏阳旺之时,予以培补,至秋冬其证可减可缓;若属阳盛之体,每于春夏阳气生发之季,其病易剧,其治不可再施温热之品以火上浇油,而宜用甘寒之品以壮水制火,使其阳平。正如“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训。
同样,一般阴虚病人,每遇冬去春来,易发头晕目眩之疾。这在仲景书中早有类似记载。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中说:“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所言之疾,虽然秋冬易愈,春夏易剧,但是,若在秋冬之时给予滋补肝肾之品,常可减缓春夏之复发或使其症状减轻。这正是《内经》所谓“冬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之义。
明乎此,则吾辈养生防病,治疗用药,都顺从四时阴阳的自然变化,视人体气血之盛衰而调之。则大法既明,庶免贻误。
名家医话是西苑医院门诊部举办的西苑门诊青年中医成长沙龙系列活动之一,定期遴选名家医话发布,以期促进青年中医诊余思考,推动青年中医成长,打造西苑门诊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