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一名学生向江苏徐州睢宁县教育局举报学校补课,却遭到教育局工作人员连番怒怼,还被要求背诵课文,引发网友关注。10月4日,徐州市教育局回应称,将加强对值班工作人员的管理。
看这则新闻报道,大部分对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情况稍微了解的,应该都知道——
一、这个报道中的“学生”应该是那种贪玩、不好好学习、想自己玩又怕老师和家长批评的学生,或者是想要到学校学生中找玩伴的其他人员。而这种学生的家长是坚决反对孩子“举报”的,是希望学校给孩子补课的。
二、睢宁县教育局“工作人员”的“怒怼”是——一、接访不规范,二、把个人感情带入工作。其个人感情应该是在了解这类学生的情况下的“怒其不争”。
三、徐州市教育局的“回应”是针对“工作人员工作行为不规范”的。加强管理所说的应该只是指向那个“规范”。
四、就是这个“学校补课”,现在实际是两种现象并存的。其一是——事实上现在全中国的中小学,至少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存在着。其二是——教育部多次发文,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也多次发文表示反对,表示要禁止。如果你真的要较真,那可以查一查,看这几十年对此发的文件到底有多少?
如果这四点都没有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不论是媒体舆论还是自媒体舆论为什么会非常关注这种事儿,也就同时明白了睢宁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和徐州市教育的“怒怼”和“回应”的现实背景。就不大会对此反应太过激烈。
因为关注者在乎的是教育部的文件和各级教育管理机构的文件落实问题,而实际接近一线的教育系统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在乎的是本地区本校在激烈内卷的环境下的生存发展机会和权利问题。而且,还有一个因素非常关键,这就是——各级教育局不是搞的垂直管理,而是双重管理,财权和人权是在地方政府手里的。教育部的文件规定能不能得到准确无误地落实,事实上要看地方政府的态度。
比如就说徐州吧,睢宁县吧,那里的政府领导和绝大多数群众看教育、评价教育,那可是不大会管你是不是“规范”的,而是要看你的成绩——县里希望是教育强县,市里要的是教育强市,群众(家长们)要的是孩子上学的学校是强校。而这些“强”,最核心的指标是——说的规范点就是学校硬件建设(花钱的)、教师和学生整体素质(教师这一块也是要靠钱的,只有学生这块看你出的人才比例),说的通俗点或者难听点其实就是看学生整体考试能力。好学校、好教师、好学生,归根结底大家认的就是学生考试成绩、升学率。
江苏省的教育强市是南通。南通市是怎么玩出来的?还不是当初多年期间顶风补课补出来的嘛。过去南京是有一段时间要坚决落实“素质教育”的,玩了一些年,把好生源都玩到南通去了。结果南通成了教育的优等生,成了模范。南京要当规范生,结果吃了大亏。
而且,不仅仅是睢宁县、徐州市,大家可以看一看全国教育搞得好的,哪一个开始不是顶风玩补课玩出来的?玩出来了的,成了模范,成了标兵,成了别的地方“学习”的榜样。你说,那些还没有玩出来的,谁还敢真把规范落到实处?
这就是说。“补课”现在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比较复杂的问题。不是规定和文件的问题。是评价体系的问题。而这个——
根本就不是一个睢宁县教育局、徐州市教育局能解决得了的。你现在谴责睢宁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还是批评睢宁县教育局、徐州市教育局不严格落实教育部的文件规定。实际上是——
乱打板子。是绝对把板子打错了地方。
睢宁县教育局“工作人员”敢于“怒怼”,一方面是这个人真的在乎他们县的教育效果、质量,另一方面是真正关心在乎他们那里人民(家长)对于教育的期待、他们那里领导对于教育的期待,他们那里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教育的期待。
徐州市教育局的回应实质上也是如此。他徐州的教育是要跟别的市比的啊,比什么?什么时候比过“教育的规范性”?家长认的是成绩,社会认的是成绩,政府自然也认成绩。那你教育部的规定规范还怎么落实——他落实了,就落后了,你叫他怎么办?
这自然不是说教育部的规定、规范不好。而是说——
如果我们的社会真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那真的是要从全局角度来,谴责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批评处理学校、老师……是不管用的。板子打错了地方,用的力越大,问题——
是不可能解决的。应该反而会越严重。
批评者,还是客观一点,理性一点,不要把板子打错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