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不仅“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已不是问题,就是到几百公里外的城市玩上一圈再回来,在如今也是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
从长沙乘高铁到郴州,只需一个多小时。郴州西站站前广场上就有直达苏仙岭的公交车,非常方便。上得车来,把扫码付费的设备端详了半天,也没找到手机扫码的地方,司机师傅笑着对我说:在下面。好吗,手机扫码付费的窗口竟然在设备的下面,到过许多城市,如此设计还是第一次遇到。公交车从郴州西站发出的时候,车上只有我一个乘客。
苏仙岭
行车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一站叫“义帝陵”,隐约记起,楚汉争霸的时候,义帝楚怀王熊心好像就是在湖南什么地方被项羽派人杀害的。赶紧百度,果不其然,郴州这个义帝陵就是熊心的陵墓。自己暗暗记下,回来的时候一定下车去看看。
苏仙岭
公交车全程用时约70分钟,下车回头步行不到两百米就是苏仙岭景区的大门。大门前有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石牌坊,明间正面坊额为“天下第十八福地”,背面坊额为“橘井泉香”。牌坊后面是块自然形碑石,碑文记述了1960年3月毛主席到湖南视察时和时任郴州地委书记陈洪新关于苏仙岭“三绝碑”的谈话及后来加强对“三绝碑”保护的过程。很好的一个故事,但碑文撰写得实在不咋地。碑石后面还有两块东西对立的碑石,东面一块镌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西面一块刻陶铸的《踏莎行》。
毛主席与苏仙岭“三绝碑”
在2023年8月16日前,苏仙岭景区是收费的,但此后开始向公众免费开放。
虽然苏仙岭海拔只有526米,净高不过两三百米,但因为要当天往返,而此时已经是11点多,从节约时间的角度考虑,我决定先乘索道上山,然后再走下来。之前攻略过,知道苏仙岭的主要景点都在一条主游道上。
苏仙岭索道
苏仙岭索道全价42元,60周岁以上可以享受半价。乘坐索道的人不多,前后只坐满了两个轿厢。我所在的轿厢里,还有一对夫妻带着一个孩子和一个年龄应该在80岁上下的老先生。这4位除了孩子都说当地的方言,10句当中我好歹能听懂一两句;试图和他们沟通,他们对我这个说普通话的外乡人好像也不太感兴趣。那一家三口的话题,一直围绕10月1日发生的雁荡山景区索道事故展开,以至于索道的每一次大一些的震动和停顿都让大家感到紧张。
索道上站
离开索道站,上行不远,即是南禅寺。因山顶局促,南禅寺的山门面西而开。山门为单门三楼牌坊式,正面门楣上嵌“天下第十八福地”和“苏仙岭南禅寺”两块匾额,后一块匾额的题写者为赵朴初。门联“云雾岩巉下;乾坤指点间”为明代郴州籍举人欧礼所作七绝《苏仙岭》的前两句,后两句为“钟声怵藻句,齿履破苔斑。”山门背面门楣上书“回头是岸”4个大字,白底黑字,格外醒目。
南禅寺
天王殿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天王殿的殿额亦为赵朴初书写,殿联“处事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充满戏谑的味道。殿内佛龛上供奉大肚弥勒坐像,上悬“名山得主”金字匾额,两侧是弥勒殿常见的对联“我笑有因真可笑;你忙无甚为谁忙”。四大天王全身金甲熠熠生辉,造型生动可爱。因是依山就势而建,所以殿堂内不是非常规整,亦不方正。
天王殿
迈上几个台阶,是与天王殿相连的一座殿堂。殿口梁柱上的对联“杂念奸邪任尔烧香总无益;存心正直见吾不拜亦何妨”应该会让作奸犯科、心怀鬼胎的人至此回转。殿内正壁为一幅大型石雕壁画,内容为苏耽浮萍受孕、鹤覆鹿哺、遇仙得道、飞天成仙和橘井泉香的故事。壁画下面是石砌的许愿池,一只石雕乌龟卧伏在池水中的石岛之上。石雕壁画东侧神龛内的神祇为财神老爷,西侧神龛内的神祇为苏耽的母亲。
苏仙殿
绕过许愿池,继续拾级而上,是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四周环廊的寿佛殿。殿前擎檐柱上的对联“江山同一览;风景并千秋”,只说风光,竟无禅意。殿门两侧还有一副对联“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禅味十足。殿内莲花宝座上端坐着金身无量寿佛,佛像上方悬“为善最乐”金底黑字匾额。寿佛殿内外有多块匾额,均为善男信女所敬奉。
寿佛殿
穿过寿佛殿,是另一个独立的院落,垂花石库门门楣上悬“去天不远”草书匾额。匾额中的“天”字,让我又是百度,又是拍图识字,费了好大劲才识别出来。在“去天不远”匾额上方还嵌了一块“敕封苏仙昭德真君”石刻匾额,据说这“昭德真君”的名号是南宋理宗赵昀于景定五年(1264年)所赐。门联“南天佛国;禅寺风光”字不错,但意思实在是有点差。
苏仙观
殿内神龛内供奉苏耽立像,形象为翩翩少年,因为苏耽成仙的时候只有13岁。神龛上方悬“仙自人间”匾额,两侧对联为“登高驰眸看山舞龙蛇百虬千蛟尽收眼底;揽胜怀古想誉垂橘井一叶万户齐上心头”。下联中的“誉垂橘井”是指苏耽做的一件大善事。相传,苏耽即将飞升成仙的时候,预知天下将流行瘟疫,遂嘱咐母亲,一旦疫情爆发,就将家里的井水和橘树叶送给乡亲们,喝了井水、吃了橘树叶就可以保命。后来疫情果然爆发,母尊子命,向乡亲们伸出援手,患病的乡亲们都得救了。这则故事在西汉刘向的《列仙传》和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中都有记述,典故“橘井泉香”即源自这个故事。殿内两山是两幅彩色壁塑壁画,内容自然还是苏耽成仙的故事。
苏仙神位
大雄宝殿是南禅寺的最后一进,殿堂高阔,装饰华美。殿门两侧对联“大雄宝殿无上庄严供养十方诸佛;百劫相好三祗福德回向一地众生”中的“祗”字应该是错字,此语境里应该用“祇”字。殿内正壁供奉横三世佛,中为释迦摩尼,左为阿弥陀佛,右为药师佛,迦叶和阿傩侍奉在佛祖左右。东西两山十八罗汉塑像以外的空间被1000尊小金佛所充斥,营造出千佛共堂的盛大景象。殿内梁柱上的对联“深信缘起理今生命运原是前世所种因;切莫误歧途欲知未来唯有努力多修身”,意思还可以,但基本不对仗。
大雄宝殿
在大雄宝殿内,还发现一根梁柱上贴了一块红纸,上书“照顾话头”四个字。我当时猜想,这应该是提醒那些在寺院里乱说话的人。闲来百度,却发现这“照顾话头”是禅宗修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禅修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警觉和不间断地关注自己的思维活动。此一事例再次提醒自己,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词语,千万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望文生义、妄生穿凿。
“照顾花头”
南禅寺的前身为清代所建顶、中、脚三庵中的顶庵,而顶庵再往前追溯是唐代的集贤祠,集贤祠之前则是西汉初年供奉苏仙的草祠。南禅寺现在的建筑应该是近年重建,历史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
南禅寺
从南禅寺山门出来,看到门前空地上有许多当地人在品茶闲谈,也有一些游人在此小憩。顺着山坡往下走了有好几十米,自己突然问自己:“屈将室”在哪,我是不是错过了?赶紧停下脚步问一位当地老者,老先生指指南禅寺说:在上面。掉头返回南禅寺,从东面的月亮门出来,一眼就看到了屈将室的指示牌。
屈将室
屈将室位于南禅寺东侧的一栋建筑内,正式名称为“张学良囚禁地旧址”。1937年12月28日,囚禁中的张学良将军被押送至此,前后度过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此前,张学良将军先后被软禁在南京、奉化、黄山、萍乡等地,郴州苏仙岭是他的第六处囚禁地。
屈将室大门
旧址的门开在离地很高的地方,需要登上二十几个台阶才能到达门口,门两侧有一副对联“请战有功当年临潼已兵谏;爱国无罪此日南冠作楚囚”。旧址包括3个房间,其中两个被辟为“张学良生平事迹陈列”展,通过“关东骄子”、“执政东北”、“兵谏西安”和“幽禁岁月”4个部分介绍了张学良不平凡的一生。另一个房间复原了当年张学良将军居室的场景,一架挂着白色幔帐的木床是室内的主要陈设。张学良将军在苏仙岭的时间段正是一年四季最冷的时候,苏仙岭之巅的温度肯定更低,这一定让冬季住惯了热炕、暖炉屋子的他非常难过。
少帅手迹
在张学良将军居室墙壁上的一个镜框里镶着一张拓片,内中文字为“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说明文字说,这是张学良将军在苏仙岭时留下的题壁的拓片,原迹现已不存。我对说明文字中的说法存疑。所谓拓片一定是来自碑刻,或文字,或图案,而张学良将军当时在苏仙岭即使留下了题壁文字,大概率也是墨迹,甚至是刺刀、匕首之类留下的刻画痕迹,之后更不会有人去依字镌刻。既然没有镌刻后的文字,何拓之有?为历史人物攒材料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想当然,更不能臆造。
鹊仙桥
参观完屈将室,开始下山。前面是一个叫鹊仙桥的景点,名字的灵感自然是来自秦观的另一著名词作《鹊桥仙·纤云弄巧》”。可惜鹊仙桥的造型过于现代,与秦观的词不太搭。
鹊仙桥是上山摆渡车的终点,刚刚上来的一群游客把一家“蜜雪冰城”小店围上了好几层。口干舌燥的我也去凑热闹,扫码付款半天也没见店员喊我的号。侧身挤进去问女店员,店长模样的男青年闻声大喊:赶紧给这位大哥付了!女店员问我:要不要冰?我回答说:少冰。我身后一个小姑娘低声和她的男朋友交流:大叔还知道少冰呐。我心里暗笑,总共我也没喝过几次这种茶饮,“少冰”还是几天前在岳麓山“茶颜悦色”刚学会的。
石阶路
一边喝着茶饮,一边循下山的路。在下山的石阶路起点看到一块宣传中国女排的牌子,说中国女排在郴州集训的时候每天都要爬苏仙岭,最快的队员只需18分钟就可以登顶。已经下了差不多有100个台阶,回头看一个刚刚走过的景点指示牌,发现飞升亭和飞升台好像被我错过了。苏仙岭的景点指示都是按照上山的方向设置的,从山上往下走会觉得别扭。
飞升亭
飞升亭为一座带回廊的重檐攒尖顶方亭,亭内四周封闭,内中空间供奉少年苏耽和仙鹤。亭联“乡园不见重归鹤;姓字今为第几仙”为唐人元稹《七律·橘井》中的颔联。
飞升台
亭前崖壁上有一块凸出的巨石,巨石上隐约可见一个巨大的足印,这就是飞仙石,当年苏耽就是从这块石头上乘鹤飞升上天,成为神仙的,只是巨大的足印与小巧的苏耽不太匹配。估计是怕有人也去飞升石上尝试“飞天成仙”,在亭子和飞仙石之间拉起了铁链,并有警示牌提醒游人不要跨越,但还是有一位老兄跨过铁链去石头上观瞧,让我好不紧张。
棋盘石
离飞仙石不远,还有一块上面刻有围棋棋盘的大石头,称棋盘石,相传苏耽常在这里与仙人们下棋。棋盘上有一个小洞,据说是苏耽与仙人们下棋时因输棋生气用棋子砸出来的,可见当时的苏耽修炼还未到家,身上还有凡人小心眼、小脾气的弱点。
下山路
继续沿石阶路下山,不时与登山者擦肩而过。这些登山者以青年人为主,也有带着孩子的父母。因是星期天,景区里有许多小学生。这些十几岁的孩子,精力充沛,步履矫健,在石阶路上追逐打闹,如履平地。每当听到身后有孩子们跑来,我都赶紧站到路边看着他们跑过去,生怕他们不小心撞到我这个老同志,把我撞散架了。
蓬莱在望亭
不远处石阶路中央现出一座石砌牌坊,走进细看方知是一座供来往行人休息的凉亭,我刚才看到的是它的山墙。凉亭以花岗岩砌筑,硬山顶,覆小青瓦,正脊上装饰有宝葫芦状脊刹,两端拱券式门洞上方分别嵌“蓬莱在望”和“仙阙可攀”石额。从旁边的说明文字上知道,此种凉亭在苏仙岭上应该有好几座。为对同类凉亭加以区分,下山方向的第一座凉亭被称为“蓬莱在望亭”,第二座凉亭则叫“初登仙境亭”。
初临仙境亭
一道龙墙把我引入一个依山而建的小院子,看说明牌知道,原来这里就是著名的“三绝碑”的栖身之地。院内山崖前筑有秦观坐姿铜像,背后崖壁所嵌石碑即为“三绝碑”。史载,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秦观因被新旧党争波及,“编管”郴州。所谓“编管”,就是管制流放。
三绝碑亭
翌年春天,苦闷的秦观在凄清的旅舍里,写下了《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秦观病死在奉旨北还的路上。与秦观有师生之谊的苏轼在秦观死后重读该词,感慨万千,为该词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
三绝碑
大书法家米芾敬仰秦观和苏轼的为人,同情他们屡遭排挤和打压的遭际,将秦观的词、苏轼的跋语和自己的按语“秦观辞,东坡居士酷爱之。”汇聚一起,书成一篇,词、跋、书均出自名人之手,是为“三绝”。
秦少游铜像
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秦观的女婿范温专程来到郴州寻访岳丈的足迹,在好友、时任郴州知军阮阅的安排下入住尚在的郴州旅舍。为纪念岳丈,范温将米芾手书的秦观词、苏轼跋语制成木匾赠于旅舍。因秦观自号淮海居士,故该匾时称“淮海匾”。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新任郴州知军邹恭偶然看到“淮海匾”,喜爱非常,竟致“把玩不置”,也就是爱不释手。为使更多的人看到这件“三绝”作品,并使这件“三绝”作品永存后世,邹恭随即着人将该作品按“淮海匾”原大镌刻于苏仙岭崖壁上,苏仙岭始有“三绝碑”。
“三绝碑”旁边崖壁下有一座单檐歇山卷棚顶曲尺形小亭,亭内崖壁上紧挨着镶嵌了两块石碑,一为陶铸1965年3月来郴州检查农业生产工作时步秦观词韵写的那首《踏莎行》手迹;一为长沙籍书法家周达书写的陶铸词。
陶铸踏莎行
既然已经有了陶铸手迹,且陶铸的字也有相当的水平,为什么还要请书法家另写呢?关于个中缘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陶铸词刻石在“文革”中被毁坏,所以才在1982年请书法家另写再刻。但1988年陶铸夫人曾志来苏仙岭时告诉陪同的郴州同志,陶铸当年的手稿尚在,并在返京后将手稿复制件寄给了郴州有关方面。郴州方面在重刻陶词的同时,仍然保留了书法家的刻石。另一种说法则说,陶词经胡乔木润色后有较大改动,现在将陶词原稿和书法家书写的最后改定稿并列刻石是为了体现改词的创作过程。不管怎么说,秦观《踏莎行》800多年后的另一首《踏莎行》也称得上是一段佳话。
白鹿洞
从“三绝碑”下行不远,就是苏仙岭的另一处名胜——白鹿洞。白鹿洞为一洞口大致呈三角形的天然石洞,从洞口到内里逐渐倾斜,进深应该不超过20米。相传,西汉初年,郴州城东一位潘姓姑娘遇仙而孕,10个月后生下一个男孩。因是未婚生子,乡邻们的闲言碎语让潘姑娘的母亲不得不将男孩遗弃到附近牛脾山的桃花洞中。几天后,想念孩子的潘姑娘来洞内看望,发现有一只白鹿正在为男孩哺乳,一只仙鹤正展开双翅为男孩御寒。潘姑娘不忍再弃,遂将男孩抱回抚养。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苏耽。苏耽成仙后,牛脾山改称苏仙岭,桃花洞易名为白鹿洞。
白鹿洞
洞口及洞内石壁上有多处石刻。洞口右侧“白鹿洞”大字刻石旁的一行小字“乾明寺小憩而”应该不完整。有资料说,“白鹿洞”3个大字为上个世纪80年代新刻,而原来这个位置上有唐懿宗朝宰相刘瞻的题刻,不知道那“乾明寺小憩而”几个字是不是刘瞻题刻残留。
赵昌言碑刻
洞口内壁左侧的“浚仪赵昌言、永嘉宋仲温、吴郡郑处厚、并门张仲处,祷雨憩此。”刻石时间为“淳熙壬寅季夏四日”,也就是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农历六月初四,是白鹿洞现存年代最早的刻石。该刻石左侧还有两块小的刻石,上面一块为“道光戊戌秋后日,镇海胡在洪至此。”是典型的“到此一游”题刻。
大沩山刻石
下面一块为“大沩山人胡万本由仙岭题名至此,□仙桃十二枚。峕(时的讹字)道光十八季(应为年字误刻)六月”。其中,“仙”字前面的字不可识。洞外左侧石壁上的“康熙丁卯六月廿日奉天陈邦器、程式伟、许邦福、刘自弘、马之骧、陈于钦、顾褆携释德捷祭偈祷雨憩此。”刻石中的第一位陈邦器,在清康熙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682年—1685年)曾任郴州知州,文中的“释德捷”应该是一位僧人。洞外石壁上还有多块刻石,但均漫漶不清,识别困难。
陈邦器刻石
上述刻石及“三绝碑”和飞升台附近的几块刻石,统称为“苏仙岭摩崖石刻群”,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诗文照壁
在白鹿洞旁边的一堵大理石照壁上,刻有两首与白鹿洞有关的古诗,其一为北宋阮阅的《白鹿岩》:“风驭云轩鹤羽轻,野麋尝此望霓旌。当初岩下藏身处,依旧春来草自生。”阮阅为舒城(今属安徽)人,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宣和二年(1120年),知郴州;工诗,尤擅绝句,时称“阮绝句”,有诗集《郴江百咏》传世。其二为清代张九镡的《白鹿洞》:“攀绿不可尽,翩然忽已下。回头苍翠浓,秋阴堕深野。孤洞锁岩根,飞泉滴檐瓦。登楼更凝望,岭色剩残赭。城低饮落虹,桥横截犇马。遥骖鸾鹤群,逸典共潇洒。”张九镡为湘潭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时年已经60岁;诗文结为《笙雅堂集》。
郴州旅舍
白鹿洞下面不远是桃花居,庭院大门门楣上悬挂着“郴州旅舍”的匾额,内中是秦观事迹展览馆。其中一个房间试图用一些老家具布置成当年秦观所住客舍的模样,实在没有必要。
苏母居
与桃花居隔溪水相望的,是一个新建的景点——苏母居,也就是苏耽母亲的居住之所。这里除建有一座仿古住宅外,还凿有一眼井,种植了不少橘树,以求与传说中的“橘井泉香”相契合。
福路
出苏母居沿方砖铺就的游道往景区外面走,发现道路中间的一溜儿方砖上都有一个形态不同的“福”字。路边的说明牌告诉游人,这条路叫“福路”。临近景区大门的区域有许多人造的岩体,岩体上也镌刻了不少大大小小、不同字体的“福”字。苏仙岭把“天下第十八福地”的功课算是做到家了。
“福”字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