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
传统车企赖以为生的燃油车时代,正在被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快速取代,而以丰田、本田、日产为代表的日本车企似乎成了这场革命中最大的“掉队者”。
2024年,日产净利润暴跌94%,全球裁员9000人,削减20%产能,CEO自愿减薪一半。丰田利润下滑15%,本田电动化迟缓,马自达陷入艰难境地。
市场份额被挤压、产品被质疑、技术被超越,日本车企真的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
2024年,是日系车企被新能源浪潮冲击最惨烈的一年。
从全球市场数据来看,日本车企的处境已不能用“艰难”形容,简直可以说是被团灭。在中国市场,日系车销量同比下降25%,即使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欧美市场,也未能幸免,销量一路走低。
同时,新能源车高歌猛进,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销量强势,在技术上全面领先。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实现了低成本与高安全性的兼顾,续航超越同级别车型。而日系车企坚持的传统电池技术,既贵又笨重,根本无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消费者早已变了需求,智能化、电动化成为了买车时的硬核指标,可日系车依旧在讲“省油”和“耐用,这些曾经的优势,放在今天不再是优点。
就拿丰田推出的电动SUV bZ4X来说,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型,智能化得分低,市场反响平平,上市后销量表现不尽如人意。
日产的聆风本来是电动车的先行者,却因为研发停滞不前,早早被市场淘汰。
匠人精神曾帮助日本车企构筑起坚固的品牌壁垒,但如今,这种求稳的心态俨然成了最大的绊脚石。
日产坚持镍钴铝电池,导致成本高企;丰田对混动技术执念太深,在新能源转型上犹豫不决;本田对欧洲新能源补贴反应迟钝,错失了开拓市场的好时机。
与此同时,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品牌以灵活的价格策略和用户体验拉拢了大批年轻消费者。
蔚来的自动驾驶辅助、特斯拉的OTA升级,比亚迪的智能座舱,这些实用又炫酷的功能彻底改变了消费者对汽车的期待。
你会发现,现在买车的人根本不在意这辆车能开多长时间,能不能“跑100万公里”,他们更在意是否有自动驾驶、续航能不能一次过千。
其实不止技术落后,日系车企连价格战也打不赢。
在中国市场,比亚迪秦EV直接把价格拉到了10万元以下,日产轩逸不得不降到7万元以求销量,但即使降价,也无法挽回消费者的流失。
更糟糕的是,这种拼价格的模式对日系车来说几乎是致命的。因为它们的生产线维护成本高、技术迭代慢,降价的背后只能是利润的进一步稀释。丰田、日产等车企利润的断崖式下跌,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锂、钴、铝等电池核心材料价格飙升,加剧了传统车企的生存压力。而日本车企在全球供应链中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生产效率远远赶不上中国车企。
比亚迪在磷酸铁锂电池上技术成熟,掌握着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这种全链条优势让它的成本比传统车企低了至少30%。
也就是说,同样的一辆电动车,日系车企即使拼了老命,价格也要比中国车贵出好几万。
此前,数据造假丑闻彻底击垮了消费者对日系车“严谨工艺”的信任。
2024年,多家日系车企因为在车辆测试中造假被曝光,虽然日产没有直接涉案,但这仍然连累了整个日系品牌的口碑。
消费者对它们的印象不再是“可靠”和“放心”,而是“老旧”和“不可信”。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更是新能源车企的主战场。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已突破1000万辆,渗透率高达27%。无论是技术还是规模,中国车企在这里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已经开始进军东南亚市场,这些曾经被日系车垄断的地区,如今正在被新能源品牌逐渐蚕食。
面对这样的市场局面,丰田计划推出更多电动车型,但在智能化技术上投入不足,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
日产则通过裁员和削减产能来降低运营成本,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
日系车企的传统打法在新时代已经很难奏效,如果它们不能快速调整技术方向、提高产品竞争力,将难以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翻身。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重新洗牌,新能源车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曾经的老牌车企现在需要回答一个残酷的问题:是革自己的命,还是等着被时代淘汰?
对日本车企而言,它们曾经通过匠人精神赢得全球市场的尊重。
但现在,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哲学却成为了一种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障碍。
消费者已经改变了自己的偏好,日系车企再不行动,天可能真的要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