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出土一古墓,杨志死得太惨,学者:《水浒传》的伟大不容污蔑

汉史钩沉 2019-12-01 18:09:27

《水浒传》,是四大名著中,最贴近平民百姓的读物,它的核心是“官逼民反”、“替天行道”。可是,一些人故意忽视了“官逼民反”的著作背景,只是片面的解读“替天行道”的局限性,以偏概全,将《水浒传》刻意解读成——一群恶霸流寇的故事。对《水浒传》进行大肆攻击,若是如此,那施耐庵何必费尽心血,写一本“恶霸流寇”的颂歌?而且,宋江等故事的形成,也非一人所为,从宋代就不断扩编,最终成为《水浒传》,这又该如何解释?河南出土的一座古墓,一段“杨志”之死的记载,写尽了《水浒传》的本质。

公姓杨氏,讳志,邓州淅川人,世业耕桑,性刚烈。年十六因伤人亡命充军伍,后以战功补,官至武德郎閤门宣赞舍人。 ——《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

墓主人姓杨名志,邓州淅川人,家世清白、世代耕桑,性情正直刚烈。16岁那年,杨志有了人命官司,之后在军中将功补过,升到了武德郎閤门宣赞舍人之职。这位“杨志”,是一位宋代武将,他不等同于《水浒传》的杨志,是杨志的原型之一。因为,《水浒传》的108将,是从宋代说书、话本,一点点丰富的,施耐庵只是最后的集大成者,杨志的形象也是一点点增补的。

梁山好汉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宋代的《宣和遗事》,宋代流传的最早一批故事是:“杨志卖刀”、“晁盖智取生辰纲”、“宋江怒杀阎婆惜”。杨志,就是从宋代起,作为一个官家的受害者,一点一点的融入不同时期故事,最后成了“水浒第一冤大头”。《水浒传》中的杨志,是“杨家将”后人,他武力超群,一心效忠大宋朝廷。可是,先是护送“花石纲丢失”,后是“生辰纲丢失”,卖刀的杨志一度被泼皮牛二侮辱,最后被迫上梁山。武力超群的杨志,被大宋朝廷用来干了什么?1.护送宋徽宗喜爱的花石纲、2.护送梁中书行贿的生辰纲,别人是国富民强,富足的宋朝反而羸弱,为辽、金所欺辱,不是没有道理的。

公勇敢超绝,/收勋有素,上皇尝召见嘉之,曰:胆勇过人/可尚独领雄兵,敢战遇敌无不先锋。——《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

这位“杨志”将军,作战英勇,胆气过人,立下了许多功勋,皇帝都召见并嘉奖了他。可以说,宋朝“杨志”,是不可多得的良将。与此对应的,《水浒传》中的杨志,身为杨家将后人,武举出身,也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十足良好的自身条件,可他们的下场就让人哀叹了。

靖康初,/大军攻太原,都统王渊率师往援时,公受/制于渊,不意缘私憾虚坐失利。越明年八月/二十二日例置之以法,享年五十有五。识与/不识,闻者莫不痛悼。 ——《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

靖康初年,金兵攻打太原城,都统治王渊率军支援,“杨志”归属王渊统领。此次援助太原的行动,宋军战败,两人结下私仇。第二年,“杨志”的上司王渊,因私仇将“杨志”军法从事。人们听说“杨志”被杀后,见没见过面的,都感到非常心痛。

秦是时忝预麾下,同诸/将火其尸倍骨而归,后闻朝廷,知渊以私隙见害,就死无辜,后复降渊罪。赠公前件官。/公无嗣。夫人马氏,宋州人,止一女被虏,不知/所在。 ——《故赠登州防御使杨公墓碣》

马秦是“杨志”的部下,在他被杀前不久前,才转进“杨志”麾下。将士们感念“杨志”的品行,一起“火化”了“杨志”,马秦带着他的尸骨还乡。后来,朝廷查明,王渊是因私仇害死的“杨志”,就处罚了王渊,追封“杨志”为登州防御使。“杨志”死后,家中无子,只有夫人马氏和一个女儿,那个女儿最后还被掳走,不知所踪。杨志身处乱世,多有战功,甚至受到过皇帝召见,却落得个女儿被掳,一家绝后的下场。若非部下马秦等人,感念旧恩,将其下葬,恐怕早成了孤魂野鬼。

这就是《水浒传》,梁山好汉的创作背景:杨志武功不高吗?拒绝王伦的邀请,一心报效宋廷,杨志不忠吗?可他还是走投无路,被逼上梁山,这就是“官逼民反”。这位宋代的“杨志”,悲惨的一生,只是“靖康之耻”前的一个时代缩影,无数人的命运同样如此悲惨。从宋代《宣和遗事》中的“杨志卖刀”,后人一点一点,融入了“杨家将”、“青面兽”等元素,最终成了《水浒传》,108将中的青面兽杨志。

《水浒传》,正是宋朝到元末明初,无数各阶层百姓民众凄惨一生的综合描述,它反映的“官逼民反”,绝不是空穴来风。施耐庵创作的主旨,也同样歌颂的是英勇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具体体现是“替天行道”。这个“替天行道”,只是当时时代反抗的手段,它具有历史局限性。如果,今天用《水浒传》表象中的“替天行道”,抨击背后实质性的反抗精神,那和买株还珠有什么区别呢?

对待历史,不能总是盲目的批判,必须与当时的时代相结合,否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的本质是不断进步的,比如: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秦汉时期,贵族衰落、世家崛起;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世家衰落,宋朝士大夫崛起等等。“贵族”——“世家”——“士大夫”,这个受众范围是越来越广,世袭性越来越差。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大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特权终将不断缩小范围,而平等追求幸福的权力,将会深入人心。

我们不能舍本求末,《水浒传》等名著的阅读,要结合历史知识,才能体会到跨越近千年,依旧不朽的思想真谛。大思想家李贽,就赞美《水浒传》是“心会”之作,有“狂禅”之风,这是受“阳明心学”影响的评价,一样有局限性。但这些局限,都不妨碍《水浒传》成为经久不衰的“四大名著”,名著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当然有善有恶。如果要苛责的寻找100%的善,那能找到的只是“鸡汤”了,可“鸡汤”一时爽口,必不能传世。因为“鸡汤”,只是在时代的本质中,选取了最爽口的一小部分表象,盲人摸象的片面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0 阅读: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