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大将粟裕为何仕途不顺?陈赓:不受欢迎的两种人他都占!

昭文馆知事 2024-10-18 11:28:20

尽管陈赓和粟裕直到1947年才首次相见,可英雄相惜的他们,却很快成为了挚友。

建国后,两人又一同在总参谋部有过几年的合作,这更使得他们成为了推心置腹的莫逆之交。

后来当粟裕仕途坎坷不顺,1958年时被调离总参谋部时。

陈赓还劝诫他说:古往今来两种人最不受欢迎你都占了,为何陈赓大将会这么说呢?

粟裕大将“三次擅权”,均遭上级批评

粟裕大将在开国初期受到了重用,1951年开始,他便在总参谋部工作,三年后升任为总参谋长。

可从1955年开始,粟裕就频繁遭到上级的“批评”,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三次擅权”行为。

第一次是1955年6月,当时我解放军正在策划解放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作战方案。

早在几个月前,粟裕就和总参一起制定了先打马祖的计划,也得到了中央军委的认可。

但福州军区准备了几个月时间,却仍不见动作。

于是6月18日,粟裕和时任副总参谋长的陈赓,就向福州军区副司令皮定钧询问情况。

当得知准备工作还未完成时,粟裕就先同皮定钧商议起攻打的方案。

粟裕认为做好同时攻打三岛的准备,但攻击时要选择最小、最弱的岛。

可皮定钧等人会意错误,将“全面准备”听成了“全面攻击”,认为难度太大,所以向彭总提出该计划的现实困难。

这件事很快引起彭总和中央军委的重视,毛主席更是直言:这种大事不经中央同意就讨论,是非常不正确的。

随后,粟裕不得不针对此事作了书面检讨,风波才逐渐平息。

第二次发生在他出访苏联时期。

粟裕在参观完苏军各地后,对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职责划分,产生了好奇。

于是在同苏军总参谋长会面时,提出想了解对方两者职责划分的具体材料。

尽管粟裕这是出于好心,因为当时我国国防部和总参的职责划分不太明确,总参需要负责的东西过多。

粟裕多次向上级请示如何解决该问题,但我国领导人对此确实不太清楚。

因此有领导也曾跟粟裕提过可以问问“人家”。

可这无疑是忽视外事纪律的行为。

要知道,按照国际惯例,外事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最高领导人。

即便是他自己询问,,显然粟裕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经过几次误会之后,呈报到主席面前就成了以“总参名义”批准。

因为此事,粟裕便再次做出了自我检讨。

作为莫逆之交的陈赓大将,对粟裕的遭遇也并不意外,他也曾对粟裕作出了“不受欢迎的两种人你都占了”。

陈赓为何作出这样的评价?他的评价又有什么根据呢?

陈赓评价粟裕太精准,一语道破天机

从“三次擅权”不难看出,粟裕大将有着“不惟上、只惟实”的品德。

这样的品德让他在工作、打仗时总能有着异于常人的表现,却很难受到上级喜欢。

但陈赓不仅没有和他疏远关系,反倒多次帮其仗义执言,也经常去军事科学院看望他。

在一次聊天过程中,陈赓还特别对挚友分析起他的性格:

自古以来有两种人的处境最为危险,第一种是手握大功劳的人,第二种则是对上级不够尊重和迎合的,而你老兄把这两样都占了。

其实这点,在解放战争时期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甚至公开质疑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命令。

那是1948年年初,当时我解放军在中原地区有刘邓、陈谢以及陈粟三路大军坐镇,与国民党军队形成对峙之势。

当时粟裕就认为三路大军可以互相配合,在中原地区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并向党中央发出了建议。

可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则认为,应该进一步把战火烧向国统区腹地,因此想派一支部队南渡长江开辟新战线。

考虑到粟裕在华南作战时的出色表现,党中央命令他率领三个纵队南下。

粟裕却对党中央的命令产生了质疑。

因为他早在1944年时,就曾带领新四军第一师渡江南下作战,深知无后方作战的艰难。

于是他一边积极准备着南渡事宜,一边向陈老总等人陈述南渡的利弊,在陈老总的鼓励下,他又多次向中央致电。

可考虑到当时的全国战局,毛主席让他和陈老总赶赴党中央进行说明。

最终经过他的详细分析,才说服毛主席和党中央暂缓南渡计划。

党中央还派出朱老总和他们一起,前往中原动员战士们准备打大仗,并同刘邓大军一起发动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

这两大战役不仅彻底扭转了中原地区敌强我弱的局势,也为日后淮海战役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主席对他的表现非常满意,违抗党中央命令的事情也就没再追究。

只不过当时是战争时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合情合理。

可在新中国还是应按照上级规定行事,认真做好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显然粟裕将军在这方面的修为还需要更进一步,作为好友的陈赓忍不住提醒他。

结语:

粟裕大将绝对算得上百年难遇的帅才,对待战争和工作都足够认真负责,这才能收获“净打神仙仗”的美誉。

不过因为性格方面的原因,建国后他的仕途并不顺利。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一直关心着国防事业,真正做到了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