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趋势

王匡面向长三角 2024-07-13 13:50:46

乡村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乡村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可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其次,乡村产业是乡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新兴产业,可以推动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强乡村经济的内生动力。最后,乡村产业是传承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发展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等产业,可以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包括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产业体系发展滞后、经营主体赋权分散以及农户市场关系松散等。

1 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

农民收入增长受限

乡村产业融合主要以农业为依托,但当前存在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特点,导致农业产业链短,产品转化能力不足,非农产业割裂,乡村产业融合过程中侧重经济功能,生态、文化等其他重要功能拓展不够,从而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产业融合发展不充分的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渠道。这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制约了乡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产业融合功能开发与激活不足

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在农民增收、协调发展以及产业融合功能的开发与激活等方面存在短板,制约了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功能的开发与激活不足,意味着乡村产业未能充分利用其潜力,未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不仅影响了乡村经济的效率,也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2 产业体系发展滞后

科技支撑动力不足

乡村产业存在对传统要素投入依赖高,产业集中度低,科技贡献率不高,乡村振兴所需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科技支撑动力不足是乡村产业体系发展的关键瓶颈。缺乏科技创新和技术支持,限制了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影响了乡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人才培养与供给不足

当前农村发展人才仍然欠缺,尤其是在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和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等方面。人才培养与供给不足是乡村产业体系发展的另一大挑战。缺乏专业化、技术化的人才,使得乡村产业的竞争力不足,影响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经营主体赋权分散

利益联结方式单一

现阶段,产业经营主体结构多以传统形式出现,经营主体间的利益联系仍然较为松散,合作形式也比较单一。利益联结方式单一,导致经营主体间的合作不够紧密,影响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限制了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

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占比不高

产业融合主体间采取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的占比仍然不高。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占比不高,意味着乡村产业未能充分利用合作关系的优势,影响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限制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

4 农户市场关系松散

市场衔接能力较弱

当前小农户的市场衔接能力仍然不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市场衔接能力较弱,导致小农户难以有效应对市场变化,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收入的增长,限制了乡村经济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市场交易成本较高

小农户由于自身生产要素制约,难以形成规模生产水平,导致市场交易成本较高、市场交易能力较弱。市场交易成本较高,影响了小农户的市场竞争力,限制了乡村经济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

乡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加强产业融合、提升科技支撑、优化经营主体结构、加强人才培养、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加强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之一。通过将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打破传统产业的界限,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例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等。这种产业融合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产业融合还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减少对单一产业的依赖,降低市场风险。

提升科技支撑

科技支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此外,科技支撑还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农业品种和种植技术,为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优化经营主体结构

优化经营主体结构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可以推动经营主体间的合作与联合,形成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这种经营主体结构的优化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了乡村产业的竞争力,还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还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村经济的均衡发展。

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农民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直接影响到乡村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通过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能力,可以培育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这支队伍将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为乡村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靶向引进人才:通过科技小院、乡村CEO、农科院专班等项目推动城市人才向乡村流动,特别是引进熟悉网络销售、乡村“三产”开发的新型创业人才及致力于解决农产品生产难题的高校科研团队。

吸引本地劳动力返乡就业和创业:加强针对县域产业发展的协调组织建设,加大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力度,通过专业培训、企业实习、专家指导等方式为创业者及相关人员提供交流学习机会。

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注重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创新社会化服务供给:发挥各类主体优势,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高效整合现代农业要素,推动城乡资源融合发展,助推乡村产业发展。

完善市场机制

完善市场机制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增加农民的市场收入。例如,通过发展农村电商、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新型流通业态,可以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完善市场机制还可以促进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公正、透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包括特色农产品开发、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拓展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

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

通过挖掘和利用乡村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特色农产品开发模式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发挥地域特色,打造特色品牌,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

通过加强农产品从种植到销售各环节的关联,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实现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和农民收入增长。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经济全面振兴。

农业多功能拓展模式

通过发挥农业的生态、人文与社会功能,开发农业多功能,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和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农业多功能拓展模式可以有效利用乡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通过拓宽产业组织的发展空间、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产业布局,实现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和农民收入增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可以有效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经济全面振兴。

当前,乡村产业发展正朝着多样化、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数字化的趋势发展,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多样化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产业结构将出现多样化的趋势,非农产业比重不断提升。这意味着乡村不再仅仅依赖传统的农业,而是发展出包括服务业、手工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从而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

融合化趋势

推进乡村产业融合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包括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的附加值,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集群化趋势

产业集群化是当今世界产业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建园、构链、组群等方式加速发展。这种趋势有助于形成规模效应,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集中利用和环境保护。

生态化趋势

产业生态化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求乡村产业发展走上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乡村产业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趋势

产业数字化是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数字化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乡村产业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