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老首长刘培善,宋清渭将军在晚年时曾多次提起:
“如果没有他的重批,就没有后来的我。”
图|宋清渭将军
宋清渭将军是1944年参加革命,在渤海区青年干部训练班培训,并被分配到军区工作,后来参加了八路军。
1947年春,渤海军区部队组建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刘培善任副政委(政委是渤海军区党委书记景晓村,未实际到任),那时的宋清渭将军也在华野十纵,任13团9连副指导员,从那时起,宋清渭就成为刘培善将军的老部下。
就在刘培善将军去世十多年后,宋清渭将军凭借自己的努力,担任了济南军区政委,党委书记,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又晋升为上将军衔。
一刘培善将军任福州军区政委时,宋清渭将军正任军区党委秘书,他也是刘培善将军的专职秘书。
也就是在刘培善将军身边工作期间,宋清渭感受到了他身上的严格。
事实上也是战争年代沿袭下来的习惯,刘培善将军不仅对身边的人要求严格,对自己同样很严格。
1947年华野十纵刚成立时,刘培善身上的担子很重,当时机要科开党的小组会议,循例分管机要科工作的刘培善要参加党小组会议,但那时部队工作非常多,一个人恨不得分成两半来用,机要科的同志们也是看刘培善工作太忙,所以一开始就没通知他。
图|刘培善将军
可后来刘培善知道情况后,当即跑来将机要科的干部战士批评了一顿:
“为什么不通知我?是不是我就可以特殊?在党内没有什么首长,都是一样平等的。以后开会一定不能不告诉我,如实在不能来我就请假,无故不来是应受批评的。”
在机要科首次党小组会上,刘培善主动要求大家批评自己,并询问是否有反映自己的问题,当时机要科还不熟悉这位首长的工作作风,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第一个开口说话。
刘培善不耐烦的指着身旁的刘德元说:
“你先开个头。”
刘德元心里有些紧张,慌得吞了一下喉头,然后才说:
“您从南方部队刚来不久,大家对您还不熟悉,只听到人说:看您的样子很严肃,眼睛瞪得大大的,有点可怕,不敢同您接近,其他还没听到过,以后听到再向您汇报吧!”
刘培善参加过南方三年游击战争,原来是在华中军区,是解放战争初期,罗荣桓带走了山东军区主力后,刘培善才跟着华中野战军部队来到山东,彼此不熟悉也是情有可原。
图|1948年10月,济南战役后随部队休整,时任华东野战军10纵队连政治指导员的宋清渭
不过,听了刘德元的话,刘培善猛地抽了口烟,摇头反驳他:
“不是汇报,是听批评意见。”
“我的样子嘛,是不大好看,是妈妈生成的这个样子,恐怕难改了吧?能怪我吗?”
听了这句幽默的话,在场的大伙一下子笑出声来,众人这才了解到,刘培善将军外表虽然严肃,但内心其实也很柔软,他只是对工作要求严格,对事不对人而已。
宋清渭也是后来才了解到这些情况。
尽管如此,刚担任刘培善秘书的宋清渭,确实也有很多不适应。
二一次,刘培善要下部队视察,命令宋清渭赶一篇材料出来。
接到命令的宋清渭不敢怠慢,连夜整理出来一份上万字报告,并且反复确认无误后,才送到刘培善手中,本来以为首长会满意,不料没过一会儿的功夫,刘培善就黑着脸把他批评了一顿:
“你这是怎么搞的?我要是不仔细审一遍材料,就要去闹笑话了!”
宋清渭问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是材料中有多处细节上的错误,被老首长看出来了。
在了解到刘培善严肃认真的办事风格后,宋清渭更加仔细。
图|1955年9月,在福建军区机关时留影
又有一次军区党委会议,宋清渭负责撰写一份报告,大约也是因为有了前车之鉴,宋清渭不敢怠慢,写成后连着检查了20多遍才又交付到印刷厂打印,并连夜将报告送到刘培善手中。
然而没想到的是,刘培善仍然把他叫来批评了一顿。
原来,就在这份报告中,文章中有一句是“产生问题的原因”,可因为印刷工人排版问题,结果给弄成了“生产问题的原因”,这一字之差,最终的结果也是天差地别,也无怪乎刘培善将军生气。
宋清渭被首长批评了半个多钟头,心里也有些委屈,但他并没有说出来,事后细细一想,问题也确实出在他这里,如果他能够在报告付印好后再仔细检查一遍,或许问题也就不会再有了。
经历过两次教训后,宋清渭在工作上愈发认真仔细。可接下来的一件事,却让宋清渭又挨了一顿批评。
1959年,中央在北京召开军委扩大会议,要求全国各大军区主要领导干部出席会议。
当时,福州军区炮兵部队四位首长也都接到了通知,要求到北京开会,但刚走到上海,准备转车到北京时,接到了宋清渭打来的电话:
“你们返回福州吧,总政治部又通知了,大军区的炮兵领导不必进京。”
图|1987年7月,在某装甲师检查工作并检阅部队
本来宋清渭做得并没有错,当时总政治部在通知中的确有这一条,但是坏就坏在,宋清渭没有通知军区首长,时任福州军区政委的刘培善刚乘飞机到北京,下来后却没看到军区炮兵部队的领导,从宋清渭口中得知实情后,刘培善气得大怒:
“他们已经在路上了,哪有半路折回去的道理?你一个小小的秘书,有什么权力赶人家走?”
宋清渭这才得知,原来刘培善之前专门就此事请示过中央,得到的指示是,福州军区炮兵部队几位领导干部被特批允许进京参会。因为事先缺乏沟通,这才导致了问题。
宋清渭立即去打电话通知,这才又将福州军区炮兵部队几位领导叫了回来。
虽然是亡羊补牢,但宋清渭的心里很不好受,特别是对于一个才30多岁就出任军区党委秘书的年轻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一连几天,宋清渭心情都很沉重,特别是见了满脸严肃的刘培善,总是下意识的躲闪。
刘培善也知道宋清渭还没走出心里那道坎,于是特意在一天深夜,特意找他来做思想工作。
“你可是立过战功的,希望你能正确认识错误,正确对待批评,但不要从此一蹶不振,要经受住挫折。”
也是这些话,让宋清渭眼前豁然开朗。
三宋清渭将军也是一位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兵,特别能打仗,也打过许多硬仗,胸前后背都是弹痕。
1948年春,昌潍战役期间,时任渤海军区十三团三营九连副指导员宋清渭将军参加了战斗,因为战况激烈,营指导员、连长相继牺牲,就连宋清渭本人左臀部也被炸穿,但在救护所进行了简单包扎后,宋清渭将军又命人将他抬着回到了战场,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
战后渤海军区给他记了一等功。
图|宋清渭将军
1949年5月,上海战役期间,宋清渭以连指导员身份指挥战斗(连长未到任即牺牲),为了减小炮火对上海的破坏,当时野司下令不准动用火炮、炸药,宋清渭只带着几名战士,单枪匹马走到对岸,劝降国民党军400余人,一直到晚年,将军对当时情形仍印象深刻:
“我没有执行营长的命令,可他还表扬我有胆略、有办法,还给我们记了三等功。在军第二届英模大会上,我还光荣地作了发言。 ”
这也难怪刘培善将军对这位老兵的关怀和爱护。
宋清渭将军坚持原则,个性耿直,敢于直言,是他身上最杰出的一个优点,皮定均后来到福州军区任司令员期间,对宋清渭也十分关切,曾私下里叮嘱他:
“你这个人爱‘放炮’,你要注意!有不满放在肚子里,一不要到处乱讲,二不要给上边的人打电话,三不要给上边写信。”
可宋清渭将军仍然坚持自己的习惯。
图|《宋清渭将军回忆录》
1984年11月,时任第三十一军政委的宋清渭将军参加了全军整党工作座谈会。
会议上,有人反映三十一军“反对军委规定、参与经商活动”,杨尚昆与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也对三十一军进行了批评,但耿直的宋清渭却站起来如实反映部队进驻厦门后所面临的困难:
“部队每天有数百辆车往返泉州大桥,初步匡算,军里一年至少要支付50万元以上的过桥费。军以下单位没有任何机动经费,上级又不给报销,我们怎么办?”
也正是因为宋清渭的反应,使得这一问题后来得到了根本缓解,就连余秋里也盛赞宋清渭:
“你这个军政委敢讲真话,比较实事求是,讲得比较实在,反映的情况很好。我们要提倡这种作风。”
1985年6月,宋清渭调任济南军区副政委,1987年11月又担任了济南军区政委,不久之后,中央决定恢复军衔制,宋清渭被授予了中将军衔。
宋清渭将军自上任济南军区之初,考虑到离自己家乡较近(宋清渭将军是山东陵县人),半年定下了一个规矩:
“我在任一天,绝不利用手中的职权为亲属办私事。”
图|宋清渭将军晚年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宋清渭将军的一位族侄想让自己的儿子去当兵,当时周围人都怂恿:
“这点小事不去济南找你叔,不是人家一句话的事嘛!”
在周围人的怂恿下,这位族侄带着自己的儿子,带了一点家乡的土特产到了济南,宋清渭见了老家来人,心里也很高兴,一家子嘘寒问暖,还坐在一起吃了个午饭。
就在饭后聊天时,族侄忍不住对叔叔开了口:
“叔,我这个小子念书也不行,这们大了也没个手艺,您看看能让他来当兵吗?最好是开个汽车之类的,复员之后有个手艺。”
本来这其实也不算是一件大事,但没想到宋清渭将军却勃然大怒,他将手中的报纸狠狠地往桌上一拍说:
“没出息!窝囊废!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干点什么不行?可以辛苦的干点小买卖,不行?去安心找单位上班,不行?再不济在家种大棚,搞好农业,不行?非要……没出息!!!”
一连几个没出息,训的族侄满头大汗。
到最后,宋清渭将军干脆拂袖而去,留下秘书和妻子儿女来招待。
图|宋清渭将军给家乡的题词
这位族侄后来回到老家,再也没提到济南去找叔叔的情况,还对家里的人说:
“往后你们谁再走老头子的后门,自个儿去啊,我是再也不敢去了,没把我给熊死!”
宋清渭将军退出济南军区领导岗位后,继续履行中共中央委员的职务,一直到2003年7月,中央批准其离职休养。将军离休后,仍然始终牵挂着国家大事,并几次给中央写信提出建议或者是看法。
熟悉宋清渭将军的老部下都称:
“不仅是位才华出众的领导者,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前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