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芹不幸被捕,遭受30多名日寇凌辱,日军军官竟下跪哀求她松口

霭霭波渺 2025-01-03 16:40:02

1941年的一个寒冷冬日,浙江省某小学的教室里突然闯入几名日本军人,他们粗暴地将正在授课的年轻女教师陈惠芹带走。没人知道,这位看似普通的女教师,背后却肩负着一项惊天秘密。在随后的审讯中,陈惠芹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令人不解的是,一位日军高级军官在审讯后期,竟一反常态,跪在这位饱受折磨的女教师面前苦苦哀求。这位军官究竟因何对一个中国女教师如此低声下气?

一、陈惠芹的成长与觉醒

世人皆知陈惠芹是一位抗日女英雄,却不知她的求学之路竟走得如此坎坷。

1918年,陈惠芹出生在浙江省一个书香门第。那时候,她的父亲陈长清是当地一位颇有声望的教书先生,母亲徐氏则出身于杭州一个经商世家。按理说,这样的家庭背景该让陈惠芹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可天不遂人愿,陈惠芹刚满周岁,她外祖父的丝绸生意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将徐家的绸缎庄付之一炬。这场变故不仅让徐家一夜破产,还连累了一直以教书为生的陈长清。

"养在深闺人未识",这本是旧时代闺秀的写照。可陈惠芹的父母却一反常态,即便家道中落,也坚持要让女儿读书识字。

1924年春天,年仅六岁的陈惠芹背着父亲亲手缝制的书包,迈进了镇上的启蒙学堂。从那时起,陈长清每天都要步行三里地送女儿上学。风里来雨里去,父女俩的身影成了小镇上最美的风景。

在学堂里,陈惠芹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不到一年时间,她就能将《三字经》倒背如流。教书的老夫子见她聪慧,常在课后单独指导她研读诗词歌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消息传到了小镇。十三岁的陈惠芹第一次感受到了国恨家仇。那一年,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辈读书,不为科举,当为救国!"

十五岁那年,陈惠芹考入了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在这里,她不仅接触到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潮,更结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进步同学。每到周末,她们总会聚在一起,研读进步书籍,讨论时事政治。

1935年的一个深夜,陈惠芹收到了一本《新青年》杂志。这本由地下党员秘密传阅的刊物,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从此,这位知书达理的女学生开始暗中参加进步社团的活动。

一年后的春天,陈惠芹通过同学介绍,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员李明。在李明的引导下,陈惠芹逐渐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救国之道。1936年夏,在一间偏僻的茶馆里,十八岁的陈惠芹庄重地举起右手,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组织上看中陈惠芹的文化素养,安排她到小学任教。表面上,她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女教师;暗地里,她却成了一名出色的地下工作者。每天放学后,她都要穿梭在各个联络点之间,传递着关系党组织生死存亡的重要情报。

二、地下工作的艰险岁月

说起陈惠芹的地下工作,要从她踏入那所小小的乡村学校说起。

1936年深秋,陈惠芹来到浙江省某小学任教。这所学校坐落在一个偏僻的山村,周围多是田野和竹林。表面上看,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教学点,可谁能想到,这里竟成了我党重要的情报传递枢纽。

陈惠芹的课堂总是特别受欢迎。她常常一边教授国文,一边将抗日救国的道理融入课文讲解中。每到课间,总有三三两两的学生围在她身边,听她讲述外面世界的新鲜事。

可谁又能想到,这位和蔼可亲的女教师,每天放学后都会背着一个普通的挎包,以家访为名,走村串户。她的挎包里,除了教案和作业本,还藏着关系党组织安危的密信。

1937年春天,一场特殊的"家长会"在学校里召开。陈惠芹借此机会,成功建立起了一个由十几名进步群众组成的情报网。这些表面上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了我党在当地的重要耳目。

一次,陈惠芹接到紧急任务,要将一份记载着日军部队调动的情报送往指定地点。当时正值下课时间,她一边安排学生自习,一边悄悄取出藏在课本夹层里的密信。就在她准备出发时,突然传来消息:日军正在村口设卡检查。

危急关头,陈惠芹灵机一动。她拿出一沓学生作业,将密信巧妙地夹在其中,又找来几个住在村外的学生,假装检查作业。等到天色渐暗,她带着这几个学生"放学回家",顺利通过了检查站。

1938年冬天,组织上发现当地出现了日军特务四处活动的迹象。陈惠芹立即调动情报网,在短短三天内就摸清了特务的行动规律。她随即向组织报告,使得多名地下党员及时转移,避免了一场灾难。

为了方便联络,陈惠芹在学校的宿舍里秘密安装了一台电台。她将电台的零件分散在不同的教具中,既能随时收发电报,又不易被人发现。每到深夜,当村子陷入沉睡时,她就会通过这台电台,将收集到的情报传递出去。

1939年春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搜查给地下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日军突然包围了学校,挨家挨户地搜查。陈惠芹临危不乱,趁着学生们放学回家的混乱时机,将一份重要文件缝进了自己的棉袄里。那个寒冷的夜晚,她硬是顶着严寒,在教室里批改作业到深夜,直到搜查结束。

三、隐藏的英雄事迹

可曾有人知道,就在陈惠芹被捕的前一个月,她还完成了一次惊心动魄的营救行动。

1940年深冬,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我党一名重要情报员在邻县被捕。这位情报员掌握着整个浙东地区地下党组织的重要信息,一旦他被突破,后果不堪设想。

组织上火速制定了营救计划。陈惠芹主动请缨,以探望亲戚为由,前往邻县打探情况。她在当地一所女子学校谋得一个代课教师的职位,借此机会开始了周密的调查。

通过在女子学校任教,陈惠芹结识了几位狱警的家属。她利用家访的机会,常常带些自制的点心去看望这些家庭。渐渐地,这位温柔贤淑的女教师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一天,陈惠芹得知被捕的同志即将被转移到日军特务机关。时间紧迫,她立即着手布置营救计划。她说服了一位狱警的妻子,让她帮忙带了一封家书进监狱。这封看似普通的家书,实际上暗藏了营救的具体部署。

就在转移的前一天夜里,我党地下武装突然发动了一场突袭。趁着混乱,被关押的同志成功脱险。事后,日军特务机关对这次营救行动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一切都是出自一位普通女教师之手。

陈惠芹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协助建立了一个秘密电台网络。1940年春天,组织上打算在浙东一带建立多个秘密电台,用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可是,电台零件短缺,而且运输极其困难。

陈惠芹想出了一个妙计。她利用教具采购的机会,将电台零件伪装成教学用品,分批运送到各个联络点。她还在学校里开设了一个"科学小组",借此掩护电台操作员的培训工作。

就这样,在短短两个月内,三座秘密电台相继建成。这些电台为我党及时掌握敌情,指导抗日游击战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1年初,陈惠芹又立下了一个大功。她通过细心观察,发现一个自称是商人的可疑人物。这人经常出入日军特务机关,却总是在傍晚时分到学校附近徘徊。

陈惠芹派人暗中跟踪,发现这个"商人"竟是日军特务机关的一名重要情报员。他伪装成商人,专门负责搜集地下党的情报。通过这条线索,我党随后破获了一个潜伏多时的特务网络。

这些惊心动魄的经历,陈惠芹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她依然是那个平易近人的女教师,每天准时出现在讲台上,教授孩子们读书识字。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日子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四、生死较量

1941年的那个寒冷冬日,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这天上午,陈惠芹正在给三年级的学生讲解《论语》,教室门突然被人踹开。几名日军士兵冲了进来,身后跟着一个穿长衫的汉奸。那个汉奸用颤抖的手指着讲台上的陈惠芹说:"就是她!"

原来,就在前一天深夜,陈惠芹的直属上级赵德明在一次秘密行动中不幸落网。他在严刑拷打下,将陈惠芹的身份说了出来。

当日军把陈惠芹押往审讯室时,她看到了蜷缩在角落里的赵德明。此时的赵德明已经面目全非,浑身是血。他抬头看到陈惠芹的那一刻,立即将头深深地埋了下去。

审讯开始了。一个自称田中的日军军官坐在陈惠芹对面,先是客客气气地说:"陈老师,我们早就知道你是共产党的重要情报员。只要你配合我们,说出地下党组织的情况,我保证给你优待。"

陈惠芹冷冷地说:"你们抓错人了,我只是一个普通教师。"

田中突然拍案而起,命令手下搜查陈惠芹的宿舍。很快,士兵们带回了藏在教具箱底下的电台零件。田中将零件摔在陈惠芹面前:"现在还说没有?"

就在这时,日军特高课的山本大佐也赶到了审讯室。此人在浙东一带以残暴著称,但这次他却格外重视陈惠芹的案子。因为通过前期侦察,他们发现陈惠芹很可能掌握着整个浙东地区地下党的联络网。

山本决定亲自审讯。他先是用烧红的铁钳在陈惠芹面前晃动,见她毫无惧色,便命令手下开始动刑。一根根钢针刺入指甲,烧红的铁条压在皮肤上,但陈惠芹始终咬紧牙关,一言不发。

整整三天三夜,审讯室里回荡着皮鞭抽打的声音。每当陈惠芹昏死过去,日军就用冷水泼醒她,继续审讯。他们在她的伤口上撒盐,用通电的铁丝穿过她的手指,但她始终没有透露任何情报。

第四天早晨,一位日军中将突然来到审讯室。此人是日军华中特务机关的最高负责人,专程从上海赶来。他看着奄奄一息的陈惠芹,一反常态地命令士兵解开她的绳索,还给她递上一杯水。

接着,这位中将竟在陈惠芹面前跪了下来:"陈老师,我们已经截获了你发出的最后一份电报。如果你不说出情报网的具体情况,我们这些负责审讯的人都要被处决。求求你开口吧!"

原来,就在陈惠芹被捕前,她刚刚发出了一份极其重要的情报。日军虽然截获了电报,但无法破译。上级给了特务机关最后通牒:如果审不出内容,参与审讯的人员都要以失职罪处决。

这便是日军军官为何对一个年轻女教师如此低声下气的真正原因。然而,面对生死诱惑,陈惠芹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沉默。

五、永恒的精神丰碑

1941年1月10日,一个令人永远难忘的日子。

当日军最后一次审讯结束后,已经面目全非的陈惠芹终于开口了。她用微弱的声音说:"把纸笔拿来,我写。"日军闻言大喜,连忙找来纸笔。

可谁知,陈惠芹的手刚刚碰到纸笔,就用尽最后的力气写下了四个大字:"打倒日本!"随后,她挺直脊梁,高声喊道:"中国共产党万岁!"话音未落,日军军官拔出手枪,结束了这位23岁女共产党员的生命。

陈惠芹牺牲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浙东地区。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将她的遗体从日军手中讨要回来,安葬在学校后山的一棵老槐树下。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陈惠芹牺牲后,她的学生们默默地行动起来。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每天轮流去墓前扫墓,即便是在日军严密监视的情况下,这个习惯也一直持续着。

1943年春天,一位日军宪兵队长看到这种情况,下令要铲平陈惠芹的坟墓。可第二天一早,坟前却整整齐齐地摆满了野花。此后连续一个月,每天早上都会出现新的鲜花,直到那位队长悻悻地撤回了命令。

战后,当地百姓在老槐树下建起了一座小小的纪念碑。碑文很简单,就写着"陈惠芹同志永垂不朽"几个字。每年清明,附近的老百姓都会自发前来祭扫。

1953年,一位曾经的地下党员在整理战时文件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原来陈惠芹被捕前发出的最后一份情报,成功预警了日军对根据地的一次大规模"扫荡"行动,使得数千群众和地下党员及时转移,避免了重大伤亡。

1956年,陈惠芹的母校杭州女子师范学校在校园里竖起了她的塑像。每年开学典礼上,新生们都会在这里宣誓,继承先烈遗志,为祖国贡献力量。

1978年,一位日本记者专程来到浙江,寻访陈惠芹的事迹。这位记者是当年参与审讯的一名翻译的儿子。他的父亲临终前告诉他:"一定要去中国看看,那里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教师,她的精神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人。"

在陈惠芹就义的地方,如今已经建起了一座纪念馆。馆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镌刻着烈士遗言的墙。墙上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见:"打倒日本!中国共产党万岁!"

3 阅读: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