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出兵伐吴时,刘晔建议曹丕趁机攻打孙权,这个计划可行吗

润后看谈历史 2024-08-24 01:03:18

公元221年(蜀汉章武元年)七月,刘备以孙权夺取荆州,杀死关羽为由,出兵伐吴。孙权求和无果以后,于是一面调兵遣将迎击蜀军,一面命都尉赵咨出使魏国,向曹丕称臣纳贡,以避免两面作战。

赵咨到了魏国以后,朝臣们纷纷向曹丕祝贺,认为曹丕刚刚称帝不久,孙权就主动称藩,是一件大好事。司徒王朗等人更是建议一面接受孙权称藩,一面调兵调集大军伺机而动,等蜀吴交战激烈时,突然对蜀军发起攻击,一举消灭这个心腹大患。

天子之军,重于华、岱,诚宜坐曜天威,不动若山。假使权亲与蜀贼相持,搏战旷日,智均力敌,兵不速决,当须军兴以成其势者,然后宜选持重之将,承寇贼之要,相时而后动,择地而后行,一举更无馀事。

只有侍中刘晔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孙权依靠长江、汉江天险割据江南,一直没有臣服之心。现在只是迫于蜀汉的军事压力,才不得不向曹魏遣使称藩。不如趁现在东吴处境窘迫的机会,出兵江南将他一举消灭。如果错过这个机会,那么日后江东必成大患。

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袭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

在《傅子》中,还记载刘晔在说明自己这个计划的理由时,提到魏国已经占据天下十分之八的地方,吴、蜀各保一州,依靠山水之险,彼此有急时互相支援,才和曹魏三分天下。现在吴、蜀两家翻脸,互相征伐,正是天赐良机。只要大举出兵攻打东吴,东吴两面受敌,必然坚持不了多久。而东吴一亡,蜀汉就孤立无援,即使能夺取东吴一半土地,也不能久存。

至于为什么是攻打东吴而不是蜀汉,刘晔则解释说如果攻打蜀汉,那么刘备必然回军。孙权担心蜀汉被灭以后自己孤立,肯定会中立观望。蜀道艰险难走,魏军想灭蜀没那么容易。而攻打江东的话,刘备一心要报仇,势必会趁势进军,孙权必然无法支撑。

但是曹丕由于称帝不久,孙权主动称藩可以大大强化曹魏政权的合法性,最终还是决定接受孙权称藩的表章,并在接下去的蜀吴大战中采取了中立观望的态度。当然最后的结果有些打脸,孙权在夷陵之战取胜以后,对曹魏的态度日益冷淡,双方的关系最终彻底破裂。

从这个结果来说,刘晔当初的顾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他认为趁着刘备和孙权交战之际出兵攻打孙权,就能一举平定江东的想法,有些过于乐观了。

确实,刘备出兵以后孙权就派人向刘备求和,结果刘备没有同意,似乎和刘晔所说刘备一心要报仇,即使魏军出兵,也不会改变伐吴决心相符合。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刘备也是一代枭雄,他明白只有蜀吴联手才能和曹魏对抗的道理。只是孙权夺取了荆州又杀死了关羽,荆州是《隆中对》中两路北伐的出发点之一,不容有失,关羽又跟随他多年,如果不为关羽报仇,势必寒了手下臣子之心。

从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出兵,在屯巫、秭归击败了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人以后,就止步不前,直到次年正月才再次东进看,刘备应该还是希望孙权能主动让步,归还荆州,并不想让双方两败俱伤,白白便宜了曹魏,否则肯定会乘胜追击,不给东吴准备的时间。刘备开始拒绝孙权求和,只是因为孙权在求和时没有做出丝毫实质性让步,只是空谈孙刘两家要联合对曹而已,并非一心一意要消灭东吴。

如果曹丕真的出兵攻打江东,孙权在两面受敌的情况下肯定会主动对刘备做出让步,比如说交还南郡换取蜀吴之间的和解。而刘备接受这个条件的可能性很大。这么一来魏军就要单独面对吴军,还要防备蜀军从荆州北上,显然没什么胜算。

所以蜀吴之战时,曹丕想趁机灭了孙权没那么容易,刘晔的想法有些过于乐观了。

0 阅读:34
评论列表
  • 2024-11-06 12:46

    也就曹丕这个250了。换成曹老板来,别说刘老板在哪等了半年了,怕不是早踏马撸起袖子就感江东鼠辈了[呲牙笑]结果就是曹丕这个250被孙十万一个假称臣给忽悠得死死的,事后反应过来了,又踏马不服气,结果送人头[笑着哭][笑着哭]题外话,当时司马懿也是赞同的,事后的反扑刘烨、司马懿又反对的,结果这250觉得智商被侮辱了,不服气硬开干,结果嘛…[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 2024-11-06 09:31

    做了,曹魏也是面对吴蜀两国,万一刘备不接受孙权的求和呢?那么就捡便宜了,就是刘备得到全江东,那也是跟曹魏二分天下,要我是曹丕,直接听取刘晔打东吴,当然,里面的政治性,咋不懂[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