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219年,一个45岁的男人悄然离世。他的死讯传到曹营,曹操狂喜三日,连说三遍"吾可得益州矣"!此人是谁?居然让曹操如此重视?他就是蜀汉军师法正。
诸葛亮曾说:若他在世,主公必不会东征失败。史学家陈寿更是将他与郭嘉、程昱相提并论。这个被严重低估的男人,凭什么让曹操都闻风丧胆?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
年少时的法正可谓是怀才不遇。作为名士法真之孙,他自幼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但天不遂人愿,他偏偏遇上了一个乱世。当时天下大旱,饥荒遍地,流民四起。法正的家乡更是惨不忍睹,路边饿殍遍野,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即便出身名门,法正的家族也难逃厄运。为了活命,他只能和同乡孟达商议,决定投奔益州牧刘璋。当时的益州,因地势特殊,受灾较轻。刘璋虽然是个庸主,但毕竟出身皇室,在益州经营多年,地盘稳固。
然而,现实给了法正当头一棒。刘璋这个人有个最大的毛病——重用乡党。在他眼里,外地人再有才华也比不上本地人。法正在益州整整熬了几年,才混到一个新都县令的位置。要知道,他可是带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来的,如今却只能在一个小县城里当父母官,这让他如何甘心?
更让法正郁闷的是,刘璋根本没有什么雄心壮志。别说建功立业了,他连自保都费劲。每次听说曹操有什么动作,刘璋就吓得寝食难安,整天琢磨着怎么讨好曹操。法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无计可施。
2
转机出现在赤壁之战后。当时,张松从曹营回来,私下告诉法正:"曹操此人,野心勃勃,绝非明主。"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寻找新的明主。此时,刘备的名声开始在益州传开。
法正暗中打探,发现刘备虽然暂时势弱,但却是个难得的明主。他不但有雄才大略,更重要的是知人善任。连诸葛亮这样的奇才都愿意为他效力,这说明此人必定非同寻常。
于是,法正和张松开始了他们的惊天一招。他们先是在刘璋面前说曹操的坏话,让刘璋对曹操产生戒心。接着,他们又开始劝说刘璋结交刘备。刘璋听信了他们的话,派法正出使荆州,邀请刘备入蜀共同抗曹。
这一招可谓是神来之笔。表面上看,是刘璋主动邀请刘备入蜀,但实际上,这是法正和张松联手给刘备创造的千载难逢的机会。果然,刘备进入益州后,很快就找到机会夺取了益州统治权。
3
但法正最令人惊叹的操作是在汉中之战。当时,曹操已经占领汉中,派夏侯渊、张郃两员大将镇守。所有人都认为,以刘备的实力,根本不可能撼动汉中。
但法正却对刘备说:"现在正是夺取汉中的最好时机!"他分析说,曹操在拿下张鲁后没有立即进攻益州,这说明曹营内部一定出了问题。而且,夏侯渊和张郃虽然是名将,但兵力有限,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各个击破。
在法正的建议下,刘备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表面上调动大军,实则暗中分兵,让黄忠突袭夏侯渊的军营。这一招果然奏效,夏侯渊战死,曹军大败。
即使后来曹操亲自领兵前来增援,法正依然胸有成竹。他建议刘备采取持久战术,既不与曹军正面交锋,又不轻易撤退,而是据守要隘,消耗曹军锐气。这个战术让曹操苦不堪言,最终不得不退兵,将汉中拱手相让。
正是这一战,让曹操对法正的评价达到了最高点。他说:"此人比诸葛亮更善谋略,比刘备更能忍耐,日后必成大患!"这句话虽然是对手的评价,但却最能说明法正的厉害之处。
结尾: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若法正不是英年早逝,也许三国的历史会被改写。试想,如果在刘备东征孙权时有法正在,他会不会力谏刘备不要轻举妄动?
如果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有法正相助,蜀汉的命运是否会因此改变?
参考文献:
《三国志》作者:陈寿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
《三国志注》作者:裴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