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琅琊左史 2025-01-08 15:25:06

这个说法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意思就是内外文武大臣恪尽职守、兢兢业业,都是因为先帝给予大家的厚恩,大家已经没法回报先帝,就只能回报给你刘禅了。

刘备能够对跟随他的部下掏心掏肺的好,和他的出身有关。

刘备虽然出身宗室,但到了他这一辈家道中落,生活艰苦,曾在街市上卖过草鞋草席,深知社会人情冷暖。

遭遇过贫困的人有同理心,所以他对跟随他的部下就格外的好。

刘备曾经是个无名之辈,知道一个普通人一旦受人礼遇,那么这个人就会感恩戴德。

关羽早年犯事逃离家乡,沦落到涿郡以卖绿豆谋生,但刘备不嫌弃关羽出身低微,待之如兄弟,所以关羽才死心塌地的追随刘备,即使已经被曹操重用封侯,还要义无反馈的千里走单骑去寻刘备。

《三国演义》中关羽临死前说的台词,正好能够形象的说明刘备对关羽的厚恩,以及关羽的以死相报:“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死,名可垂于竹帛也。”

张飞家庭条件稍好一些,但也只是杀猪的屠户。自他跟随刘备后,刘备也待之为兄弟。张飞暴躁嗜酒,他丢掉了刘备的老巢徐州以及刘备的家小,刘备仍待他如故,不见丝毫责备。这种心胸气度,非凡夫俗子可比。

诸葛亮算是个白丁,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但刘备为了求贤,自降身份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对其委以重任,用之不疑。白帝城托孤时,把蜀汉和刘禅全部托给诸葛亮,还让诸葛亮:“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是这份信任换来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赵云也出身微末,追随公孙瓒时不被重用,遇到刘备后才算真正得遇明主。长坂坡之战,混乱中不见了赵云,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往北边投曹操去了,刘备直接用手戟打过去说:“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如此信任才换来了赵云的忠肝义胆。

马超是降将,又是凉州军阀,投降刘备后,刘备对其颇为器重,刘备进位汉中王时,蜀汉集团集体劝进表中,马超排列第一位,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黄忠是刘璋旧将,年老力衰,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仍旧封其为后将军,名列赵云之上。

徐庶原本追随刘备,在得知老母被曹操所抓后,只能弃刘备而去,刘备不但不阻拦,反而嘉其纯孝。

糜芳在荆州之役时背刺关羽头像东吴,导致关羽兵败被杀,但刘备并没有难为糜氏一族,其兄糜竺仍旧是蜀汉重臣。糜竺曾向刘备请罪,刘备反而宽慰糜竺,对他礼待如初。糜竺也就是遇到刘备这种厚道人,但凡遇到其他人都得被杀了祭奠关羽。

黄权在夷陵之败后,被迫投降曹魏,投降后,有人传言刘备已经杀了黄权妻小,黄权坚决不信,还对曹丕说,刘主(刘备)根本就不是那种人。蜀汉这边有人进言刘备,黄权叛国投敌,按律当族诛,但刘备不同意,还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绝对的厚道人。

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等人,如果没有遇到刘备,根本就不可能在三国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他们多半会籍籍无名,平凡的度过一生。

刘备恰好是他们的伯乐,从凡人之中将这些沧海遗珠发现,并且大加重用。而关羽等人,也结草衔环以报,对刘备忠心不二。

刘备与他们算是互相成就。

蜀汉有蜀汉的浪漫,刘关张三人的兄弟情,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赵云姜维的誓死报国,其发起点都是刘备的厚道,要是刘备刻薄寡恩,那就没有蜀汉三足鼎立,也没有蜀汉的浪漫传奇。

身为打工人,升职加薪算是第一所求,其次就是能遇到像刘备这样的领导,能够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还能肝胆相照、同甘共苦。

但现在的大多数领导,基本上都是唯利是图、刻薄寡恩之辈,视部下如牛马,只想榨取,从不会给予回报。

刘备这种厚道的领导,已经成了历史绝响。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