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神兽麒麟和貔貅,真实存在还是神话传说?两者有什么区别?

读书文史 2023-11-09 16:46:49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需要转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民间称故都北京有“三大神兽”,分别是故宫的狮子、颐和园的麒麟和钟鼓楼的貔貅。

在民间文化中,貔貅和麒麟以及龙、凤、龟被合称为五大瑞兽。那么,麒麟和貔貅到底是什么? 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一起来看看。

一、什么是麒麟?

麒麟和貔貅,这两个词挺难念,绝大部分人都叫不出来这两个音,更别问它都长什么样了。

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这俩东西基本上就出现在神话传说中。不过,话说在日本,有个男子声称曾亲眼见过麒麟。因为在日本,也有麒麟文化。

这位男子生活在东京本乡五丁目,有一天,他在阳台上晾晒衣服,无意间抬头发现房子的东边,有个东西缓缓地飘来,越来越近。只见它长相奇特,像极了麒麟,他兴奋地叫了起来,可惜当时身边没有其他人可以分享这份喜悦。男子目不转睛地盯着“麒麟”看,直到他在空中渐渐地消失。

这个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很难再考证,如果真的是看到麒麟,那么绝对是千年一遇奇特经历了。

麒麟,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瑞兽,人们认为有它出没的地方,必有祥瑞。它的出现,预示着太平盛世将要到来。

根据相关的资料记载和描述,麒麟的长相涵括了多种动物的橐合体,主要兼具了鹿和龙的特征,据说它是由鹿和龙交配而生的,其身体长得像鹿,头顶有角,角端有肉。

当然,光从它的名字中就能略窥一二,“麒麟”两个字都从“鹿”,表明古人从一开始就将麒麟归属到鹿的范畴。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明朝时,人们还曾将来自于非洲的长颈鹿称为麒麟。

“麒”和“麟”的区别

“麒麟”拆分来说,还代表着这种动物的两种不同性别,其中雄性的称为麒,雌性的称为麟。

《宋书》中就有记载:“麒麟者,仁兽也。牡曰麒,牝曰麟。”

这里的“牡”,指的就是雄性的意思,本意是指雄性的鸟兽,甲骨文字形,会意字,左为阳性生殖器。而“牝”,指的就是雌性的意思,也泛指一切阴性的事物(汉语词典中的“牝牡之合”,指的就是阴阳交合、阴阳交会的意思)。

“牡曰麒,牝曰麟”说的就是雄性的称为麒,雌性的称为麟。

明代宫廷画师笔下的麒麟进宫图

在我国民间,相传麒麟可以为人们带来子嗣。此外,麒麟是圣贤神人的标志。话说当年我们的孔老夫子在将要出生前,就有麒麟的出现,而在他过世的时候,也有麒麟出现。《史记》中也有关于麒麟的记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曾获白麟,认为是祥瑞,相当高兴,为此还特意更改了年号。

麒麟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多年。也正因为如此,古人将其视为吉祥物,将它的图案纹在服饰及生活物品中,以祈求长寿、福、好运等。

比如古代朝廷喜欢将其缝制在官服的补子上,而且一般都是官位比较高的官员才能享有这样的标识。在宫殿、庙宇中,也有以麒麟为图案的装饰点缀。

官服补子,麒麟图案

在民间,有些人喜欢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麒麟儿”“麟儿”等,寄托着美好的寓意和希望。

二、什么是貔貅?

貔貅,也称为“貔大虎”,在民间神话传说中,这是一种凶猛的瑞兽。话说貔貅是龙生九子中的老九,有腾云驾雾和号令雷霆的本事。

长什么样子呢?说法也比较多,有的说长得像豹,有的说长得像熊,还有的说像龙,像白狐等。大致可以理解为也是多动物形态的合体。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描述:貔貅是一种拥有六只脚的猛兽。

《清稗类钞·动物·貔貅》也有关于它的记载,且描写得比较细致,貔貅的外貌形态长得像老虎,也像熊,体型像虎豹,头生一角且后仰,皮肤毛色为浅色的,灰白色的。

貔貅形象

貔和貅的区别

“貔貅”拆分来说,还代表着这种动物的两种不同性别,其中雄性为貔,雌性为貅。

貔好斗,喜欢仰首远望,遇到邪气必杀之。貅喜欢驮上子女,且擅长招财、理财。民间将其形象地称为严父慈母的典型。

貔貅有着一张“鲸吞”之嘴,传说貔貅的主食是金银珠宝,可以想象,天天吃这财宝,身上散发的自然都是珠光宝气了。所以,在民间,貔貅有纳食四方之财的寓意。在招财纳福的五瑞兽中,貔貅、麒麟、狮子、龙龟、蟾蜍,貔貅就排第一。

三、麒麟和貔貅的区别

从形象上说:

麒麟为性情温和的神兽,而貔貅则为凶猛的瑞兽。麒麟在传统文化中通常被赋予了吉祥、和平的象征意义,因此它的形象往往比较柔和,色彩也偏向于温暖、明快。而貔貅则更多地被赋予了辟邪、招财的寓意,因此在形象上更加威猛,色彩也更加深沉、冷峻。

从象征意义上说:

麒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被视为长寿和太平的象征,它代表着吉祥、美好,健康。

貔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地被赋予了辟邪、招财的寓意。它代表着勇气、力量和财富,被视为一种可以驱赶邪恶力量的神兽。

在民间信仰中,貔貅也常常被视为一种可以护佑家庭的神兽,因此在家中放置貔貅的形象也被认为可以保佑家庭平安。

总的来说,麒麟和貔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种重要神兽,它们在形象、象征意义、文化背景和使用场合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物文化。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创作不易,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5 阅读:731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