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上帝遗忘”的周有光:110岁送走儿子,活到112岁有何长寿秘诀

张横说娱乐事件 2024-09-26 22:42:35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上帝太忙,把我忘了。”这句带着自嘲意味的话,从一位百岁老人嘴里说出来,却丝毫没有暮气沉沉的感觉,反而透着一股看透世事的通达。

他就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

周老先生于1月14日去世,享年112岁。周有光先生的一生,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百年。

他出生于晚清,经历了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为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而更令人惊叹的,是他面对时代洪流的从容和淡定。

虽然经历了家境败落和女儿离世的打击,他依然保持乐观,一直学习,用幽默和智慧面对人生的磨难。

人们常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对于周老先生这样一位跨越百年的智者,他的长寿秘诀,无疑更令人好奇。

乐天知命、不断学习、幽默达观,这些词语,似乎都不足以概括他漫长而丰富的人生智慧。

很少有人知道,醉心于语言文字研究的周有光先生,其实是一位“半路出家”的语言学家。

他最初选择的专业是经济学,而语言学,仅仅是大学期间的“业余爱好”。

然而,命运的安排总是充满戏剧性,正是这份“业余爱好”,最终成就了他在语言学领域的辉煌成就,也让他与新中国文字改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周有光先生与语言学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求学时期。

那个时候的中国,正经历着新旧观念的大碰撞。虽然是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的学术环境却很自由,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在这样的环境下,周有光先生不仅系统学习了经济学知识,还广泛涉猎其他学科领域,对语言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3年,瞿秋白在苏联起草的《中国拉丁化的字母》传入国内,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怀着对语言文字改革的热情,年轻的周有光先生也积极参与其中,并以“周有光”为笔名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

他用这个笔名,是为了纪念他敬佩的明代文学家归有光。而这个笔名,也预示着他在未来将走上一条与语言文字改革密不可分的道路。

大学毕业后,迫于家庭经济压力,周有光先生不得不放弃赴美留学深造的机会,进入银行工作。

虽然工作很忙,但他一直坚持学习语言学。他利用空闲时间广泛阅读,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最后成了语言学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扫盲成为国家建设的当务之急。然而,汉字的复杂性以及各地不同的方言,给推广普通话、普及教育带来了极大困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决定进行文字改革,制定一套简单易学、能够准确记录和拼读汉语语音的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北京举办了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点名,邀请周有光先生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工作。

周有光先生接到邀请时已是年过半百。他深知,语言文字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他当时在复旦大学担任经济学教授,教学任务繁重。面对国家需要和个人研究方向的抉择,周有光先生毅然选择了前者。

他放下了熟悉的经济学领域,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工作中,开启了“半路出家”的语言学研究之路。面对这项全新的挑战,周有光先生和他的同事们面临着诸多难题。

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是另起炉灶好,还是参考现有的字母系统好呢?

如何用有限的字母符号,准确记录汉语复杂的音调变化?如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拼写规则,既方便学习记忆,又能准确区分不同的汉字读音?

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周有光先生提出,汉语拼音方案应该采用拉丁字母作为基础。他认为,拉丁字母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字母体系,具有技术成熟、易于推广等优点。

最终,他的建议被采纳,汉语拼音方案以26个拉丁字母为基础,结合汉语语音特点,设计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拼写规则。

对于汉语特有的四声问题,周有光先生也给出了巧妙的解决方案。

他用数学符号标注声调:一声是“-”,二声是“/”,三声是“∨”,四声是“\”。这种简洁直观的符号设计,既方便学习记忆,又准确地反映了汉语的音调变化。

汉语拼音方案花了三年多时间才搞定。

1958年2月,全国人大批准了这项方案,从此成为小学必修课。汉语拼音方便了推广普通话和普及教育,提高了大家的文化水平,也让我们更容易跟世界交流。

尽管在语言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周有光先生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他常说,自己只是“半路出家”,对语言学研究只是“略知皮毛”。

他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时代机遇和集体智慧,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言文字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中。

如果说,参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是周有光先生人生中的华彩篇章,那么,他跨越百年的生命历程,则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了中国近现代史上风云变幻的百年。

周有光先生出生于1906年,那一年,清王朝这座腐朽的封建帝国已是风雨飘摇。

周家世代居住在江苏常州,曾祖父曾在外地做官,家境殷实。然而,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

战火席卷江南,周家房屋被焚毁,家道中落。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周有光先生的曾祖父悲痛欲绝,最终选择了跳水自尽。

这段童年经历,给年幼的周有光先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贫困和动乱让他很早就尝尽了生活的苦头,看透了人世的变迁。

他没被苦难打倒,反而变得更坚强乐观。

1923年,周有光进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在这里,他不仅系统学习了经济学知识,也打开了眼界,接触到各种新思想、新潮流。

他投身学生运动,关心国家大事,也思考着中国未来的路。

1933年,周有光先生成婚,新娘是张允和。张允和,名门之后,也是知名的“合肥四姐妹”之一。

他们的结合,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自由恋爱的典范,也成为周有光先生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有光先生一家被迫离开上海,辗转各地,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1941年,周有光六岁的女儿周晓禾不幸去世,这对夫妻非常伤心。

面对女儿的离去,周有光先生强忍悲痛,写下了感人至深的《祭坟》一诗:“坟外一片嫩绿的草,坟中一颗天真的心。字句之间,都透着浓浓的父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新中国成立后,周有光先生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为了国家需要,他放弃了经济学研究,投入到语言文字改革中。

从繁华的上海来到陌生的北京,周有光先生没有丝毫的抱怨。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为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推广普通话、普及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晚年,周有光先生依然乐观开朗。他坚持阅读、写作,关注社会发展,思考时代变迁。即使年纪大了,他还一直爱学习,也很有创造力。

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周有光先生走过漫长而充满挑战的人生旅程?

面对人们对他长寿秘诀的追问,周老先生总是笑着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能活这么久,可能是上帝太忙,把我忘了。”

然而,从周老先生的人生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长寿秘诀,并非来自什么神奇的灵丹妙药,而是源于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断学习的精神和幽默风趣的性格。

“乐天知命,顺其自然”,这是周老先生的人生信条。与其唉声叹气,不如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信息来源:人民网2014-01-13《109岁"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 谈长寿之道:生活有规律》

在“文革”期间,周有光先生被下放到宁夏劳动改造。事情突然变卦,他没灰心,很快适应了新环境。

他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学习种菜、养猪,还总结出了一套“白菜哲学”:反正坏的先吃,好的后吃,后吃又坏了,所以白菜从头到尾吃的都是坏的。

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帮助周有光先生度过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也成为他长寿的重要秘诀之一。

除了乐天知命,周有光先生还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情。

他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即使在年过八旬之后,他也依然坚持每天阅读报刊杂志,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81岁那年,周有光先生开始学习使用电脑和互联网。

100岁时,周有光先生出版了自己的新作《朝闻道集》。

书中收录了他近年来撰写的文章和演讲稿,内容涵盖了语言文字、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对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111岁时,周有光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111岁,就等于1岁,一事无成,以后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不仅让他始终保持着思维的活跃,也为他的长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周有光先生还练就了一种化解烦恼、保持乐观心态的“法宝”——幽默。

他总能用幽默化解生活的苦闷,让人在笑声中品味人生哲理。

周有光先生的一生,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生,也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一生。

他一直努力着,活出生命的精彩。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断学习的精神和幽默风趣的性格,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周有光先生走了,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历久弥新。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学习周老先生的乐观精神,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风雨,才能活出精彩人生。

周老先生始终觉得学习很重要。他一直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绝非说说而已。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日子总有不如意的时候,但别忘了幽默可以帮你轻松面对,苦尽甘来。

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0 阅读:39